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宣纸,皖南山林的一抹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捞出的宣纸,500张左右为一沓,还要进行挤压,沥去水分。

  从高空中俯瞰安徽泾县,山丘、耕田、森林交织出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绿色画卷。这片绿色之中有一大片白,经过100多道工序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宣紙。这片白色是正在“自然漂白”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
  邢春荣66岁了,是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宣纸将近50年。进行漂白前,他已花了不少工夫,比如,燎草。这是一种草料制作方法:用铁耙子将稻草秆上枯叶勒去,割去稻穗头,扎成小草把,再将草把放入河水中浸泡,用石灰腌制。
  扎草可是门技艺。邢春荣伸出大拇指,开始打结,既要扎紧,又得是活结,才能在草浸泡后轻易摊开使石灰浸入。他说:“以前学这门技艺时,大拇指扎出血了,草把上血渍斑斑。受不了苦的人是没办法做好宣纸的。”
  宣纸已有1500多年历史,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安徽泾县以制造宣纸为生,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那时,宣纸就已名满天下。
  宣纸制作工序细分有上百道,能洞悉全貌的人极少。邢春荣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心中,泾县宣纸之所以有“纸寿千年”的美誉,与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密不可分。青檀皮由泾县及周边喀斯特山地生长的青檀树剥皮得来,与其他皮料相比,檀皮纤维细长,润墨性更好;沙田稻草取自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长的水稻秸秆,与一般的泥田稻草相比,灰杂质少,纤维素含量高。用它们制成的宣纸色泽洁白、韧性强、不易腐烂,不蛀不腐。而且,宣纸渗透、润滑性能好,写字时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很能体现中国的艺术风格。
左图: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右图: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都是宣纸原料。
左图:確皮。中图:切皮。右图:邢春荣在焙纸。
两位老师傅用特制的捞纸竹帘,正进行关键步骤:“深入浅出”。

  当皮料和草料制作完成后,就开始制浆,然后在纸浆池中捞纸。邢春荣称捞纸为“深入浅出”。两位老师傅面对面站在纸浆池两边,抬着特制的捞纸竹帘,第一次捞时深一点,第二次捞时浅一些,每张纸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当纱布袋在水池里来回搅动时,留在青檀皮和帘子之间的就是初代宣纸。捞出湿纸后,将其一张张揭开,贴在高温墙上。师傅们用棕毛刷在湿纸上“画八字”,从上往下刷,让纸更好地贴合木板,方便烘干。“画八字”这个动作有规定的节奏、幅度,十分讲究。
  捞纸、晒纸是最关键工序,对工匠的技术要求都非常高。邢春荣说:“两者合称为‘水深火热’。捞纸师傅冬天受罪,因为纸浆池水冰冷,捞纸每天要浸泡上千次,所以很多捞纸师傅患有关节炎。晒纸师傅是夏天遭罪,晒纸所用火墙常年保持70至80摄氏度,门窗要关严,师傅们往往汗流浃背。”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邢春荣和团队研制出千禧宣,于2000年成为最大的手工纸,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还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一样,宣纸制作技艺一度面临断代的危机。但这些年,泾县建设了宣纸文化园、宣纸小镇、宣纸博物馆,还开创了宣纸宣笔研学游,“宣纸”又活了起来。
  从树皮、稻草到纹理纯净、洁白稠密的薄纸,是老师傅们的技艺和汗水。瞧,宣纸摊开在桌案上,人们便开始描绘心中的山水。
其他文献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来到夏邑县孔祖中学。这是一所有着鲜明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园内,地面一尘不染,绿草萋萋,玉兰树亭亭玉立。精心布置的校园文化长廊、名著推介栏、教师风采展示,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勃勃生机。  夏邑县是孔子祖籍,孔子成人后曾多次返乡祭祖,后人于唐初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孔子还乡祠。从此,孔子的思想在夏邑这片土地上传承、发扬。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摘要】良好的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是高校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和手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与投入,进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进行“立体传播”,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大众传播、广告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活动营销、公关策略等传播方式与策略综合进行运用,才能打造好高校形象这张无形的名片。  【关键词】高校形象 立体传播 大众传播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
孩子的学费是这么挑来的!  早晨7点左右,从安徽黄山汤口镇开上山的最后一辆货运车徐徐驶入云谷中转站,这里不仅是黄山南大门进山的必经之地,也是黄山挑夫最密集的货运中转站。一箱肉,一箱蔬菜,是黄大忠五一前一天的肩运任务,两头过磅,已达133斤。  如今年过六旬的黄大忠,挑担已44年,是挑夫队里最年长的挑夫。在挑夫队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大部分人都叫他“三爷”。130多斤,8到10个小时,10公
你见过凌晨1时37分辽阔的天安门广场吗?你见过国庆日的第一缕晨曦勾勒出天安门城楼的一角吗?  2019年10月1日凌晨1时许,《环球人物》记者经过两道安检,乘车抵达天安门广场。长街沉静,华灯齐放,城楼在静默中巍然。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采访记者,我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难得的一幕——静美而雄阔。  5时50分,天幕由靛青到蔚蓝,再到第一缕亮光跃上城楼。守候了一夜的记者们
【摘要】采访中成为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采、多思、多问,才能提出常人难以想到的话题、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见解。  【关键词】人物 采访 体会     长期以来媒体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名人的关注,为此开辟专栏、设定板块、锁定时间的媒体比比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的名人不断涌现,人们便习惯将德艺双馨的常青树式的称为老艺术家。通常这些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于是,媒体多年来始终发扬“铁人”找新闻的
长征是一个谜。长征的神奇和磨难到底达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这也许就是它最富于魅力的地方。关于长征,我们有我们一贯的说法,蒋介石、国民党也自有他们的看法,这些,我们都耳热能详。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第三种眼光所看到的长征。索尔滋伯里全面、新颖的报道和评述,是极富启发性的。  作者站在八十年代的高度,认真俯瞰和回顾发生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那两年间的一切事件以及从那时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史。他看到,“长征
一  “试问新安道,凄凉意若何。大都常业少,只是素封多。商舶年年出,倡楼夜夜歌。人情吁可怪,客子慎风波。”第一、二句颇感突兀,商旅往来、财富汇聚不息的“新安道”,何以在谢氏笔下竟以“凄凉”二字语出?  是青壮年大批外出,本土因人烟稀少而显得有点落寞?还是野店风霜客路辛劳,秋天的景致让谢肇淛倍感沿途之萧瑟?抑或是其他什么缘故?或许,不假外求,《新安杂诗十首》的其他几首诗中,就隐含了解读的线索……  
“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题目,”看到的人都会说,“一本刊物跟一个年号怎么‘与’起来了?”  是这样。但《中华英烈》与一九八六是不可分的。这倒不是因为这是她创刊的一年,而在于,不谈一九八六而光说《中华英烈》就不带劲。  很难说后世的中国史学家会怎么看待一九八六。一九八六这四个字,会不会如一八四○、一九一一、一九三七、一九五七和一九六六那样,深深融进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记忆。亲身经历过一九八六年的人,有谁
这一年,我们有过很多世俗的狂欢,现实的深入与人性的温情,也有过文艺的独孤求败,有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羡慕嫉妒恨,有韩国电影紧随美国之后的窥探。  我们经历了票房的继续激增,电影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地位的持续上升,我们有过最惊艳奇丽的《白日焰火》、最稳健而情感内蕴的《归来》,最平庸而奢华的《太平轮》,最自以为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步之遥》,最少儿不宜的《心花路放》,最有诚意的《亲爱的》,最文学最“作者”的
自然美是美学中最通俗易懂的一个课题,但是,要想探究其中的内涵意蕴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学家们把它称作“阿喀琉斯的脚踵”,各种美学理论都要在这里暴露出它们的致命弱点。  伍蠡甫先生主编的《山水与美学》,是迄今所能看到的研究自然美的第一部论文集,共选有三十四篇文章,大都出自专家之手,从美学和文艺科学的角度,分别对自然美的一般理论、山川名胜的审美观、历代(主要是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美学根源、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