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船灯火,烛照我们的河流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有个奇怪的名字——“岩中花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株开满鲜花的树。这个说法来自王阳明的一则比喻。
  也正出自对王阳明的好奇,我才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是—本介绍王阳明的传记,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很多“熟人”: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
  教书这么多年,这些人已然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那是因为或早或晚都曾经教过他们的文章;说陌生,那是因为我其实从来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
  岩中之花树自然有一种奇怪的夺目,一如这些名字的主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奇特的时代:16世纪到18世纪,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正与社会变革的契机擦肩而过,而异族正在建设属于他们的全盛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先在儒家理学的极致光芒下头晕目眩,又在异族的屠刀和猜忌中苟延残喘。
  这样的时代的确如同一块岩石一样,并不是花树应该盛开的地方。
  但是,他们“盛开”了。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精神、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学术思想“盛开”在那样一个不适合知识分子的时代里了。
  所以,他们注定都不能在那个时代里“活得舒服”。
  比如王阳明,一个强调内心修养的儒家学者,却阴差阳错地建立了明朝最著名的武力平叛的战功。一个把意志力看得近乎极端重要的哲学家,却不得不在一个行为出格、追求声色的皇帝驾前称臣。隔着三百余年的历史尘烟,我们仍可以读出他的忧郁、矛盾、无奈和坚守。
  比如黄宗羲,他亲历了明末阉党的恐怖统治、明朝覆灭的惨痛历史、反清复明的艰苦斗争和清初异族的高压政治。少年黄宗羲有在为父亲平反的公堂上刺伤仇人的血性,中年黄宗羲有如同“游侠”一样的反政府行动,而遗民黄宗羲终究逃不过的命运就是背负着永远洗刷不去的屈辱与原罪,一点点接受现实。黄宗羲为自己寂寞的人生找到一个出口,那就是把他无比的睿智和勇气变作锐刺投向仍在自鸣得意的政治制度。
  全祖望、章学诚,两位失败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学家,生活在人人以“学问”换取功名利禄,处处歌舞升平而又庸俗沉闷的帝国最后的“盛世”里,那个时代不需要思想者,不需要探索与思辨的精神,更不需要学术个性和人格,即使他们把自己的心血化作“沿门托钵”的那只破碗,也不能真正换来资助与支持,以完成他们思想的旅程。他们只能贫—生活上失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炫耀的幸福,而且穷——走投无路的四处碰壁,与自己的时代互相辜负着。
  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毫不遮掩,它用小说家一样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历史学家那般一丝不苟的谨严,把这些生命的挣扎如实呈现,这种“如实”令人动容,让我们在俗世浮沉中居无定所的心灵获得一块落脚之地。
  掩卷沉思,我吃惊地发现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用毕生热情乃至牺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来建立和维护思想的空间。比起杀身成仁的壮烈,这种代价更加巨大,因为只要生命延续下去,这样的代价就要加倍、加倍……
  当初我向学生讲授他们的文章时,我不知道,这些文章竟然是这样的代价换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那时口气多么冷漠而轻佻,多么失礼和没有良心!
  这或者就是我们一边责怪着周围世界浮躁,一边自己也浮躁得抓耳挠腮的原因吧。我们从中国学人的传统中离家出走,不知天高地厚地指责着明季文人清谈误国、乾嘉学派皓首穷经,却根本不知道思想上质疑、批判、辩驳、认同是怎样一种真诚高贵的生命历程。
  于是,忝为读书人的我们如同在生命之川上行船,顺风顺水,甚至乘风破浪,却不觉得有趣,因为只是夜色里赶路,随波逐流而已。所幸信手开卷,却恍如夜航中看见别船灯火,可以烛照我们的河流。
其他文献
鲁迅的《风筝》记述了作者少年时期一段尘封记忆引发的心灵自白,事件虽然相对清晰简明,但是文本内部留有的空白与含混却又留下很多悬疑,使人们对文章的理解莫衷一是。对它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精神虐杀说。此派立足文章的显性层面,认为《风筝》从儿童本位论角度反映了作者由于头脑中残存的封建家长意识和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漠视,粗暴地虐杀了儿童喜爱游戏与爱好玩具的天性,呼吁人们要重视儿童的精神诉求
2010年9月,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现状,在全市初中、小学开展了“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活动,力求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在“诵读进教材”的推广活动中,笔者感觉到有些老师展示的诵读指导课与自己心中所想相去甚远,常常将诵读指导课上成阅读欣赏课。  近日观摩到一位老师展示的《匆匆》(朱自清)诵读指导课,观摩之后有些感触。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 
近来读季羡林先生散文集中的《我的小学和中学》,其中有不少谈及小学及中学写作经历的故事。尽管是上个世纪民国的事情,但文中叙及的国文教员的语文教学主张及做法,对于已经跨入21世纪的作文教学,仍然有值得深思并加以借鉴的地方。    一    济南北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  每到春秋佳日,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记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学古文,真正能学会的不多,……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这种情况,对中学生来说,不仅出现在“学古文”的时候,学现代文又何尝没有出现过呢?关键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解决学生们糊涂的问题,让他们变得少糊涂或者不糊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有较强的
把酒问月  幸白  (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阚,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在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
我在江西省赣州中学带了两个班的高一语文,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就发现每次的语文早读课上,整个班级死气沉沉,学生有的在默读课文,有的干脆拿着语文书当幌子,遮遮掩掩地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我一提醒,读书声就响一阵,然后又渐渐地低沉下去。对于现在的高中生,如果采取强迫的方式让他们读,会使他们更为抵触。可是,由于早读课的不理想,我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默写方面的成绩也明显地不理想。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
在體育课教学中,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六年级的男生在体育方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女生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不难发现,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女生不爱运动的原因之一。因此,我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运动项目来激发她们的兴趣,增加她们的成功体验,最终达到让她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躲避球”这个运动项目。躲避球主要以投掷和跑动为基础,没有较难的技术动作,女生具有直接参与
学校简介    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省茌平县最东部,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初中。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256人,在职教职员工116人。上世纪90年代,该校在全县是出了名的双差校、问题校。1998年临近中考时,一个原有60名学生的班级只剩下11名,其他49名或辍学或转学。面对这种状况,校长崔其升开始思索盘活课堂、让学生快乐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近10年的探索,该校创立的以学生自主参与为生命线的“三三六
《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篇杂文,被选入人教版大纲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于这篇文章的教与学,历来为老师和学生所畏惧。因为大家都觉得鲁迅的文章难读,而这篇尤甚。原因是:第一,文章的语言不属于规范的白话文范畴,文白夹杂的表达方式,给大家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第二,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和杂文居多,而他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杂文中的议题已离我们远去,读者觉得陌生。第三,学生现实思想的深度与阅历的广
与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诗派的抒情诗人相比,卞之琳是倾向于知性诗歌创造的。在诗集《雕虫纪历》的自序中,他坦承情感不能自已,“总倾向于克制,仿佛刻意要做‘冷血动物’”的确,他诗中所传达的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或时代情绪,而是一种浸润着智慧与思想的人生经验,一种对宇宙、人生、命运等问题的知性看法。创作于1935年的名篇《寂寞》就是卞之琳诗歌风格的缩影。    1 人类寂寞的睿智探寻   人的寂寞有多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