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趣”课堂,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疑”为舟,以“趣”为帆,让学生畅悟“疑趣”、沉浸“疑趣”、享用“疑趣”的一种理想生态课堂。“疑趣”课堂是学生体验数学趣意的过程,是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趣的过程,是学生在“疑趣”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让“疑趣”在课堂中相融相生呢?
一、“疑趣”课堂的现实研究基点
1.基于儿童现实和学科特点
有数学知识支撑的“疑”,是引发儿童好奇心的根;在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中蕴含的“趣”,是促进持久学习的本。“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既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要兼顾学生学习的趣意,让“疑趣”交融,相得益彰。
2.基于先哲理论和课程要求
教师应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先哲理论为指导,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支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达到“今教童子,必使春趋向鼓舞”之境界。《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这里,说明教学要从解决问题的核心“解决”走向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
3.基于教学改进和理想课堂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较重。理想的数学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空,这是学习方式改变和课堂教学改进的“支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培养兴趣、想象和创造的环境。
二、实现“疑趣”课堂的有效途径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引发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如故事、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及内在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采用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设计猜谜游戏:“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情趣高涨,课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了。在学习“每月有多少天”这个知识点之后,我再次设置悬念:“要记住每月的天数可真难呀!谁能找到记忆的好办法,轻轻松松地记住它?”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通过思考交流,他们想出了数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单双数记忆法等不同记忆天数的好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2.启迪探究,设疑生趣,深入学科内核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学生的学习是探究的过程,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寻根究底,不断提出问题,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56.28÷67),再把除数67变为0.67,并故作惊讶地问:“咦,现在除数由67变成0.67,除数不再是整数了,怎么算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达成共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利用除法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学生通过课前先学,再加上有效的铺垫练习及教师有目的的设问,很快找出了“56.28÷0.67”不能直接计算的“症结”,并利用看、想、说等形式,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合理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探究经验,而且在“疑趣”的体验中,品尝到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
3.提升思维,拓疑延趣,培养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能从这些图形里面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2)你能一下子就认出长方形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你能想办法验证吗?(3)你能根据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吗?(4)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重点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串”设计,层层递进,角度多变,不仅适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学习,真正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疑趣”课堂,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一、“疑趣”课堂的现实研究基点
1.基于儿童现实和学科特点
有数学知识支撑的“疑”,是引发儿童好奇心的根;在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中蕴含的“趣”,是促进持久学习的本。“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既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要兼顾学生学习的趣意,让“疑趣”交融,相得益彰。
2.基于先哲理论和课程要求
教师应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先哲理论为指导,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支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达到“今教童子,必使春趋向鼓舞”之境界。《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这里,说明教学要从解决问题的核心“解决”走向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
3.基于教学改进和理想课堂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较重。理想的数学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空,这是学习方式改变和课堂教学改进的“支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培养兴趣、想象和创造的环境。
二、实现“疑趣”课堂的有效途径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引发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如故事、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及内在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采用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设计猜谜游戏:“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情趣高涨,课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了。在学习“每月有多少天”这个知识点之后,我再次设置悬念:“要记住每月的天数可真难呀!谁能找到记忆的好办法,轻轻松松地记住它?”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通过思考交流,他们想出了数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单双数记忆法等不同记忆天数的好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2.启迪探究,设疑生趣,深入学科内核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学生的学习是探究的过程,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寻根究底,不断提出问题,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56.28÷67),再把除数67变为0.67,并故作惊讶地问:“咦,现在除数由67变成0.67,除数不再是整数了,怎么算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达成共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利用除法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学生通过课前先学,再加上有效的铺垫练习及教师有目的的设问,很快找出了“56.28÷0.67”不能直接计算的“症结”,并利用看、想、说等形式,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合理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探究经验,而且在“疑趣”的体验中,品尝到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
3.提升思维,拓疑延趣,培养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能从这些图形里面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2)你能一下子就认出长方形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你能想办法验证吗?(3)你能根据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吗?(4)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重点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串”设计,层层递进,角度多变,不仅适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学习,真正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疑趣”课堂,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