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读者与文本经过交流,不断地发现,不断接受文本的视界,和自己原有视界相融合,扩大自我,构成一个全新视界。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我们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展开对话,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自我意识,勇敢地发表见解、抒发感受,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让其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思考,亲历阅读过程,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转换角色体会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在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秋天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画秋天”。阅读课文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朗读的评价也采用“你画的桂花特别香”、“果园让你画得非常美丽”……这样的教学设计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读中学会读书、培养语感,在读中学会表达、抒发情感。
二、以读促思读有所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别精彩之处和画龙点睛之笔,我们抓住这些有灵动的情感色彩以及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层层深入、细细品味,静静享受。“迎着滇池上的点点归帆,聂耳用美妙的笛声,赞美家乡的湖光山色。”一句是《少年聂耳》一文中作者情感喷发而跃然纸上的收尾之笔。教学时,抓住这個句子引导体会到只有喜欢音乐的人才能吹出美妙的笛声。那么,当时是什么激起了聂耳尽情吹奏的热情?通过反复的读,学生体味到“湖光山色”、“点点归帆”这两个词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用有感情的“读”,来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色,来体现聂耳的豪情壮志,来抒发自己对聂耳、对景色的赞美之情。这样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自读自悟,学生体会得也更深切。
三、读议结合训练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强调自读自悟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材离学生的距离有远近,学生朗读的感受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导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并与学生共同探究未知,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有位老师教《燕子过海》的重点段时就是这样:(1)找。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2)演。“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大家也学着燕子飞啊飞。(大约飞了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飞得累不累?你们才飞了一分钟,就觉得累了,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找出句子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体会。(3)说。做完飞行的动作后,再学燕子那样伏在桌子上。老师拿笔当话筒采访“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不慢慢地飞下来,而是像雨点那样落下来?你为什么不好好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呢?这旅途为什么使你觉得劳累呢?”通过孩子的回答,可以深入地体会领悟到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4)写。假如你是水手,你想对“展翅起飞”的小燕子说点什么呢?当水手们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入大海怀里时,他们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写一写。(5)议。“当你看到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用陈述句该怎么说?课文为什么要用感叹句?(6)读。以上几个环节训练后都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感悟来。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划、演、说、写、议、读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就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特别是老师采访中设计的问题匠心独具,巧妙之极:既让学生感悟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并通过个体语言表达出来;更妙的是把训练融合在其中。“飞下来”和“落下来”,“站着”和“伏着”的词语比较训练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之韵味,促进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
四、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必须开放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各种体验,使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各自所需的、不同程度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勇敢地说出来。《狐狸和乌鸦》一课,孩子们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自己不劳动,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聪明了,几句话就把乌鸦的肉骗到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他怎么会相信狐狸的鬼话?凡此种种,我们不能仅以教参上的“爱听好话,容易上当”作为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相反的,对孩子的各种感受都要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会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学生才能把自身感悟表达出来。
同样的,在朗读时对诵读表达方式,朗读的技巧、情感投入程度等方面都不应作统一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十足的耐性、真诚的鼓励发现肯定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智慧火花的闪现。《我是苹果》中“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一句的朗读重音可有以下三种:“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这三种不同的读法可抒发“我”作为“苹果”那快乐、感激、自豪的不同心情,表现“我”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是二十年以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以睿智的头脑深入学生的生活,以长远的目光关注学生的将来,以超前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现在,为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转换角色体会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在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秋天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画秋天”。阅读课文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朗读的评价也采用“你画的桂花特别香”、“果园让你画得非常美丽”……这样的教学设计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读中学会读书、培养语感,在读中学会表达、抒发情感。
二、以读促思读有所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别精彩之处和画龙点睛之笔,我们抓住这些有灵动的情感色彩以及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层层深入、细细品味,静静享受。“迎着滇池上的点点归帆,聂耳用美妙的笛声,赞美家乡的湖光山色。”一句是《少年聂耳》一文中作者情感喷发而跃然纸上的收尾之笔。教学时,抓住这個句子引导体会到只有喜欢音乐的人才能吹出美妙的笛声。那么,当时是什么激起了聂耳尽情吹奏的热情?通过反复的读,学生体味到“湖光山色”、“点点归帆”这两个词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用有感情的“读”,来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色,来体现聂耳的豪情壮志,来抒发自己对聂耳、对景色的赞美之情。这样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自读自悟,学生体会得也更深切。
三、读议结合训练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强调自读自悟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材离学生的距离有远近,学生朗读的感受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导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并与学生共同探究未知,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有位老师教《燕子过海》的重点段时就是这样:(1)找。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2)演。“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大家也学着燕子飞啊飞。(大约飞了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飞得累不累?你们才飞了一分钟,就觉得累了,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找出句子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体会。(3)说。做完飞行的动作后,再学燕子那样伏在桌子上。老师拿笔当话筒采访“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不慢慢地飞下来,而是像雨点那样落下来?你为什么不好好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呢?这旅途为什么使你觉得劳累呢?”通过孩子的回答,可以深入地体会领悟到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4)写。假如你是水手,你想对“展翅起飞”的小燕子说点什么呢?当水手们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入大海怀里时,他们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写一写。(5)议。“当你看到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用陈述句该怎么说?课文为什么要用感叹句?(6)读。以上几个环节训练后都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感悟来。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划、演、说、写、议、读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就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特别是老师采访中设计的问题匠心独具,巧妙之极:既让学生感悟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并通过个体语言表达出来;更妙的是把训练融合在其中。“飞下来”和“落下来”,“站着”和“伏着”的词语比较训练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之韵味,促进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
四、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必须开放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各种体验,使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各自所需的、不同程度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勇敢地说出来。《狐狸和乌鸦》一课,孩子们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说:狐狸太坏了,他不应该自己不劳动,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聪明了,几句话就把乌鸦的肉骗到手。有的说:乌鸦太傻了,他怎么会相信狐狸的鬼话?凡此种种,我们不能仅以教参上的“爱听好话,容易上当”作为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相反的,对孩子的各种感受都要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会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学生才能把自身感悟表达出来。
同样的,在朗读时对诵读表达方式,朗读的技巧、情感投入程度等方面都不应作统一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十足的耐性、真诚的鼓励发现肯定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智慧火花的闪现。《我是苹果》中“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一句的朗读重音可有以下三种:“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这三种不同的读法可抒发“我”作为“苹果”那快乐、感激、自豪的不同心情,表现“我”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是二十年以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以睿智的头脑深入学生的生活,以长远的目光关注学生的将来,以超前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现在,为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