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小说,一篇篇说理充分透彻的议论文……同样也是形象的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作为教师仅限于讲述课本中的语言文学、篇章句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像和创设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
一、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我们阅读课文,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眼前都会展现各种各样的洋溢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画面,如朱自清的《绿》,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位置时仅用了几句话: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条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几句话,一幅山青水秀的画面便跃然眼前,梅雨潭、梅雨亭、梅雨瀑布三者的位置也很明确。上此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把这幅画简绘出来,结果很多同学都画得不错,有从正面看的,有从侧面看的,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也有差别。虽说大家都未亲自去过,但都如临其境,画得栩栩如生,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人们最原始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我们将它用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想像基础上进行学习,既可减少学习的枯燥呆板性,又可活跃学生的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活动,它是严格按照艺术的审美规律,认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作用,达到艺术审美认识要求的高度。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必备的条件,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情感的欣赏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离不开情感,情感是艺术的血液,离开_r情感的作品则是苍白无力的。例如有一首民歌中写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织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读起此民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下,人心的欢乐哀愁全不一致。如果设想一下那些独居在家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动自然更深。回想起相聚的欢乐,更见离别的凄苦。虽然头顶不一定有弯弯的月儿,也难免会簌簌落泪,黯然神伤。这首民歌字面简单,每个学生都能读懂,但我们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体味歌中所表达的那份离愁别恨。
能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还要学会欣赏那些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典型形象,这些都是对美的一种新发现、新创造。这些艺术形象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又很陌生,如唐,吉诃德、林黛玉、阿Q等等,这些艺术形象的创造,把美推到一个新境界。要欣赏一部作品,对人物形象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正如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首先看到它的外在形状,然后追求它的意蕴和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件艺术品。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利用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文字欣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体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只有两者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呆板、枯燥,而显得生动、丰富、有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我们阅读课文,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眼前都会展现各种各样的洋溢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画面,如朱自清的《绿》,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位置时仅用了几句话: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条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几句话,一幅山青水秀的画面便跃然眼前,梅雨潭、梅雨亭、梅雨瀑布三者的位置也很明确。上此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把这幅画简绘出来,结果很多同学都画得不错,有从正面看的,有从侧面看的,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也有差别。虽说大家都未亲自去过,但都如临其境,画得栩栩如生,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人们最原始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我们将它用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想像基础上进行学习,既可减少学习的枯燥呆板性,又可活跃学生的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活动,它是严格按照艺术的审美规律,认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作用,达到艺术审美认识要求的高度。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必备的条件,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情感的欣赏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离不开情感,情感是艺术的血液,离开_r情感的作品则是苍白无力的。例如有一首民歌中写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织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读起此民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下,人心的欢乐哀愁全不一致。如果设想一下那些独居在家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动自然更深。回想起相聚的欢乐,更见离别的凄苦。虽然头顶不一定有弯弯的月儿,也难免会簌簌落泪,黯然神伤。这首民歌字面简单,每个学生都能读懂,但我们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体味歌中所表达的那份离愁别恨。
能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还要学会欣赏那些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典型形象,这些都是对美的一种新发现、新创造。这些艺术形象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又很陌生,如唐,吉诃德、林黛玉、阿Q等等,这些艺术形象的创造,把美推到一个新境界。要欣赏一部作品,对人物形象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正如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首先看到它的外在形状,然后追求它的意蕴和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件艺术品。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利用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文字欣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体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只有两者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呆板、枯燥,而显得生动、丰富、有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