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呢?结合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趣课堂,奠定语文实践的基础
语文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点拨,在课后适当延伸都是奠定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基础的重要途径。结合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三“巧”人手。
1.巧用预习小本。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知识基础有限,预习在很多时候变成了读两遍课文。预习小本,便是教师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的有力“把手”。在预习小本上提每一课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己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学生在预习小本上或写或贴,然后在每节课中留出三到五分钟时间,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其自学成果的机会。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在我的课堂实践中屡屡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这几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实践能力。
2.巧变语文课堂。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教材也相对有趣多样,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促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比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二年级下册《月亮湾》《台湾的蝴蝶谷》《快乐的节日》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总之,课内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观景类文章时模拟导游,在指导写字时争当小老师等等。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大胆变换课堂,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巧置實践作业。布置实践性作业意在让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比较普遍的是结合教材编识字报,如二年级下册《识字1》就是介绍传统节日的许多词串,学后正值元宵节,这时就可以相机开展“我眼中的元宵佳节”小报制作大赛。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周围的资源,而每一次他们自信满满地交流展示自己的实践作业时,我就仿佛看到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几分。
二、学科整合,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语文实践的学科空间,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1.体育课。语文看起来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其实则不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动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经常能看到小朋友或是兴致勃勃地讲到怎样学游泳,或是回味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每一次精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是他们滔滔不绝的谈资,也可以成为我们培养其语文实践能力的绝好契机。
2.科学课。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一篇篇精彩的科学小品文,如《蚕姑娘》《月亮和云彩》等等,这一篇篇课文都可以是开启孩子科学探索之旅的金钥匙。如《蚕姑娘》一文,正好和科学课《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一课相吻合。科学观察为语文课堂奠定常识基础,可以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根据真实养蚕经验发挥想象,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而课文字里行间留下的诸多遐想和疑问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科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两者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正是锻炼孩子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
3.美术课。很多课文就像是一幅幅画,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或是通过画面去拓展想象,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不了的语文实践。比如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如果让孩子单纯去想象还有哪些云房子就比较抽象,如果让他们先画一画,再从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寻找灵感来描述,相对就容易得多。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
总之,把各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程之中,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整合,知识渗透,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走进生活,放飞语文实践的翅膀
“生活即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还是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当代学习理论也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根据此理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有意义的背景”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通常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实践的大好途径。以我校为例,每年五月份都有“艺术节”活动,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学做小作家,用你的笔记录校园之美;(2)学做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等等。
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讲述孝敬父母的文章,如《陈毅探母》《沉香救母》,在学习这样一些哲理l生文章时,可以开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摸索,感受父母的爱。如收集名人父母故事、母亲节的由来,开展自己与父母合照中的温暖故事征集活动,让学生主动做“孝心家庭作业”,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这样结合家庭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舞台,是孩子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无穷源泉。比如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新闻,让孩子们在班级里也来评一评,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积极地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的精神,也让他们将语文真正应用于生活。
总之,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以课堂为辐射点,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教育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广阔社会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激趣课堂,奠定语文实践的基础
语文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点拨,在课后适当延伸都是奠定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基础的重要途径。结合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三“巧”人手。
1.巧用预习小本。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知识基础有限,预习在很多时候变成了读两遍课文。预习小本,便是教师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的有力“把手”。在预习小本上提每一课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己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学生在预习小本上或写或贴,然后在每节课中留出三到五分钟时间,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其自学成果的机会。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在我的课堂实践中屡屡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这几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实践能力。
2.巧变语文课堂。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教材也相对有趣多样,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促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比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二年级下册《月亮湾》《台湾的蝴蝶谷》《快乐的节日》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总之,课内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观景类文章时模拟导游,在指导写字时争当小老师等等。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大胆变换课堂,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巧置實践作业。布置实践性作业意在让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比较普遍的是结合教材编识字报,如二年级下册《识字1》就是介绍传统节日的许多词串,学后正值元宵节,这时就可以相机开展“我眼中的元宵佳节”小报制作大赛。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周围的资源,而每一次他们自信满满地交流展示自己的实践作业时,我就仿佛看到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几分。
二、学科整合,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语文实践的学科空间,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1.体育课。语文看起来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其实则不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动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经常能看到小朋友或是兴致勃勃地讲到怎样学游泳,或是回味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每一次精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是他们滔滔不绝的谈资,也可以成为我们培养其语文实践能力的绝好契机。
2.科学课。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一篇篇精彩的科学小品文,如《蚕姑娘》《月亮和云彩》等等,这一篇篇课文都可以是开启孩子科学探索之旅的金钥匙。如《蚕姑娘》一文,正好和科学课《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一课相吻合。科学观察为语文课堂奠定常识基础,可以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根据真实养蚕经验发挥想象,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而课文字里行间留下的诸多遐想和疑问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科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两者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正是锻炼孩子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
3.美术课。很多课文就像是一幅幅画,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或是通过画面去拓展想象,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不了的语文实践。比如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如果让孩子单纯去想象还有哪些云房子就比较抽象,如果让他们先画一画,再从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寻找灵感来描述,相对就容易得多。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
总之,把各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程之中,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整合,知识渗透,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走进生活,放飞语文实践的翅膀
“生活即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还是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当代学习理论也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根据此理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有意义的背景”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通常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实践的大好途径。以我校为例,每年五月份都有“艺术节”活动,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学做小作家,用你的笔记录校园之美;(2)学做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等等。
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讲述孝敬父母的文章,如《陈毅探母》《沉香救母》,在学习这样一些哲理l生文章时,可以开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摸索,感受父母的爱。如收集名人父母故事、母亲节的由来,开展自己与父母合照中的温暖故事征集活动,让学生主动做“孝心家庭作业”,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这样结合家庭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舞台,是孩子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无穷源泉。比如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新闻,让孩子们在班级里也来评一评,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积极地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的精神,也让他们将语文真正应用于生活。
总之,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以课堂为辐射点,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教育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广阔社会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