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教学之路上的满满收获、点滴困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2年,一群南京的历史教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尝试把iPad应用到基于新课标的教学中。而此时在南京,iPad课还是一个无人尝试过的课题。尽管如此,这群历史老师还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本文就是对这段探索中满满的收获和点滴的困惑的一个记录,时至今日,这场孜孜不倦的探索还在进行着。
  关键词: iPad教学 新课标 历史教学
  一
  2012年,一场雄心勃勃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教育实验项目低调地在南京市展开,而我非常有幸,成为该实验历史学科核心组成员。
  二
  我们的核心组由市教研员王老师领衔,齐集全市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力量,有四个大区的区教研员和一位校长、三所重点中学的中层干部,真的是群英荟萃。当这个团队形成时,我们就明确而又兴奋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因为很多老师早在大学校门里时就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①能够为推动这一趋势贡献自己的力量,谁能不激动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项目研究,回忆整个学期项目的推进,我们始终发现,这个项目推进的每一步都给了我们满满的收获,也带来了点点滴滴的困惑。
  2012年8月,学期即将开始时,核心团队的大部分老师参加了市电教馆的专项推进会。这次推进会上,核心组全体老师与南京大学的一位专家——从事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徐教授及他的团队面对面进行了接触,我们就项目的工作进行了交流。而徐教授等则向项目组展示了团队所搜集的教学资源、制作的精美课件及一些专业技术。同时,他们也展示了一些技术可能性,比如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把情境习题制作成精细的、带有趣味性的习题形式(比如知识竞赛、互动抢答、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这些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具备的技术手段的展示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核心组的老师们则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适应和使用网络环境的设想,毕竟尽管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但一线教师的设想和思考才能够让这些技术手段与硬件支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核心组的老师是非常有理想的一群老师,并不希望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起到优化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历史教学,甚至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一次革命契机,让教育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个项目发生更深远的变化。我们希望给学生更有自主性、自发性的课程教学,更要用这样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是传统教学缺乏的。正如《教育新理念》所提到的:“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②这就带来了一些困惑:除了更精美的课件和更高质量、更丰富的素材,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否为我们提供平台性的支持,某种高整合度和操作性的平台,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全方位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双方各抒己见,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同时,这是核心团队成员仔细讨论项目推进的机会,我们在和徐教授讨论过的基础上对接下来项目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设想,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们不少时间:用怎样的方式与专业团队合作,使他们制作出网络化、数字化的作品,帮助项目的发展?最终确定我们将仔细研究课标,把初一年级的课程细致研究,团队列出清单,请专业团队就所列清单搜集素材并将素材制作成课件,由核心组评定并尝试在教学中加以使用。在会议结束后,我们立即开始着手按照这一标准的素材清单的制作,并多次进行网络会议,专门讨论这一事宜,不断交流各自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将清单一步步精细化、专业化,后来我们设计出了清晰、详尽又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素材清单。
  之后开学之初,核心团队中的部分老师和我参加了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召开的又一次项目推进和培训会议。此次会议面向各个学科,老师们再次学习网络环境教学的先进性与远大的前景。对于与会老师而言,此次会议的又一重要之处在于,此次会议邀请了苹果、微软、安卓平台的官方培训人员,他们带来了各自平台的操作终端,在老师们面前进行操作终端的使用说明,还演示许多软件。此次会议同之前相比,更直观,更生动。如果说此前的一些会议上存在略有些艰深的理论交流,多次接触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理念的沟通和碰撞,见到的一些专业的精美的课件停留在展示和交流的层面,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不充分,这次会议则是一次真正鲜活的展示。因为这是许多老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自己将要接触的操作系统,尝试对这一平台进行把握。以苹果为例,在培训性质的会议中,到会老师看到的是苹果公司的专业培训人员展示教学应用中的苹果产品平台,并不是一台台机器,而是整个平台,包括学生的终端——iPad、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开发工具——Macbook pro笔记本。还有在这些平台上一些软件的应用。比如,此前没有接触过苹果平台的我在那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苹果平台上的办公套件——类似于Word的pages、类似于Powerpoint的keynote、类似于Excel的numbers。看到这些带有明显苹果风格的软件做出的幻灯片、数字表和文档,这对于从小习惯了微软系统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新鲜的体验。而且这些展示终于让老师们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推进项目的实践及践行项目的精神。伴随会议的进行,老师们一直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试用手中的设备,因为操作简便、效果极佳甚至可谓华丽,大家热情高涨。这次展示中充满革命性的新颖的应用非常切合实际,令老师们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比如看到有着华丽切换效果及高度智能化排版的keynote幻灯片,还有日后在课堂上非常方便和频繁地使用的通过iTV技术实现的iPad迅速投影至大屏幕等),似乎未来感、科技感十足的课堂触手可及。当然,此时我们有这样的困惑:这些情景似乎与各个学校还有很大距离,怎样的硬件支持才能保证这些真正走进课堂?这个问题,不论从软件还是从硬件方面,我们心中都没有底。   当然,美好的愿景在前,工作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9月初,本组和徐教授的团队频繁地联系,准备实践核心组提供素材清单、专业团队制作专业教学集件的合作方式,准备验证这种合作方式的可能性与得失。此时核心组再次面临困惑:首先,我们要怎样的素材?是需要集件式的课件,还是仅仅需要散件,由我们自行制作?另外,怎样制作素材清单,才能在我们一贯追求的精准、科学的基础上,与技术团队更完美地对接,不出现磨合上的问题?经过再三的研讨和推敲,我们核心组全组都紧张地活动了起来,集中智慧,一起把精心打磨、带有详尽注释和明确描述的素材清单完成,并交由徐教授方按照清单搜集素材、制作成了课件,再将素材、课件一同反馈给核心组。此后,核心组和徐教授的团队又在市电教馆的组织下碰头,同其他学科一起再次开会。这次会议核心组就徐教授团队制作的素材和集件提供反馈意见,也提出一些设想。与初次看到徐教授提供的素材一样,素材的精美度和集件的制作水平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希望看到基于课堂的一些更有革命性的、平台式的突破,而不仅仅限于提高课件和素材的精细程度。另外,对于不久后的iPad课的开展进行了展望。
  开学第3周,终于到了正式把iPad带入课堂,上iPad课的时候。此次iPad课受到市教育局、市教研室、市电教馆的重视,多家媒体记者也蜂拥而至。核心组老师们更全力支持,市教研员老师曾多次和将上课的我探讨这节课的种种细节,项目组的组长姚老师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专家,还成为iPad课堂的设计专家和很多操作技术问题上的专家,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也是全情投入,大力支持,在此项目中她为项目的推进作出了很大贡献。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核心组面临一个无从解决的困惑:怎样上iPad课?我曾经两次造访将开课的弘光中学。第一次,是在开课前一周的周三。当时我们刚刚与技术团队会过面,得到他们的素材和集件。我个人认为集件制作得一如既往地精美,但是并没有很大程度地发挥iPad平台的优势和潜力,所以选择用散件素材制作一个精细程度和观赏性优于PowerPoint课件的keynote幻灯片,设计了一节传统形式的,使用了优质素材制作课件的课,还特意为这节课设计了一个不太常用的环节——用iPad伴奏唱歌。现在回想,如果这样上,这节课从传统的角度而言,会是一堂比较新颖的、发动了学生参与的好课,iPad是这节课上的一个有新意的道具。然而带着这一课来到那所中学,与该校的刘校长商讨后,这节课被颠覆了,同样被颠覆的还有我的观念,还有我对于网络环境、信息化课堂的想象力。这时的这所中学初一(1)班已经实现了人手一台iPad,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于iPad的操作能力。而该中学此时已经拥有覆盖全校的wifi网络,并建立起一个基于云技术的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iPad完成大量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制作课件、命题、编制答案、发布和批改作业。学生也可以相应地下载课件、习题、完成和提交作业,这一切仅仅需要在iPad上打开课程管理软件,直接点击相应的文件,再打开文件(从打开软件、下载文件到打开文件仅仅需要十几秒)。每个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通过这个账号登录教学管理软件后,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即时而又长期地形成个人记录,非常方便和快速。通过wifi网络和iTV技术,每个学生的iPad可以迅速地连接到投影仪屏幕上,共享自己的文件、下载老师或其他同学下载的文件,管理自己的课程、笔记、作业等课业活动。同时还可以想象通过一些不难实现的技术手段,这个平台还有继续改进的潜力,比如自动批改作业和试题并完成数据分析、自动生成适合学生个体的习题库、自动形成的基于学生长期情况记录的学习评价等。这一切在我面前如同一幅科幻画作一般展开,勾勒出一个极度尊重学生个性、极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性超高、即时性超高的课堂。而我和刘校长几乎是仅交流了寥寥几句就达成共识推翻此前我对课堂的设想,iPad绝不能仅仅是一个道具,而是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平台、一种教学的方式、一场课堂的革命,iPad能够把课堂变成互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空前的舞台,学生自身的思考可能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于是终于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困惑:如何在教学中基于iPad和网络的教学平台设计教学活动?我构思了几天,决定第二次再次造访开课的中学。这次,我做了一次实验,设计一个短小的探究课题(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为什么、怎样的人是民族英雄)。这次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才是iPad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进入课堂,让执教的我深深震撼于iPad的教学效率,也让我对iPad教学充满信心。这次解决三个问题用了大约五分钟,远低于传统课堂教学所需时间,且给了我非常宝贵的iPad教学初体验。而且,课堂气氛非常理想,可以想象在这样“恬静而不呆板、热烈而不浮躁、宽松而不涣散的状态”③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定会事半功倍。我发现了iPad课堂可以把网络无限的资源量发挥到极致,借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极高,但带来了指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真伪及其价值的要求。同时,因为iPad的作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超乎想象,但课堂教学环节预设难度陡增,甚至有些预设变得毫无意义。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而iPad,简直就不仅仅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个数不清的钥匙库。综合这些对于iPad课堂的认识,我们的困惑变多了,但变得简单、具体:用怎样的载体?以怎样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哪些教学环节?最后我们设计了一节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以keynote课件为载体,根据课标的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把两个教学环节“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设计成探究课题,将探究课题具体为若干条目(生活时间、地点、使用工具、粮食作物、居住房屋、手工业水平等),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指导范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hemudusite.com/products.asp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bpmuseum.com/),由学生搜索网络资源(图片和少量的文字材料)完成和充实自己的keynote课件并进行展示、讨论和甄别,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使用iPad进行探究性学习,重点突出、节奏明快,而且在每个学习环节中都产生自发的、热烈的讨论和紧密的、细致的合作。这场景让我动容,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从课本出发,又全部跳出课本的限制。王玉强先生无奈地写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一个平等讨论、争辩的氛围,一个弥漫着创新与‘冒尖’的舞台。”④   教学片断展示:
  探究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图略)
  师:同学们,我们用制作幻灯片的方式来完成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请大家根据幻灯片第2页的要求,完成探究1。
  (幻灯片内容实录)第2页:探究小助手:A.请根据你的知识和网络上的资料完成第3页到第7页的内容。B.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看吧,http://www.hemudusite.com/products.asp,特别是其中的“网上展厅”栏目,价值非常高。
  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摇?摇)年前,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那就是(?摇?摇)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摇?摇)石器,使用的耕地工具是(?摇?摇)。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摇?摇),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摇?摇)。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的房屋是(?摇?摇)。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摇?摇),还会饲养(?摇?摇),挖掘(?摇?摇)。
  (1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浏览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网上展厅丰富的图片资料,将图片一一归类、下载,积极查找网络上的文字信息,还互相讨论,用图片和文字完成了对第一个探究问题的编辑。)
  师:同学们,大家都完成了编辑,请问有没有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的?
  (学生将自己的iPad画面投射到大屏幕进行展示)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那就是(长江)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石器,使用的耕地工具是(耒耜)。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水稻)。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陶器),还会饲养(家畜),挖掘(水井)。
  师:好的,第一个问题大家探究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进入第8页,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
  三
  这节课确实在一些方面实现了上课前设想的改变历史课堂,带来学生主体性、学习行为主动性、课堂技术革命性等这些想法得到初步实现。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说:“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就要树立以人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⑤这节iPad课真正把立足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这种新的历史教学理念的实现让核心组全体成员感到满意,最终呈现出这节课虽然还有些许遗憾,但还是获得一致好评,在这节课背后凝聚着整个核心组的智慧,我们一次次认真、深入、细致的研讨汇聚我们的智慧,才有这一点成果。
  此后,我们核心组继续保持着对项目的关注,也在继续关于这个项目的思考和研究,积极地参加此后使电教馆组织的相关培训,还关注项目在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我所开课的中学的iPad平台数学教学、某的微软平台科学教学,他们的项目展示课我们也到场学习。通过这些后续的活动,我们始终对项目的进展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记得我们对这个项目的那种期待,希望这个项目真正改变课堂的面貌,让现代的、先进的、学生主体高度参与的课堂成为现实。在这一基础上,项目组组长姚老师后来开设了一节iPad公开课《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这次课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由学生合作探究整课的构架,学生的探究基于各自小组主体的规划,探究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得出的构架直接上升到思维的层次。姚老师在学生主体性、课堂学习的探究性方面走得更远,对iPad课的无限可能性和不可预设性的探索更深入,富有更强的开拓性。教育部在解读新课标时提出:“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力,培养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和现在的方式。不但视界为之拓宽,思考食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⑥通过教学亲身体验,我们感到,iPad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极好媒介。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许多困惑,比如,项目还会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科推进吗?这个项目是否有足够的雄心和动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和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专业团队能否提供我们所说,在我所开课的中学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平台?社会、舆论对我们项目的推进究竟会起怎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阻挠?我们还在继续探索。至少已经过去的这一个学期的探索和研究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困惑很多,但困惑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进步的明证,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顺利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祖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会为此继续努力。
  注释:
  ①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65.
  ②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③李小平,主编.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286.
  ④王玉强,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6.
  ⑤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
  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8.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3]李小平,主编.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王玉强,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5]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6]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 《汉语言文学知识》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必修课,从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注重“文史渗透”、“文旅交融”,促进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教学创新 专业特色 语文能力  高职院校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教育
摘 要: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中引入偏误分析,可凸显专业特色,呈现第二语言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偏误分析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经验,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偏误分析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现代汉语 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言而喻,它不仅为学生传输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培养初步构建专
摘 要: 在西方美学史的长河中,对于“幻象”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分析与阐释。幻象,德语原词为Schein,英译中为illusion,它一直与影像、印象、假象、意象等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力图探究这些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幻象研究的关系,并厘清幻象研究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学术史中的发展线索与流变。  关键词: 幻象 联系 发展 流变  “幻象”在西方美学史中历经了波谲云诡的发展,曾被用来指称幻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学变得更完善,有关历史教学的期刊杂志在国内陆续发表,其中《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最为著名,这四本期刊公认是国内历史教学最为权威的四大学术期刊,《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问题》更是全国核心期刊。这四本期刊的发表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对于广大历史师生有很大帮助,但是每本期刊所论述的内容、所服务的对象和中学历史课程之间的关系都
摘 要: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 “人性之丑恶”
摘 要: 本文从画面的视觉中心与平衡,空间与光源,用色与笔法,以及形象与意图四个不同视角对17世纪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迭戈·委拉斯开兹的著名画作《宫娥》进行探讨评析,解读画面营造的审美效果和意蕴。画面中的光源、色调、空间透视、人物形象和氛围等要素线索,看似为画家捕捉瞬间细微变化的真实再现,其实皆为画家的别有用意。  关键词: 画作《宫娥》 准备 意外    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意外。在
摘 要: 政治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角色里走出来,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政治教师 课堂角色 “点菜者” “菜单提供者”    1.前言  教师的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的由其特殊地位决
摘 要: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中,主要人物孔子的言行贯穿始终。教师应打破编者选文的逻辑顺序,立足原典,“散”而能“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发现真实的孔子。这理应成为《〈论语〉〈孟子〉选读》重要的教学定位之一。  关键词: 《〈论语〉〈孟子〉选读》 孔子 教学定位    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教学《〈论语〉〈孟子〉选读》,不可避免地要与孔子这个世界
摘 要: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关键词: 张爱玲
摘 要: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改理念下的互动式教学渐已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要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实践,不断锤炼教育教学艺术。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 互动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与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构筑灵活开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