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实现的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应注重以下四点。
一、教学语言的知识性
大部分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培养他们课外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的预习、复习,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言之有物,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离题太远。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不走入误区。上课最首先的任务,就是一节课下来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充实、进步,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动力。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我们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刻苦钻研,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把每一个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
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教学环境,使课堂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功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素质。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性语言。如说:“你真棒!”如此简单的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更具激励性。这种激励性语言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小视。
四、教学语言的精练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须注意语言的精炼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有人曾在同级的几个班中,就同—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拖沓啰唆、拐弯抹角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简要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精练性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精练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游灵通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应注重以下四点。
一、教学语言的知识性
大部分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培养他们课外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的预习、复习,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言之有物,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离题太远。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不走入误区。上课最首先的任务,就是一节课下来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充实、进步,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动力。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我们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刻苦钻研,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把每一个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
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教学环境,使课堂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功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素质。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性语言。如说:“你真棒!”如此简单的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更具激励性。这种激励性语言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小视。
四、教学语言的精练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须注意语言的精炼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有人曾在同级的几个班中,就同—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拖沓啰唆、拐弯抹角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简要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精练性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精练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责任编辑:游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