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突出阅读的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因此,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因为对内容的理解必须经过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对生动、具体、局部的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经过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走向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四、突出听说写的整合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相互掣肘。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综合运用好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五、突出阅读方法的授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通过课堂讲解,以达到共识。当然,对于某些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只有自学,学生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突出阅读的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因此,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因为对内容的理解必须经过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对生动、具体、局部的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经过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走向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四、突出听说写的整合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相互掣肘。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综合运用好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五、突出阅读方法的授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通过课堂讲解,以达到共识。当然,对于某些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只有自学,学生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