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教育的重要毋庸置疑,小学语文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有效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教育氛围,形成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巧用教材,培养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性格品质;巧借活动,弥补性格缺陷、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营造环境;有效渗透
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实践证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皆是进行心理教育的载体。把心理教育艺术地融入学科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而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性情、脾气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里的佳作,每篇都饱含着作者的智慧和才华,积聚了作家宝贵的人生经验,展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些为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颇为丰富的资源。因此,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语文课堂是一个有效渗透的主阵地。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教育氛围,形成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是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完成的。这种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努力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是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充分享受得到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记得有一年刚接手教六年级的一个班,发现同学们上课不喜欢举手,每次提出问题,大家都是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沉重得不行。有一次,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在引入时故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了解地球吗?你知道地球有什么可爱之处吗?”问题一出,又是一片沉默,笔者说:“太阳的可爱之处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太阳的神奇之处我知道,就是它对事物的万有引力,看看它把你们的小手都引住了,大家的手都举不起来了。”同学们一下笑起来了,不一会儿,几十双巧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从那节课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被调到起来了,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大声发言,学习氛围浓烈。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养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理解学生,对学生一碗水端平,甚至与学生成为能说心里话的朋友。笔者深知这些道理,在课堂上注重课堂激励。当有的学生通过努力回答正确时,笔者会微笑着说:“你很棒”或者“给你一个赞”,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说:“你太优秀了”;当有的学生好不容易集中精神举手回答问题,笔者会适时给予鼓励,说:“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当有的学生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笔者会安慰他说:“没关系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老师会认真听你说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信心建立起来了,阳光心态慢慢培养起来了,课堂就活跃多了,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在课堂上注重课堂激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不仅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
二、巧用教材,培养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性格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體健康的必备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作家的情感,弘扬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赋予人物的正面心理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默化潜移中受到感染:1.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在学生充分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展开对“失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列举课前积累的一些名人的事例,在班中一起分享,并说出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信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守信也要很大的勇气和气魄才能做到的,当中还会遇到一些诱惑迫使自己不能守信,需要坚定信念,放弃诱惑才能继续前行。在学习《鹿角和鹿腿》这则寓言故事时,让学生进行讨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有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这个观点你赞成吗?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引导他们意识到每种事物都各有所长,也都各有所短,做人要放平心态,不能患得患失,内心的宁静平和才是更为重要的,没有坏的事,只有坏的心态;2.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其实,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好机会。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劝说》时,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次说话的内容是:劝说在楼梯扶手上滑滑梯的同学。每次上口语交际课的时候都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做“听长”,只听不说。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清楚说话的要求,再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课文的图片,观察图中孩子的神态表情,看看周围的环境,想想存在的危险。通过深入的引导,学生说话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小手陆续举了起来,一个接一个地把这次说话的内容说完美了。虽然有的学生说得不是很完整,但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战胜了自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也留意到他们说完话后那种略带小自信的腼腆。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用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倡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不但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还能健全学生人格。
三、巧借活动,弥补性格缺陷、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了地这一重任。语文实践活动兼具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老师要善于借助语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这种巧借活动的教育渗透,往往事半功倍地弥补学生性格的缺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教学中,笔者让大家带齐工具和材料,到学校进行“月饼DIY”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积极性极高,按照老师的分工指导,马上分组进行活动。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揉面、有的包馅、有的按压模具,做成五花八门的成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体会获得成功的满怀喜悦,遇到失败的无比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更加亲密无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共赢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实践证明,从营造学习气氛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营造环境;有效渗透
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实践证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皆是进行心理教育的载体。把心理教育艺术地融入学科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而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性情、脾气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里的佳作,每篇都饱含着作者的智慧和才华,积聚了作家宝贵的人生经验,展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些为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颇为丰富的资源。因此,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语文课堂是一个有效渗透的主阵地。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教育氛围,形成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是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完成的。这种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努力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是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充分享受得到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记得有一年刚接手教六年级的一个班,发现同学们上课不喜欢举手,每次提出问题,大家都是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沉重得不行。有一次,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在引入时故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了解地球吗?你知道地球有什么可爱之处吗?”问题一出,又是一片沉默,笔者说:“太阳的可爱之处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太阳的神奇之处我知道,就是它对事物的万有引力,看看它把你们的小手都引住了,大家的手都举不起来了。”同学们一下笑起来了,不一会儿,几十双巧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从那节课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被调到起来了,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大声发言,学习氛围浓烈。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养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理解学生,对学生一碗水端平,甚至与学生成为能说心里话的朋友。笔者深知这些道理,在课堂上注重课堂激励。当有的学生通过努力回答正确时,笔者会微笑着说:“你很棒”或者“给你一个赞”,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说:“你太优秀了”;当有的学生好不容易集中精神举手回答问题,笔者会适时给予鼓励,说:“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当有的学生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笔者会安慰他说:“没关系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老师会认真听你说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信心建立起来了,阳光心态慢慢培养起来了,课堂就活跃多了,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在课堂上注重课堂激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不仅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积极情绪和阳光心态,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
二、巧用教材,培养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性格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體健康的必备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作家的情感,弘扬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赋予人物的正面心理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默化潜移中受到感染:1.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在学生充分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展开对“失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列举课前积累的一些名人的事例,在班中一起分享,并说出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信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守信也要很大的勇气和气魄才能做到的,当中还会遇到一些诱惑迫使自己不能守信,需要坚定信念,放弃诱惑才能继续前行。在学习《鹿角和鹿腿》这则寓言故事时,让学生进行讨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有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这个观点你赞成吗?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引导他们意识到每种事物都各有所长,也都各有所短,做人要放平心态,不能患得患失,内心的宁静平和才是更为重要的,没有坏的事,只有坏的心态;2.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其实,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好机会。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劝说》时,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次说话的内容是:劝说在楼梯扶手上滑滑梯的同学。每次上口语交际课的时候都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做“听长”,只听不说。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清楚说话的要求,再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课文的图片,观察图中孩子的神态表情,看看周围的环境,想想存在的危险。通过深入的引导,学生说话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小手陆续举了起来,一个接一个地把这次说话的内容说完美了。虽然有的学生说得不是很完整,但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战胜了自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也留意到他们说完话后那种略带小自信的腼腆。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用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倡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不但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还能健全学生人格。
三、巧借活动,弥补性格缺陷、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了地这一重任。语文实践活动兼具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老师要善于借助语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这种巧借活动的教育渗透,往往事半功倍地弥补学生性格的缺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教学中,笔者让大家带齐工具和材料,到学校进行“月饼DIY”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积极性极高,按照老师的分工指导,马上分组进行活动。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揉面、有的包馅、有的按压模具,做成五花八门的成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体会获得成功的满怀喜悦,遇到失败的无比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更加亲密无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共赢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实践证明,从营造学习气氛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