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有个奇怪的名字——“岩中花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株开满鲜花的树。这个说法来自王阳明的一则比喻。
也正出自对王阳明的好奇,我才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是—本介绍王阳明的传记,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很多“熟人”: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
教书这么多年,这些人已然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那是因为或早或晚都曾经教过他们的文章;说陌生,那是因为我其实从来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
岩中之花树自然有一种奇怪的夺目,一如这些名字的主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奇特的时代:16世纪到18世纪,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正与社会变革的契机擦肩而过,而异族正在建设属于他们的全盛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先在儒家理学的极致光芒下头晕目眩,又在异族的屠刀和猜忌中苟延残喘。
这样的时代的确如同一块岩石一样,并不是花树应该盛开的地方。
但是,他们“盛开”了。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精神、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学术思想“盛开”在那样一个不适合知识分子的时代里了。
所以,他们注定都不能在那个时代里“活得舒服”。
比如王阳明,一个强调内心修养的儒家学者,却阴差阳错地建立了明朝最著名的武力平叛的战功。一个把意志力看得近乎极端重要的哲学家,却不得不在一个行为出格、追求声色的皇帝驾前称臣。隔着三百余年的历史尘烟,我们仍可以读出他的忧郁、矛盾、无奈和坚守。
比如黄宗羲,他亲历了明末阉党的恐怖统治、明朝覆灭的惨痛历史、反清复明的艰苦斗争和清初异族的高压政治。少年黄宗羲有在为父亲平反的公堂上刺伤仇人的血性,中年黄宗羲有如同“游侠”一样的反政府行动,而遗民黄宗羲终究逃不过的命运就是背负着永远洗刷不去的屈辱与原罪,一点点接受现实。黄宗羲为自己寂寞的人生找到一个出口,那就是把他无比的睿智和勇气变作锐刺投向仍在自鸣得意的政治制度。
全祖望、章学诚,两位失败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学家,生活在人人以“学问”换取功名利禄,处处歌舞升平而又庸俗沉闷的帝国最后的“盛世”里,那个时代不需要思想者,不需要探索与思辨的精神,更不需要学术个性和人格,即使他们把自己的心血化作“沿门托钵”的那只破碗,也不能真正换来资助与支持,以完成他们思想的旅程。他们只能贫—生活上失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炫耀的幸福,而且穷——走投无路的四处碰壁,与自己的时代互相辜负着。
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毫不遮掩,它用小说家一样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历史学家那般一丝不苟的谨严,把这些生命的挣扎如实呈现,这种“如实”令人动容,让我们在俗世浮沉中居无定所的心灵获得一块落脚之地。
掩卷沉思,我吃惊地发现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用毕生热情乃至牺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来建立和维护思想的空间。比起杀身成仁的壮烈,这种代价更加巨大,因为只要生命延续下去,这样的代价就要加倍、加倍……
当初我向学生讲授他们的文章时,我不知道,这些文章竟然是这样的代价换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那时口气多么冷漠而轻佻,多么失礼和没有良心!
这或者就是我们一边责怪着周围世界浮躁,一边自己也浮躁得抓耳挠腮的原因吧。我们从中国学人的传统中离家出走,不知天高地厚地指责着明季文人清谈误国、乾嘉学派皓首穷经,却根本不知道思想上质疑、批判、辩驳、认同是怎样一种真诚高贵的生命历程。
于是,忝为读书人的我们如同在生命之川上行船,顺风顺水,甚至乘风破浪,却不觉得有趣,因为只是夜色里赶路,随波逐流而已。所幸信手开卷,却恍如夜航中看见别船灯火,可以烛照我们的河流。
也正出自对王阳明的好奇,我才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是—本介绍王阳明的传记,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很多“熟人”: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
教书这么多年,这些人已然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那是因为或早或晚都曾经教过他们的文章;说陌生,那是因为我其实从来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
岩中之花树自然有一种奇怪的夺目,一如这些名字的主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奇特的时代:16世纪到18世纪,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正与社会变革的契机擦肩而过,而异族正在建设属于他们的全盛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先在儒家理学的极致光芒下头晕目眩,又在异族的屠刀和猜忌中苟延残喘。
这样的时代的确如同一块岩石一样,并不是花树应该盛开的地方。
但是,他们“盛开”了。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精神、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学术思想“盛开”在那样一个不适合知识分子的时代里了。
所以,他们注定都不能在那个时代里“活得舒服”。
比如王阳明,一个强调内心修养的儒家学者,却阴差阳错地建立了明朝最著名的武力平叛的战功。一个把意志力看得近乎极端重要的哲学家,却不得不在一个行为出格、追求声色的皇帝驾前称臣。隔着三百余年的历史尘烟,我们仍可以读出他的忧郁、矛盾、无奈和坚守。
比如黄宗羲,他亲历了明末阉党的恐怖统治、明朝覆灭的惨痛历史、反清复明的艰苦斗争和清初异族的高压政治。少年黄宗羲有在为父亲平反的公堂上刺伤仇人的血性,中年黄宗羲有如同“游侠”一样的反政府行动,而遗民黄宗羲终究逃不过的命运就是背负着永远洗刷不去的屈辱与原罪,一点点接受现实。黄宗羲为自己寂寞的人生找到一个出口,那就是把他无比的睿智和勇气变作锐刺投向仍在自鸣得意的政治制度。
全祖望、章学诚,两位失败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学家,生活在人人以“学问”换取功名利禄,处处歌舞升平而又庸俗沉闷的帝国最后的“盛世”里,那个时代不需要思想者,不需要探索与思辨的精神,更不需要学术个性和人格,即使他们把自己的心血化作“沿门托钵”的那只破碗,也不能真正换来资助与支持,以完成他们思想的旅程。他们只能贫—生活上失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炫耀的幸福,而且穷——走投无路的四处碰壁,与自己的时代互相辜负着。
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毫不遮掩,它用小说家一样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历史学家那般一丝不苟的谨严,把这些生命的挣扎如实呈现,这种“如实”令人动容,让我们在俗世浮沉中居无定所的心灵获得一块落脚之地。
掩卷沉思,我吃惊地发现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用毕生热情乃至牺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来建立和维护思想的空间。比起杀身成仁的壮烈,这种代价更加巨大,因为只要生命延续下去,这样的代价就要加倍、加倍……
当初我向学生讲授他们的文章时,我不知道,这些文章竟然是这样的代价换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那时口气多么冷漠而轻佻,多么失礼和没有良心!
这或者就是我们一边责怪着周围世界浮躁,一边自己也浮躁得抓耳挠腮的原因吧。我们从中国学人的传统中离家出走,不知天高地厚地指责着明季文人清谈误国、乾嘉学派皓首穷经,却根本不知道思想上质疑、批判、辩驳、认同是怎样一种真诚高贵的生命历程。
于是,忝为读书人的我们如同在生命之川上行船,顺风顺水,甚至乘风破浪,却不觉得有趣,因为只是夜色里赶路,随波逐流而已。所幸信手开卷,却恍如夜航中看见别船灯火,可以烛照我们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