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用开放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是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实实在在的,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是改进后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满足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生活源于数学,运用故事激趣
数学课堂要有幽默感,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些数学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故事说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均匀的图案。小动物都知道运用数学为自己生活服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服务生活。
学习数学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生活即是课堂,生活即是数学,生活即是教育,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才能发现数学的奥秘,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二、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乐趣
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首先,改变教材中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以现实生活为故事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水、一千克米、一千克书本、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組,把带来的橘子、苹果、梨等称一称。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用儿童钞票,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运用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数学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分类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始终。例如: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1)班原来有58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了6位同学,一(1)现在有多少位同学?一辆公交车上原有7人,在邮政大厦站上了6人,到新民路又上了8人,请问这辆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两个问题的设立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情境,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了解数学价值,体验数学思想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需要。如学了“统计分类”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分类整理好,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分铅笔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并没有统一分类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充分体验分类思想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生活中要把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学习思考比学生做练习册效果更好,使学生真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新课开展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类活动,通过商店物品分类销售,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化建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往往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只有将学生引入生活中,让他们切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实实在在的,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是改进后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满足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生活源于数学,运用故事激趣
数学课堂要有幽默感,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些数学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故事说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均匀的图案。小动物都知道运用数学为自己生活服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服务生活。
学习数学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生活即是课堂,生活即是数学,生活即是教育,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才能发现数学的奥秘,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二、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乐趣
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首先,改变教材中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以现实生活为故事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水、一千克米、一千克书本、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組,把带来的橘子、苹果、梨等称一称。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用儿童钞票,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运用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数学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分类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始终。例如: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1)班原来有58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了6位同学,一(1)现在有多少位同学?一辆公交车上原有7人,在邮政大厦站上了6人,到新民路又上了8人,请问这辆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两个问题的设立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情境,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了解数学价值,体验数学思想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需要。如学了“统计分类”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分类整理好,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分铅笔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并没有统一分类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充分体验分类思想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生活中要把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学习思考比学生做练习册效果更好,使学生真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新课开展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类活动,通过商店物品分类销售,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化建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往往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只有将学生引入生活中,让他们切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