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独立备课四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立备课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关。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做到研读文本,胸有成竹;分析学情,以生为本;设计方案,高屋建瓴;教后反思,总结得失,才能不断提高独立备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教师 独立备课
  新教师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能否站稳讲坛,是否具备独立备课能力是关键。独立备课,犹如为了保证一场戏剧的成功,演出前深入了解“脚本”,消化“脚本”,及至敲定排练方案,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如何不断提高独立备课的能力,我认为,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四点。
  一、研读文本,胸有成竹
  1.破题读书,纲举目张。看文先破题,可以“顺藤摸瓜”弄清课文要义。浏览小语教材的课文题目,可以发现:(1)有的交代了角色,如《春笋》《小松树和大松树》《小河与青草》《鲜花和星星》等。这类文章一般可围绕角色看看内容是如何展开的,具体说了些什么,从而决定备课思路。(2)有的交代了内容,如《草原的清晨》《陈毅探母》《放小鸟》《乌鸦喝水》等。可认真钻研好题目内容的重点部分,如上列题目中的“早晨”“探”“放”“喝水”等,围绕此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3)有的交代了中心,如《蘑菇该奖给谁》《吃水不忘打井人》《好学的爸爸》《世界多美呀》等。其中,“奖”“不忘”“好学”“美”就道出了中心。可抓住这一中心推敲课文里体现中心的内容。(4)除据题摸清角色、内容及中心外,还可以从题目中找到篇章结构和体裁的特点,以利于确定教学策略。如《小河与青草》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抓住对话,双线并进,体现个性,体验情感,就成为主要教学方法。
  2.咬文嚼字,探索内涵。为上课得心应手,备课时教师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十分重要。教师自己理解在先,再辅之恰当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体验和表达。这一过程叫“欲快先慢”,前面花了工夫,剩下的仅仅是写下教学构思而已。此时,即使没写教案,其教学流程已是“运筹帷幄”在胸,“决胜千里”在手了。
  3.内联外拓,丰富多彩。
  (1)“内联”首先指课文本身内在的联系。有段落之间的,包括事物发展、过渡、呼应、因果等;有语言内容之间的,包括词语、句子不同或相同的表达,相同语句前后反复的不同意义和感受程度等。如:《小河与青草》里小河与青草相互感谢的话与后面“更欢”“更绿”之间有什么关系,可通过回文重温对照品读联系思考。也就是要为学生建立文章语言及形式上的联系,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或写作都有裨益。因此,备课时教师“建立联系”的意识要增强。
  (2)“外拓”一般指:①与该课文相关的辅助知识的收集。可以上网,广览博采,它会让获取知识的面更宽。②与教材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这有利于学生不仅平面地而且立体地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当然要综合渗透得当,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③设计练习的外拓。不仅指写字、写句、写段、填空等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课内当堂展示的,也有课外延伸学习的。④与“教学参考书”对话。无论是“内联”还是“外拓”,都是为了让课“活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学生的头脑充实起来,让学习变成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
  二、分析学情,以生为本
  1.分析学情,找准起点。钻研好教材后,确定实施方案时还需记住,别忘了所教班级的实际状况,即所谓“备学生”。低段、中段还是高段;孩子普遍水平属上、属中还是属下;读书习惯处于什么阶段;特殊学生状况等。要针对具体年级、班级适当调整难度、速度、坡度乃至运用何种教学方法。
  2.催化生成,塑造人格。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小学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新课程标准更强调课堂上的“生成”过程,因此,在备课时要尽量考虑全面一些,尤其是触动学生思维的地方,要多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促进生成,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设计好不同情况的应对“策略”,即针对自己大概构思好的教学框架,想一想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实事求是,务求实用,有利学生,方便操作,力求达到“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需要特别强烈。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方式不是应景点缀,更不是哗众取宠,必须是能引起师生思考、争论、辨明的内容派生出来的学习形式。抓“本”务“本”,由“本”生成,本色厚实,真实自然,“于无声处听惊雷”才能让人回味无穷。
  三、设计方案,高屋建瓴
  对课文本身成竹在胸了,就可以考虑设计教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钻研过程需要“深入”,考虑教案需要“浅出”。所钻研的东西不等于都要搬到课堂上,哪些该讲,哪些应舍弃,要从前期的钻研中“跳出来”通盘考虑。要突破重点,但求“一课一得”,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可以从梳理脉络开始,有的可以从中心段落开刀,有的可以由结尾(或叫“结论”)逆推,有的可以从已经学过的类似课文比较中切入,……下刀要巧,举重若轻,经济实惠,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桂花雨》一课,抓住“作者喜欢桂花树的什么呢?”学生对喜欢桂花树的“香”这一特点不难理解,追问:“作者喜欢桂花树还有其他原因吗?”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道: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从而品读“摇花乐”,进一步理解桂花树带给作者童年的欢乐和对亲人、故乡的浓浓情意。
  2.课文如需2到3课时完成,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力求做到课课衔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逐步深入;还应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相互搭配,动静相宜,相得益彰。
  3.学习“母语”,不读、少读或走过场读都是失误。为此,要设计好教学中的“读书”环节:有的要略读,有的要精读,有的要熟读乃至背诵;有的要大声朗读,有的要轻读品思;有的要集体诵读,强化气氛感染,有的要个别范读,提供模仿创造;还有的要艺术处理读,进行“二度创作”……以读助讲,以读代讲,讲读相济,读讲相融。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语文素质。教师前期“备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了,有的课文不妨背出来。如《桂花雨》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现在老师就是桂花树了,谁想来摇桂花的?说说看,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你们满头满身?”(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像春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交流各自的想法。“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生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生C:桂花落满一身,我感觉自己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师:“大家喜不喜欢这种感觉?刚才摇得开心吗?我们也来喊一喊,我们该怎么喊?”(兴奋地)“好,我们兴奋地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可以怎样得喊?”(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我们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装着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师:“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能不兴奋呢?即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清晰,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和作者一起释放那欣喜若狂的心情。”(齐读)   4.化简为繁,收放自如。一旦教案形成以后,就先可熟记详案,而后理出环节提要及容易遗忘的关键教学语言,甚至板书,浓缩在小于32开的一张纸头上。从宏观到细微,成竹在胸,既不担心忘记,又有利于随机应变,做到“收放自如”。
  四、教后反思,总结得失
  从教案形成到课堂实施再到教后反思是构成教学链的三大环节。及时进行教后反思是对教案设计实施的深度回眸。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都是反思总结的内容。
  1.反思成功之处,精益求精。新教师的教后反思首先是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实施是否与教学预设基本吻合,是否有得意之处、神来之笔、教学高潮等,增强自信心,快速提高独立备课能力。例如:一位新教师对所教课文《梅兰芳学艺》进行的部分反思:
  “课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京剧有兴趣,但对‘男旦’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感到不理解甚至有偏见,而且梅兰芳和孩子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本文在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极大障碍,所以布置预习要求:(1)从互联网上查找梅兰芳相关资料,了解谁是梅兰芳;(2)看一场京剧;(3)读课文、补充阅读材料。
  我自己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电影,等等。精选出京剧脸谱,极富美感的旦角图片,给孩子京剧艺术美的感受。铺陈梅兰芳京剧世家的身世背景,对京剧的浓厚艺术。抓住《梅兰芳练跷功》、《蓄须明志》这一系列小故事,证明梅兰芳热爱京剧,技艺高超、深受欢迎,并有着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鲜活、生动、传奇的京剧大师形象。当孩子们眼里流露出对梅兰芳由衷的崇敬之情时,本课目标圆满实现。”
  2.反思教学缺漏,整改提高。教学设计总会与课堂实施效果有差距,给课堂把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缺失,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一位老师教授《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一开始就由理解“盗”字的意思入手,接着问: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品德不好吗?他是个怎样的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快速地进入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并试着把自己想到的词语记在文中相应的词句旁。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教师让他们把想到的词语板演在黑板上的括号中,他们想到的词语除了书本中提到的“富有同情心、勇敢”之外,还有“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等词语。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学生展示了思考后的成果,这点非常可取。如果后来教师还能以学生想到的这些词作为本课的主线,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大胆放手,让他们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进而接受课文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则效果更好。
  3.反思教学习得,教学相长。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上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渗透,学生不浮躁、不喧闹,安静地思考,静心地求索语文的情趣所在。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持续地学好语文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画面的视觉中心与平衡,空间与光源,用色与笔法,以及形象与意图四个不同视角对17世纪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迭戈·委拉斯开兹的著名画作《宫娥》进行探讨评析,解读画面营造的审美效果和意蕴。画面中的光源、色调、空间透视、人物形象和氛围等要素线索,看似为画家捕捉瞬间细微变化的真实再现,其实皆为画家的别有用意。  关键词: 画作《宫娥》 准备 意外    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意外。在
摘 要: 政治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角色里走出来,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政治教师 课堂角色 “点菜者” “菜单提供者”    1.前言  教师的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的由其特殊地位决
摘 要: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中,主要人物孔子的言行贯穿始终。教师应打破编者选文的逻辑顺序,立足原典,“散”而能“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发现真实的孔子。这理应成为《〈论语〉〈孟子〉选读》重要的教学定位之一。  关键词: 《〈论语〉〈孟子〉选读》 孔子 教学定位    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教学《〈论语〉〈孟子〉选读》,不可避免地要与孔子这个世界
摘 要: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关键词: 张爱玲
摘 要: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改理念下的互动式教学渐已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要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实践,不断锤炼教育教学艺术。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 互动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与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构筑灵活开放与
摘 要: 2012年,一群南京的历史教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尝试把iPad应用到基于新课标的教学中。而此时在南京,iPad课还是一个无人尝试过的课题。尽管如此,这群历史老师还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本文就是对这段探索中满满的收获和点滴的困惑的一个记录,时至今日,这场孜孜不倦的探索还在进行着。  关键词: iPad教学 新课标 历史教学  一  2012年,一场雄心勃勃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
摘 要: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对自然景物的色彩本身进行细致的描摹,而且完成对包括色彩在内的绘画艺术资源的整合,使诗歌成为绘画的升华。王维诗歌中的色彩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传达出诗人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渲染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这源于王维广泛的艺术才能、深厚的艺术修养、平和的心境、细腻敏锐的直觉感受。同时,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亦仕亦隐,在自然山水、乡村田园中寻求心灵自由,弥补人生自由的缺失,实现对现
摘要: 女性散文以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本文以张洁的散文创作为例,论述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  关键词: 张洁女性散文心灵内蕴抒情个性特征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文体,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来抒发真情实感,袒露心灵世界。具有独特个性和性情之美,是散文的艺术生命。女性散文在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位
摘 要: 隨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乔叶 《盖楼记》 《拆楼记》  “非虚构”是个舶来品,英语中的“Nonfiction”一词,直译是“非小说”,还可译为“非虚构文学”。上世纪60、70年代的
摘 要: 传统说法都认为莫泊桑《珠宝》的主旨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人们道德支柱的坍塌。这样的理解忽视了小说的结尾,疏忽了作者的生平思想。结合这二者,《珠宝》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堕落的失望,对婚姻生活的悲观。  关键词: 莫泊桑 《珠宝》 情节结构 悲观主义 婚姻生活  《珠宝》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篇章之一。人们公认《珠宝》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