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生成”、“资源”等这些新的词汇,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让我们更多地去反思、完善和优化我们的课堂艺术,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涌动真情,充满感情色彩。
2008年10月,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一行来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督导,笔者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接受督导。我讲授的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节“天下父母心”被评为最佳优质课。
课堂上,新颖独特的课件制作,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语言饱蘸深情的真诚讲述,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同时也得到了听课者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此课的成功,在于教者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课堂上教者的情感真挚,生动感人,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执教“天下父母心”这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渲染气氛,打下情感铺垫,课一开始时直接播放录音故事《感动》:在千钧一发之际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亡毫不犹豫地留给自己……故事情节先声夺人,嗫人心魄,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新课顺势导入。我万万没有料到,当我用投影展示中央电视台“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时,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会心的笑。突然教室后排冒出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帮妈妈洗脚,老师你做过吗?”一个班上平时上课极不专心的华勇同学发话了,他似乎在刁难我,顿时教室一片哗然,同学们都把目光转向我。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迫使我瞬间做出反应,面对学生询问的目光,我镇定下来,重重地点点头,“老师做了,而且不是一次,你们呢?”学生们摇摇头,此刻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满含深情地朗诵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什么说小草那一点点的绿意,难以报答阳光的爱,为什么儿女的那一点点的孝心,难以报答厚博的母爱?此时我想通过四幅图片能勾起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回忆,让他们敞开心扉,来个“真情告白”,讲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做的一件令我们最感动的事,让师生共同分享父母给予的爱。随后,大家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与感受,学生们在争论中,通过亲身的参与生成知识,从而学会感恩。然而,此刻我也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于是我在课堂上也满含热泪地讲述了我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很多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我从这节课才领悟到真实的东西最富有生命力,恰当的切入激活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老师的深情讲述中,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被冲开,学生潜藏的巨大潜能被激发。学生用小品的形式现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爱的献礼中,学生自发动手制作一张张简单的贺卡,一幅幅普通的画,一首首不押韵的献给父母的颂歌,都饱含着深情,都显得那么意味深长。
诚然,我在教学设计中,课前并未设计“自己的真情告白”这一环节,因为我认为如果教师讲授多了,就会陷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泥潭。但也正是学生的“意外”,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也认识到一味互动不一定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讲授不一定就是旧课程的套路,我认为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打动心灵的讲授,也许正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在热闹的师生互动背后,可能遗漏了某些接近本质回归自然的东西,发生在我身上这感人的故事如果弃之不用,一味引用别人的事迹,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宝贵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堂课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对学生付出真情,与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真实,是从我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我现在才真正地体会到:一堂好课,一定要真情涌动,一堂好课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天下父母心”这堂课,正是凭借我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因此,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并感染自己。
倘若我们的课堂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和表面上热热闹闹,那么学生看似“动”了起来,但内心深处却丝毫未动、秋水无痕。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失去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梦想、激情、真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优质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并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因为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育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老师同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让我们一起品位这种快乐,用情营造出一片盎然的春意。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2008年10月,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一行来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督导,笔者作为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接受督导。我讲授的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节“天下父母心”被评为最佳优质课。
课堂上,新颖独特的课件制作,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语言饱蘸深情的真诚讲述,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同时也得到了听课者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此课的成功,在于教者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课堂上教者的情感真挚,生动感人,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执教“天下父母心”这节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渲染气氛,打下情感铺垫,课一开始时直接播放录音故事《感动》:在千钧一发之际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亡毫不犹豫地留给自己……故事情节先声夺人,嗫人心魄,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新课顺势导入。我万万没有料到,当我用投影展示中央电视台“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时,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会心的笑。突然教室后排冒出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帮妈妈洗脚,老师你做过吗?”一个班上平时上课极不专心的华勇同学发话了,他似乎在刁难我,顿时教室一片哗然,同学们都把目光转向我。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迫使我瞬间做出反应,面对学生询问的目光,我镇定下来,重重地点点头,“老师做了,而且不是一次,你们呢?”学生们摇摇头,此刻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满含深情地朗诵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什么说小草那一点点的绿意,难以报答阳光的爱,为什么儿女的那一点点的孝心,难以报答厚博的母爱?此时我想通过四幅图片能勾起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回忆,让他们敞开心扉,来个“真情告白”,讲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做的一件令我们最感动的事,让师生共同分享父母给予的爱。随后,大家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与感受,学生们在争论中,通过亲身的参与生成知识,从而学会感恩。然而,此刻我也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于是我在课堂上也满含热泪地讲述了我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很多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我从这节课才领悟到真实的东西最富有生命力,恰当的切入激活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老师的深情讲述中,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被冲开,学生潜藏的巨大潜能被激发。学生用小品的形式现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爱的献礼中,学生自发动手制作一张张简单的贺卡,一幅幅普通的画,一首首不押韵的献给父母的颂歌,都饱含着深情,都显得那么意味深长。
诚然,我在教学设计中,课前并未设计“自己的真情告白”这一环节,因为我认为如果教师讲授多了,就会陷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泥潭。但也正是学生的“意外”,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也认识到一味互动不一定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讲授不一定就是旧课程的套路,我认为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打动心灵的讲授,也许正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在热闹的师生互动背后,可能遗漏了某些接近本质回归自然的东西,发生在我身上这感人的故事如果弃之不用,一味引用别人的事迹,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宝贵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堂课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对学生付出真情,与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真实,是从我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我现在才真正地体会到:一堂好课,一定要真情涌动,一堂好课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天下父母心”这堂课,正是凭借我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因此,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并感染自己。
倘若我们的课堂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和表面上热热闹闹,那么学生看似“动”了起来,但内心深处却丝毫未动、秋水无痕。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失去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梦想、激情、真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优质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并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因为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育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老师同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让我们一起品位这种快乐,用情营造出一片盎然的春意。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