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唯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只有多读书,多听名师的课,多反思,以更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我们才能在宝贵的40分钟内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巧设情境 活动探究 将错就错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更是一门简约而唯美的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好这门艺术。又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性好动,活泼爱玩的小孩子,他们不习惯于长时间的死板教条的说教、灌输,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让学生长时间的单一的静态性的活动,结果只能是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别说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就是连传授知识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我们平时高喊的“向40分钟要效率”不是空口号,而是要让我们老师使出“绝招”。笔者就近年来观摩的一些名师课堂中的精彩片段,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名师们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一些什么“绝招”。
一、巧设情境,埋下伏笔
小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还是应当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情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巧设。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复》一课就向学生和老师们呈现了轻松愉快学习的一幕。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欣赏着这样灵动精彩的课堂时,心底里触动最多的还是教师合理处理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绪飞扬,擦出智慧火花的过程。这样精彩的教学过程当然首先是从巧设情境开始的。
[精彩回放]
课件播放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只听见“吱吜”一声门响“叔叔,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理发师特别高兴,因为来了两个客人。又听见“吱吜”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理发师更高兴了,刚来了两个客人,又来了两个。他直了直腰回头一看,感觉很纳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吗?
生1:因为客人都走了。
师:还有什么想法?
生2:怎么只有3个客人?
生3:怎么只有2个客人?
生4:怎么只有1个客人?
……
师:理发师在纳闷:明明进来四个人,为什么只有三个呢?又没有一个人走掉。
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一个父亲的父亲。
师:父亲的父亲是谁?
生:爷爷
师:这里哪里有“爷爷”?
(生无语,一时答不上来。)
师见状,伸出手说:我们用手势来表示。这是两个手指,小孩和他爸爸;伸出另一只手,这是另一个人和他的爸爸。明明是4个人怎么变成3个呢?
生:这个是这个爸爸,那个是那个爸爸。
师:那他们呢?(两手指慢慢靠近,然后伸伸中间两个手指)他们是什么关系?
生:一个爸爸和儿子。
师追问:他是谁的爸爸,又是谁的儿子?
生:儿子的爸爸
师:又是谁的儿子?
生:老爸爸的儿子。
生:中间两个手指代表一个人。
师:对,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所以他一个人扮演了几个角色?
生:两个
……
上面片段中教师以讲故事创设情境,然后不断地追问,其实是在向学生渗透着接下来要讲的重复问题。这样的巧设为新课的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活动探究,快乐体验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的,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了。通过进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特级教师徐长青在巧设情境后接着又安排了抢椅子、玩猜拳等具有挑战性,学生还爱玩的游戏活动,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观摩了专家们的精彩课堂以后,我也思考了很多。觉得应还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课堂,就要以学生喜欢参与又蕴涵数学知识的活动来贯穿始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我就设计了做手工活动——剪出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1/2和1/3。学生由于有了之前“平均分”的概念,对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1/2和1/3就很愿意尝试。小组活动非常热闹,每个人都愿意想出不同的方法找出1/2和1/3。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几分之一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就在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完成了。
三、将错就错,擦出思维火花
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而且也不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慢慢趋向全面、合理。所以课堂中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有时可采用将错就错的办法,让学生“摔倒”。“摔”得“疼”, 自然就记得牢。而且每个班都有中下等生,他们往往没有优生反应得快,即使当时懂了,也有可能似懂非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找到他们错误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使他们懂得如何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课,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采用了将错就错的办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精彩回放]
在学生初步探究了重叠问题后,教师再次出示下面问题:
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7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那么可能有几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
生1:可能有1人。
生2:2人,3人或4人。
生3:5人。
生4:6人或7人。
听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吴老师不是急着去公布答案或否认某个答案,而是让学生上台演示。在黑板上指定的区域贴上数字卡片,以表示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
语文组 数学组
师:请说6人,7人的上来演示。
生上台后师又问:会有1人重复,怎么演示?
生移动语文组的一张数字卡片盖住数学组的一张数字卡片。然后列式4+1+6=11。
师:2人重复怎么表演?3人呢?4人呢?5人呢?
师故意接着说6人呢?7人呢?
那位学生发现无法移动,才知道自己错了,小声地说最多5人。
师笑着说还6不6,7不7呢?
全班学生顿时在笑声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吴老师的课堂中允许学生出错,还让学生发现了出错的原因,从而改正了错误。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让学生真正自主理解的课堂。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唯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只有多读书,多听名师的课,多反思,以更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我们才能在宝贵的40分钟内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巧设情境 活动探究 将错就错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更是一门简约而唯美的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好这门艺术。又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性好动,活泼爱玩的小孩子,他们不习惯于长时间的死板教条的说教、灌输,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让学生长时间的单一的静态性的活动,结果只能是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别说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就是连传授知识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我们平时高喊的“向40分钟要效率”不是空口号,而是要让我们老师使出“绝招”。笔者就近年来观摩的一些名师课堂中的精彩片段,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名师们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一些什么“绝招”。
一、巧设情境,埋下伏笔
小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还是应当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情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巧设。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复》一课就向学生和老师们呈现了轻松愉快学习的一幕。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欣赏着这样灵动精彩的课堂时,心底里触动最多的还是教师合理处理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绪飞扬,擦出智慧火花的过程。这样精彩的教学过程当然首先是从巧设情境开始的。
[精彩回放]
课件播放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只听见“吱吜”一声门响“叔叔,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理发师特别高兴,因为来了两个客人。又听见“吱吜”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理发师更高兴了,刚来了两个客人,又来了两个。他直了直腰回头一看,感觉很纳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吗?
生1:因为客人都走了。
师:还有什么想法?
生2:怎么只有3个客人?
生3:怎么只有2个客人?
生4:怎么只有1个客人?
……
师:理发师在纳闷:明明进来四个人,为什么只有三个呢?又没有一个人走掉。
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一个父亲的父亲。
师:父亲的父亲是谁?
生:爷爷
师:这里哪里有“爷爷”?
(生无语,一时答不上来。)
师见状,伸出手说:我们用手势来表示。这是两个手指,小孩和他爸爸;伸出另一只手,这是另一个人和他的爸爸。明明是4个人怎么变成3个呢?
生:这个是这个爸爸,那个是那个爸爸。
师:那他们呢?(两手指慢慢靠近,然后伸伸中间两个手指)他们是什么关系?
生:一个爸爸和儿子。
师追问:他是谁的爸爸,又是谁的儿子?
生:儿子的爸爸
师:又是谁的儿子?
生:老爸爸的儿子。
生:中间两个手指代表一个人。
师:对,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所以他一个人扮演了几个角色?
生:两个
……
上面片段中教师以讲故事创设情境,然后不断地追问,其实是在向学生渗透着接下来要讲的重复问题。这样的巧设为新课的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活动探究,快乐体验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的,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了。通过进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特级教师徐长青在巧设情境后接着又安排了抢椅子、玩猜拳等具有挑战性,学生还爱玩的游戏活动,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观摩了专家们的精彩课堂以后,我也思考了很多。觉得应还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课堂,就要以学生喜欢参与又蕴涵数学知识的活动来贯穿始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我就设计了做手工活动——剪出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1/2和1/3。学生由于有了之前“平均分”的概念,对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的1/2和1/3就很愿意尝试。小组活动非常热闹,每个人都愿意想出不同的方法找出1/2和1/3。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几分之一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就在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完成了。
三、将错就错,擦出思维火花
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而且也不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慢慢趋向全面、合理。所以课堂中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有时可采用将错就错的办法,让学生“摔倒”。“摔”得“疼”, 自然就记得牢。而且每个班都有中下等生,他们往往没有优生反应得快,即使当时懂了,也有可能似懂非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找到他们错误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使他们懂得如何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课,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采用了将错就错的办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精彩回放]
在学生初步探究了重叠问题后,教师再次出示下面问题:
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7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那么可能有几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
生1:可能有1人。
生2:2人,3人或4人。
生3:5人。
生4:6人或7人。
听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吴老师不是急着去公布答案或否认某个答案,而是让学生上台演示。在黑板上指定的区域贴上数字卡片,以表示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
语文组 数学组
师:请说6人,7人的上来演示。
生上台后师又问:会有1人重复,怎么演示?
生移动语文组的一张数字卡片盖住数学组的一张数字卡片。然后列式4+1+6=11。
师:2人重复怎么表演?3人呢?4人呢?5人呢?
师故意接着说6人呢?7人呢?
那位学生发现无法移动,才知道自己错了,小声地说最多5人。
师笑着说还6不6,7不7呢?
全班学生顿时在笑声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吴老师的课堂中允许学生出错,还让学生发现了出错的原因,从而改正了错误。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让学生真正自主理解的课堂。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唯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只有多读书,多听名师的课,多反思,以更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我们才能在宝贵的40分钟内创造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