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的思考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美是美学中最通俗易懂的一个课题,但是,要想探究其中的内涵意蕴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学家们把它称作“阿喀琉斯的脚踵”,各种美学理论都要在这里暴露出它们的致命弱点。
  伍蠡甫先生主编的《山水与美学》,是迄今所能看到的研究自然美的第一部论文集,共选有三十四篇文章,大都出自专家之手,从美学和文艺科学的角度,分别对自然美的一般理论、山川名胜的审美观、历代(主要是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美学根源、园林美学、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诸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代表了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美学界对自然美的一些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正相牾,而又各各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然美的课题,作为美学研究中的一道难题,由此可见一斑。
  最困难的莫过于自然美的本质定义。朱光潜的《论“自然美”》(第18页)、《山水诗和自然美》(第98页)倡为“主客观统一论”:“我们觉得某个自然物美时,那个客观方面对象必定有某些属性投合了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总和。这两方面的霎时契合,结成一体,就是自然所呈现的具体形象。”蔡仪的《谈自然美》(第26页)力主“纯客观论”:“自然事物的美是指天生的自然有的,所谓天生的,是说不受人的影响的。……自然美在自然本身。”李泽厚则认为,要表现和说明自然美的特征,最好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人化的自然”;只有从人类“实践”的哲学高度,才能准确地诠释自然美的原因(第29页、124页)。此外,蒋孔阳、施东昌、萧兵、林同华等也从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提出了各自对于自然美本质的看法见解。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
  柏拉图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就已强调把握美的本质的困难,因而不得不用一句古谚来结束全篇:“美是难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包括自然美在内的美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或者用林同华的说法:“自然美是一个流动范畴”(第119页)。所以,单纯从主客观统一论、纯客观论、实践论乃至近代西方美学界比较流行的纯主观论(按,朱光潜先生在三十年代亦持此说)等等,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概括人类对于自然审美的复杂现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美本质的“不可知论”,如L·维根斯坦等所认为:“美”是属于不能说的命题。(《逻辑哲学论》)尽管我们不可能“界定”自然美的本质定义,但通过争鸣、探索却可以逐渐地“接近”它。本书所引各家之说,正可以看作是从不同的侧面向自然美本质的接近和靠拢。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是又一道中西共通的古老的美学难题。究竟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聚讼千古,迄无定论。众所周知,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极力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生活与美学》);黑格尔则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美学》)。本书所选各家之论基本上不出车氏或黑氏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的意见:“如果就自然形态的‘美’(其实只是“美的条件”)和美学意义的美来比较高低,那是比拟不伦。这两个概念之中的关系不是价值高低的关系而是本质异同的关系。”比较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比较,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是难逃两难的境地。且看朱先生的比较:“如果所指的都是美学意义的美,‘自然美’只是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艺术美当然比自然美要高些。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最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有时感到苦恼,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所见到的形象,特别是关于‘雄伟’或‘崇高’方面的印象。读拜伦咏海的诗究竟比不上大海本身所产生的那种雄伟气魄。”(第24页)
  要之,《山水与美学》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自然美的命题,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的切身课题,同时又是中外美学史上渊源已久的传统难题。对这些问题,本书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读者一个结论性的答案,但却启示了读者自由的选择和深层的思考。由此足以窥见编者的睿智和苦心。在美学研究中,自然美比之其他的各种美无疑具有更广泛、更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似乎更有理由把自然美比作“安泰的脚踵”,一切美学理论端赖了它才得以脚踏实地地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衷心期望《山水与美学》的问世,能推动自然美的研究蔚然成风、推动一般美学的研究更加深入。
  
  (《山水与美学》,伍蠡甫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第一版,平装2.30元,精装4.15元)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而有着源远流长的田径运动技能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慢慢淡化。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台州市高中体育教学大比武,在课堂教学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的选手都将各类技能教学落到实处,课堂中真正实现学有所学,学有所用,乐在其中,积极参与。回想起自己在比赛前选课时一度犯难,该选什么样课型参加这次比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来到夏邑县孔祖中学。这是一所有着鲜明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园内,地面一尘不染,绿草萋萋,玉兰树亭亭玉立。精心布置的校园文化长廊、名著推介栏、教师风采展示,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勃勃生机。  夏邑县是孔子祖籍,孔子成人后曾多次返乡祭祖,后人于唐初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孔子还乡祠。从此,孔子的思想在夏邑这片土地上传承、发扬。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摘要】良好的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是高校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和手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与投入,进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进行“立体传播”,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大众传播、广告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活动营销、公关策略等传播方式与策略综合进行运用,才能打造好高校形象这张无形的名片。  【关键词】高校形象 立体传播 大众传播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
孩子的学费是这么挑来的!  早晨7点左右,从安徽黄山汤口镇开上山的最后一辆货运车徐徐驶入云谷中转站,这里不仅是黄山南大门进山的必经之地,也是黄山挑夫最密集的货运中转站。一箱肉,一箱蔬菜,是黄大忠五一前一天的肩运任务,两头过磅,已达133斤。  如今年过六旬的黄大忠,挑担已44年,是挑夫队里最年长的挑夫。在挑夫队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大部分人都叫他“三爷”。130多斤,8到10个小时,10公
你见过凌晨1时37分辽阔的天安门广场吗?你见过国庆日的第一缕晨曦勾勒出天安门城楼的一角吗?  2019年10月1日凌晨1时许,《环球人物》记者经过两道安检,乘车抵达天安门广场。长街沉静,华灯齐放,城楼在静默中巍然。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采访记者,我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难得的一幕——静美而雄阔。  5时50分,天幕由靛青到蔚蓝,再到第一缕亮光跃上城楼。守候了一夜的记者们
【摘要】采访中成为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采、多思、多问,才能提出常人难以想到的话题、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见解。  【关键词】人物 采访 体会     长期以来媒体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名人的关注,为此开辟专栏、设定板块、锁定时间的媒体比比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的名人不断涌现,人们便习惯将德艺双馨的常青树式的称为老艺术家。通常这些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于是,媒体多年来始终发扬“铁人”找新闻的
长征是一个谜。长征的神奇和磨难到底达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这也许就是它最富于魅力的地方。关于长征,我们有我们一贯的说法,蒋介石、国民党也自有他们的看法,这些,我们都耳热能详。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第三种眼光所看到的长征。索尔滋伯里全面、新颖的报道和评述,是极富启发性的。  作者站在八十年代的高度,认真俯瞰和回顾发生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那两年间的一切事件以及从那时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史。他看到,“长征
一  “试问新安道,凄凉意若何。大都常业少,只是素封多。商舶年年出,倡楼夜夜歌。人情吁可怪,客子慎风波。”第一、二句颇感突兀,商旅往来、财富汇聚不息的“新安道”,何以在谢氏笔下竟以“凄凉”二字语出?  是青壮年大批外出,本土因人烟稀少而显得有点落寞?还是野店风霜客路辛劳,秋天的景致让谢肇淛倍感沿途之萧瑟?抑或是其他什么缘故?或许,不假外求,《新安杂诗十首》的其他几首诗中,就隐含了解读的线索……  
“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题目,”看到的人都会说,“一本刊物跟一个年号怎么‘与’起来了?”  是这样。但《中华英烈》与一九八六是不可分的。这倒不是因为这是她创刊的一年,而在于,不谈一九八六而光说《中华英烈》就不带劲。  很难说后世的中国史学家会怎么看待一九八六。一九八六这四个字,会不会如一八四○、一九一一、一九三七、一九五七和一九六六那样,深深融进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记忆。亲身经历过一九八六年的人,有谁
这一年,我们有过很多世俗的狂欢,现实的深入与人性的温情,也有过文艺的独孤求败,有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羡慕嫉妒恨,有韩国电影紧随美国之后的窥探。  我们经历了票房的继续激增,电影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地位的持续上升,我们有过最惊艳奇丽的《白日焰火》、最稳健而情感内蕴的《归来》,最平庸而奢华的《太平轮》,最自以为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步之遥》,最少儿不宜的《心花路放》,最有诚意的《亲爱的》,最文学最“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