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从学生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这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主动探究;思维力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89-1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1.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向学生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2.我注意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
3.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二、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分析的习惯。解题开始时,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结构、性质、难度,以及对课题与以前解决的课题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解题沿着正确的、有意义的乃至最佳的思考路线进行;解题中,要引导学生随时根据解题的进展和要求,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向;解题后,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案。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思考,并经过讨论,认为这种牙膏原来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改为6毫米,这样可得,原来出口处的直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的比为5∶6,即可得,原来出口处的半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半径的比也为5∶6,而原来出口处的面积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面积的比为则为(5×5)∶(6×6)=25∶36,又因为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均挤出1厘米,因此可得,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挤出的牙膏的体积比为:(25×1)∶(36×1)=25∶36。因为在推出新包装时一支牙膏可用36次,因此可得,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的次数则为:36÷36×25=25(次);或为:36×25/36=25(次)。有时,解题完毕,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监控,出现结果不符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我注意指导学生自觉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意识。例如,小明带了8元钱去商店买铅笔,每支0.3元,最多买几支,还剩多少元?不少同学列式为:8÷0.3=26……2(元),结论是:最多买26支,还剩2元。针对这一问题,我启发学生检验:(1)余2元是否符合实际?(2)2元还能买多少支铅笔?(3)26支铅笔是多少元?再加上2元是多少元?学生就能很快发现结论不对并反思错误的原因,随即立即进行纠正。
三、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
1.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据此,我在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人们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本钱,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主动探究;思维力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89-1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1.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向学生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2.我注意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
3.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二、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分析的习惯。解题开始时,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结构、性质、难度,以及对课题与以前解决的课题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解题沿着正确的、有意义的乃至最佳的思考路线进行;解题中,要引导学生随时根据解题的进展和要求,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向;解题后,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案。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思考,并经过讨论,认为这种牙膏原来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改为6毫米,这样可得,原来出口处的直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直径的比为5∶6,即可得,原来出口处的半径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半径的比也为5∶6,而原来出口处的面积与推出新包装后出口处的面积的比为则为(5×5)∶(6×6)=25∶36,又因为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均挤出1厘米,因此可得,小红在牙膏推出新包装的前后每次挤出的牙膏的体积比为:(25×1)∶(36×1)=25∶36。因为在推出新包装时一支牙膏可用36次,因此可得,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的次数则为:36÷36×25=25(次);或为:36×25/36=25(次)。有时,解题完毕,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监控,出现结果不符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我注意指导学生自觉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意识。例如,小明带了8元钱去商店买铅笔,每支0.3元,最多买几支,还剩多少元?不少同学列式为:8÷0.3=26……2(元),结论是:最多买26支,还剩2元。针对这一问题,我启发学生检验:(1)余2元是否符合实际?(2)2元还能买多少支铅笔?(3)26支铅笔是多少元?再加上2元是多少元?学生就能很快发现结论不对并反思错误的原因,随即立即进行纠正。
三、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
1.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据此,我在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人们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本钱,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