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临沧市相比,地处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名气”要大的多。自2004年9月以来,这块红土地上涌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自2005年中央和国家4个部委来赣州调研后,赣州现已接待了全国近20个省市的考察团。2005年11月由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的“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也在赣州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调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赣州调查(下)》将赣州市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了决策参考层面。
一场新群众运动
作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家住南康市镜坝镇老境坝村的老方,与全市其他示范村的村民一样享受到“五新一好”的好处。
老方站在村办的篮球场上指着粉刷一新的楼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是变化比较大,像城里一样漂亮了。”同样有着较大变化的有南康近100个村。
而这“漂亮”就是根据南康市要求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取得的效果。据南康市委办公室的张齐武介绍,2004年底之前,所有圩镇、8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5年底前,各圩镇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老方说,“这些工作政府是有奖励补助的,比如我家楼房的粉刷,政府就补贴了近千元。”
而对于政府的奖励补助,南康市镜坝镇党委书记龙清生给《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我们每个村政府的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建立,近20%用来奖励补助村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一部分投入是依靠村民。”
“以群众为主体是南康乃至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特色。”2月28日,南康市市委书记刘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刘建平认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补贴、减免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团结农民、帮助农民,努力使广大农民自愿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所以,南康所在的赣州市实施了“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那么,南康是怎么发动78万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的呢?
南康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南康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如潭口镇金塘、江坝村、洋山村、坞埠村、台头村,龙岭镇下棚村、龙岭村,蓉江街道岭下村、莲花村、龙华乡崇文村等20个重点示范村。
“有了典型示范之后,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许多没有列入示范点的村庄也在积极争取加入。” 龙清生说,“2006年,镜坝镇将增加6个新农村的示范点。”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6年,南康在原来10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126个村。
事实上,实施新农村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康市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由此,南康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唐江蔬菜、潭口花卉、三江甲鱼、隆木肉牛、龙回土鸡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出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框架,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加大集团、贵康农庄、千秋公司等以生猪、果业为主的龙头企业。比如加大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5万头,开发果园500多亩,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农村:急需金融资本参与
进入2006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又将有什么新思路呢?
刘建平说,“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民对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在2005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
南康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从而捆绑老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和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用于“三清三改”和村镇建设。2005年,各级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突破5000万元。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然而,通过这些措施,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在刘建平看来,“金融资本的进入将会使新农村建设进展更为顺利。”
刘建平说,尤其是金融资本进入后,将有效地实施“富民工程”,发展新产业,进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有利于涉农技术的推广,也能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从而形成和谐农村。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自2005年中央和国家4个部委来赣州调研后,赣州现已接待了全国近20个省市的考察团。2005年11月由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的“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也在赣州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调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赣州调查(下)》将赣州市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了决策参考层面。
一场新群众运动
作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家住南康市镜坝镇老境坝村的老方,与全市其他示范村的村民一样享受到“五新一好”的好处。
老方站在村办的篮球场上指着粉刷一新的楼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是变化比较大,像城里一样漂亮了。”同样有着较大变化的有南康近100个村。
而这“漂亮”就是根据南康市要求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取得的效果。据南康市委办公室的张齐武介绍,2004年底之前,所有圩镇、8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5年底前,各圩镇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老方说,“这些工作政府是有奖励补助的,比如我家楼房的粉刷,政府就补贴了近千元。”
而对于政府的奖励补助,南康市镜坝镇党委书记龙清生给《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我们每个村政府的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建立,近20%用来奖励补助村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一部分投入是依靠村民。”
“以群众为主体是南康乃至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特色。”2月28日,南康市市委书记刘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刘建平认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补贴、减免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团结农民、帮助农民,努力使广大农民自愿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所以,南康所在的赣州市实施了“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那么,南康是怎么发动78万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的呢?
南康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南康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如潭口镇金塘、江坝村、洋山村、坞埠村、台头村,龙岭镇下棚村、龙岭村,蓉江街道岭下村、莲花村、龙华乡崇文村等20个重点示范村。
“有了典型示范之后,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许多没有列入示范点的村庄也在积极争取加入。” 龙清生说,“2006年,镜坝镇将增加6个新农村的示范点。”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6年,南康在原来10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126个村。
事实上,实施新农村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康市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由此,南康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唐江蔬菜、潭口花卉、三江甲鱼、隆木肉牛、龙回土鸡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出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框架,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加大集团、贵康农庄、千秋公司等以生猪、果业为主的龙头企业。比如加大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5万头,开发果园500多亩,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农村:急需金融资本参与
进入2006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又将有什么新思路呢?
刘建平说,“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民对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在2005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
南康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从而捆绑老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和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用于“三清三改”和村镇建设。2005年,各级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突破5000万元。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然而,通过这些措施,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在刘建平看来,“金融资本的进入将会使新农村建设进展更为顺利。”
刘建平说,尤其是金融资本进入后,将有效地实施“富民工程”,发展新产业,进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有利于涉农技术的推广,也能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从而形成和谐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