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中关村需要重新调整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认识,在与硅谷的对比中确立自身的定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多年来,论及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多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阶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追随者处于第二阶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演进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状况已发生事实上的变化,中国在不少新兴领域已赶超日本、欧洲,且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美国的投资界、媒体和企业甚至发出硅谷要学习中国的呼声。在此情况下,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中关村需要重新调整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认识,在与硅谷的对比中确立自身的定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中关村成就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起到标杆和旗帜的作用。中关村拥有300多家上市公司、1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总收入超过4.6万亿元。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关村仍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8月,示范区的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8610.6亿元、6354.6亿元、17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企业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授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6925件分别达到46925件、27791件、73683件,占全市的比例均超过50%。
而以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普遍认可的独角兽企业来看,中关村在科技创新上实力卓越。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合作发布的报告,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中关村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占比49.7%,接近一半。2016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比2015增加了61家,中关村增加24家,成为全国独角兽增加的主要来源。
中关村企业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单,有40家企业入选,其中3家中国企业入选,全部来自中关村,分别是网络约车公司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公司Ofo和人脸识别科技公司Face++。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而闻名于世的共享单车,其领軍企业Ofo和摩拜均位于中关村。据统计,Ofo目前已为全球16个国家、180多个城市的2亿用户提供了超40亿次出行服务。
中关村差距
自成立之日起,中关村就瞄准硅谷这一全球科技创新的标杆进行追赶,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如何,中关村也无法“复制”硅谷,目前只是在接近,还谈不上超越硅谷。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技术。硅谷拥有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等技术引领型公司,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发挥了引领重大科技创新的作用。相较之下,包括中关村在内的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上做出的贡献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属于追随者。即便有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也只是在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
二是企业国际化。硅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全球视野,产品基本上支持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包括中关村在内的中国企业,即便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虽然已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上市,但主要市场仍然是国内。中关村的其他企业也是如此,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初期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国内市场饱和、人口红利消失,需要“走出去”时,就会缺乏国际化经验,同时面临来自成熟的国际化公司的挑战,显得左支右绌。
三是全球优秀人才。根据硅谷指数2017,硅谷科技行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其外国出生居民比例为38%,比加州及全美国的都要高,在25-44岁核心工作年龄的科技工作者中,外国出生人数高达67%,在其中女性人群占比更高,达到76%。如此多元化的人才结构,确保了硅谷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加活跃的创新潜力。相较之下,中关村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方面还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仅为8533人,外籍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足0.4%,其中不少是外籍华人。尽管中关村已推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直通车”,截至2016年底有155人获得“中国绿卡”,但与硅谷相比仍无法同日而语。
中关村方向
中关村可谓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其成就体现了中国的进步,其差距也反映了中国的问题。面向未来,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中关村有两个发展方向,而且这两个方向要结合在一起。
一是对标硅谷,与国际接轨。目前,硅谷仍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是世界各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学习的榜样。“硅谷人脉之王”雷德·霍夫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几个城市非常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硅谷,甚至超过今天硅谷的规模。原因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更因为在这些地方有真正的创新在不断发生,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早就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将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全力前行。2017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湾区委员会、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席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专家智库及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支持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平台等六大创新领域内容开展合作,将推动中关村与硅谷两大创新区域的资源整合与链接,加快推进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辐射全国,走中国道路。多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地仿照硅谷建立了很多科技园,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能与其相媲美的创新之都。事实上,硅谷不可能被“复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创新背后的文化不可能被复制,否则可能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尽管中关村可以“取经”硅谷,却不应该去“复制”硅谷。中关村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中国大市场的优势,在模式创新、应用驱动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国内其他科技创新园区密切互动,充分利用国内东西部发展的势差,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换句话说,中关村具有硅谷也不具备的一些突出优势,需扬长避短,不应犯“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中关村思路
综上,中关村需重新认识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重新认识自身在北京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地位,重新认识与硅谷之间的关系,做到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全球。为此,中关村需继续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发挥更强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已不容小觑,不论是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均对与中国的合作保持极大的热情。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中关村在对外合作中应彰显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主动,创新合作方式,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二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结合不紧密、产学研一体化还没有真正形成、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中关村在产学研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在这方面先行先试,大胆革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机制,为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
三是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近年来,硅谷生活成本飙升。根据硅谷指数2017,在过去十年里,旧金山湾的商品及服务成本增加了27%,目前相比加利福尼亚州(高4%)及该县的其他地区(高10%)较高;除了生活成本,该地区的住房成本也给当地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美国职业咨询公司Paysa研究发现,虽然旧金山的科技薪酬位居第一,但整体价值却滑落到第20位。这显然不利于硅谷的未来创新。中关村也面临同样的难题,需努力降低创新创业相关的成本,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构建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商业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原始創新、基础基础、核心技术上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是跟整个社会的科技研发氛围有关。受限于这些工作的考核机制,相关科研人员难以拿到丰厚的报酬。中关村需下大决心,对从事科技攻关的科研人员实施具有激励性的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静下心来搞科研,从而一举改变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不利局面,真正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系博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亚太创新基金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中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多年来,论及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多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阶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追随者处于第二阶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演进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状况已发生事实上的变化,中国在不少新兴领域已赶超日本、欧洲,且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美国的投资界、媒体和企业甚至发出硅谷要学习中国的呼声。在此情况下,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中关村需要重新调整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认识,在与硅谷的对比中确立自身的定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中关村成就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起到标杆和旗帜的作用。中关村拥有300多家上市公司、1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总收入超过4.6万亿元。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关村仍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8月,示范区的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8610.6亿元、6354.6亿元、17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企业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授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6925件分别达到46925件、27791件、73683件,占全市的比例均超过50%。
而以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普遍认可的独角兽企业来看,中关村在科技创新上实力卓越。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合作发布的报告,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中关村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占比49.7%,接近一半。2016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比2015增加了61家,中关村增加24家,成为全国独角兽增加的主要来源。
中关村企业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单,有40家企业入选,其中3家中国企业入选,全部来自中关村,分别是网络约车公司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公司Ofo和人脸识别科技公司Face++。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而闻名于世的共享单车,其领軍企业Ofo和摩拜均位于中关村。据统计,Ofo目前已为全球16个国家、180多个城市的2亿用户提供了超40亿次出行服务。
中关村差距
自成立之日起,中关村就瞄准硅谷这一全球科技创新的标杆进行追赶,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如何,中关村也无法“复制”硅谷,目前只是在接近,还谈不上超越硅谷。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技术。硅谷拥有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等技术引领型公司,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发挥了引领重大科技创新的作用。相较之下,包括中关村在内的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上做出的贡献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属于追随者。即便有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也只是在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
二是企业国际化。硅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全球视野,产品基本上支持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包括中关村在内的中国企业,即便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虽然已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上市,但主要市场仍然是国内。中关村的其他企业也是如此,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初期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国内市场饱和、人口红利消失,需要“走出去”时,就会缺乏国际化经验,同时面临来自成熟的国际化公司的挑战,显得左支右绌。
三是全球优秀人才。根据硅谷指数2017,硅谷科技行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其外国出生居民比例为38%,比加州及全美国的都要高,在25-44岁核心工作年龄的科技工作者中,外国出生人数高达67%,在其中女性人群占比更高,达到76%。如此多元化的人才结构,确保了硅谷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加活跃的创新潜力。相较之下,中关村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方面还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仅为8533人,外籍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足0.4%,其中不少是外籍华人。尽管中关村已推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直通车”,截至2016年底有155人获得“中国绿卡”,但与硅谷相比仍无法同日而语。
中关村方向
中关村可谓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其成就体现了中国的进步,其差距也反映了中国的问题。面向未来,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中关村有两个发展方向,而且这两个方向要结合在一起。
一是对标硅谷,与国际接轨。目前,硅谷仍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是世界各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学习的榜样。“硅谷人脉之王”雷德·霍夫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几个城市非常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硅谷,甚至超过今天硅谷的规模。原因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更因为在这些地方有真正的创新在不断发生,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早就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将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全力前行。2017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湾区委员会、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席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专家智库及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支持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平台等六大创新领域内容开展合作,将推动中关村与硅谷两大创新区域的资源整合与链接,加快推进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辐射全国,走中国道路。多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地仿照硅谷建立了很多科技园,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能与其相媲美的创新之都。事实上,硅谷不可能被“复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创新背后的文化不可能被复制,否则可能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尽管中关村可以“取经”硅谷,却不应该去“复制”硅谷。中关村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中国大市场的优势,在模式创新、应用驱动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国内其他科技创新园区密切互动,充分利用国内东西部发展的势差,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换句话说,中关村具有硅谷也不具备的一些突出优势,需扬长避短,不应犯“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中关村思路
综上,中关村需重新认识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重新认识自身在北京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地位,重新认识与硅谷之间的关系,做到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全球。为此,中关村需继续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发挥更强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已不容小觑,不论是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均对与中国的合作保持极大的热情。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中关村在对外合作中应彰显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主动,创新合作方式,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二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结合不紧密、产学研一体化还没有真正形成、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中关村在产学研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在这方面先行先试,大胆革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机制,为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
三是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近年来,硅谷生活成本飙升。根据硅谷指数2017,在过去十年里,旧金山湾的商品及服务成本增加了27%,目前相比加利福尼亚州(高4%)及该县的其他地区(高10%)较高;除了生活成本,该地区的住房成本也给当地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美国职业咨询公司Paysa研究发现,虽然旧金山的科技薪酬位居第一,但整体价值却滑落到第20位。这显然不利于硅谷的未来创新。中关村也面临同样的难题,需努力降低创新创业相关的成本,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构建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商业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原始創新、基础基础、核心技术上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是跟整个社会的科技研发氛围有关。受限于这些工作的考核机制,相关科研人员难以拿到丰厚的报酬。中关村需下大决心,对从事科技攻关的科研人员实施具有激励性的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静下心来搞科研,从而一举改变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不利局面,真正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系博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亚太创新基金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中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