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意外”变成资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ys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我观摩了不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尽管他们都是尽心的、用情的,可是一些教师过于期待教学的流畅圆满,受到教学设计的束縛,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节外生枝”、未按设定的教学思路走时,便自乱阵脚,手足无措了。
  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多年前,我在校内公开课上执教《惊弓之鸟》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两个“直”的意思,设计了以下教学:
  1.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那只大雁直往上飞……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出示“直”在字典里的五个义项:(1)不弯曲,垂直;(2)把弯曲的伸开;(3)爽快,坦率;(4)一个劲儿地;(5)竖。
  3.学生选择义项。
  我原以为学生能很轻松地选择出正确义项,可没想到,一连找了好几个学生都未选出我所期待的答案。这下,我可真是有些急了,便自己说出了答案,再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每每回想当时的课堂情形,因“直”而遭遇“意外”,挥之不去的尴尬,时时促我反思。2015年,在“联片送教”活动中,我再次执教《惊弓之鸟》一文,依然是结合义项理解“直”,没想到,竟与那次出奇得相似,学生理解时不得要领。而这次,我做了不一样的处理。我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然后回过头来,再来理解“直”——
  师:看来,同学们遇到困难了,那我们先不急着理解“直”。想一想,此时,若你就是那只大雁,听到这“刺耳”的弦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生:“见鬼”,往上飞……
  生:一听到这扎心的响声,还能想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本能的反应是——拼命往上飞。
  生:“妈呀”“呜”……
  师:想不想演一演这一幕?
  (生跃跃欲试,纷纷举起了小手。)
  师:更羸可真了不起,他左手拉弓,右手拉弦,谁有信心演好更羸?大雁这个角色有些难度,谁想挑战一下?最好的表演,应入情入境,如果能把大雁当时是怎么想的和它的动作表现出来那就更好了。
  师:(手执书本,做“一开一合”状,示范)待会儿,它就是那只大雁了。
  (生练习。师指名上台,边说边演示。)
  师:听到大雁的心声了吗?正因为它这样想,心里害怕,所以它才会“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出示:“直”的义项,理解两个“直”。)
  生:(很轻松地)理解出第一个“直”为“一个劲儿地”;第二个“直”为“不弯曲,垂直”。
  结合字典理解字词本身就是单一的、抽象的,三年级学生更喜欢宽松的环境和形象生动的表演。这次,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体会了大雁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正是因为听到弦响,内心极“怕”,所以那只大雁才会“直往上飞……”。这样学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就能想到“直往上飞”,那是拼了命的,一个劲地往上飞;“直掉下来”那是因为受伤太重,直直地,掉得又急又快。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意外”时有发生。一次,我在班内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板书“遗憾”时,不小心将“憾”写成了“撼”,学生看见后,窃窃私语,此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笔误。于是,与学生有了这样的对话:“看得出,很多同学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老师一不小心露了个破绽,而你们在第一时间里就瞧见了,谁来帮帮老师改正一下错误?”立马有学生站起来,告诉我:“您把‘憾’写成了‘撼’。”我及时赞扬了这位学生的认真与坦诚。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憾”与“撼”的区别,“憾”表示内心活动,可组词“遗憾”“缺憾”;“撼”多表示肢体动作,如“摇撼”“震撼”。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别以“遗憾”与“震撼”结合课文内容,作了概括内容的表达训练。最后,还给学生的书写提出了要求。这节课,我板书时出现了“意外”,学生却得到了未曾预设的收获,原因就在于我有了应对课堂意外的积极心态,有了将“意外”变成学习资源的自觉意识。
  要做到很自然地将课堂“意外”变成合理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有自觉意识和积极心态,还要锤炼自己的课堂敏感,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和学生立场。2017年,在参加“国培”时的学习小组展示课上,执教一年级《四季》时,我积极而敏感地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顺学而导,生成了未曾预约的精彩,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师:“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谁想美美地读读?
  生:(很大胆)听别的同学读书,我觉得不过瘾,我想唱。
  师:(含笑)哦?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歌声。
  (生自信满满地唱。掌声响起来。)
  师:大家给你掌声,是因为你很大胆,唱得也好,你就是未来的歌唱家!
  师:你觉得自己哪儿唱得最好呢?
  生:(摇摇头)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谷穗吧。
  师:喜欢它们的样子,也仿佛看到它们的样子,是这样吗?
  (生点点头)
  师:这叫心中有画面感。
  师:我听出了你将“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换成了“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谷穗”。当然这样表达也可以。
  师: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母语很奇妙?
  师:请大家试着读读,体会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生:“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像歌词。
  生:也像小诗,很美很美。
  师:那你们知道是哪些词发挥了作用?
  生:“尖尖”“圆圆”“弯弯”。
  师:这些是叠词,试着读读它们,体会一下。
  (生读)
  师:是不是发现将叠词“尖尖”“圆圆”“弯弯”放在句末,更有音韵美。看来读书、唱歌,心中要有画面感,还得有音韵美,是这样吗?
  师:快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同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瞧,春天里,这儿有草芽,也有桃花、杨柳……夏天到了,那是一池荷叶……
  师: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颜色,又是什么形状,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师:试着用上叠词,说说你看到的这些景物的样子。
  (生交流)
  师:刚才,唱歌的那位同学都成“明日歌唱家”了,有没有敢说自己就是“今日小诗人”或是“未来表演家”的同学?
  (生兴味盎然,踊跃创作诗、表演诗……)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当我本想让学生品读课文时,居然有学生想唱课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我没回避、没敷衍,没被学生“我想唱”这一课堂“意外”绑架,而是“你想灿烂,我就给你阳光”。学生尽情释放个性,用歌声诠释了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依据学情,灵活地调整了教学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时,实事求是地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当发现学生将“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改动为“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谷穗”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叠词运用所产生的音韵美,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眼中有了“草芽”“荷叶”“谷穗”“桃花”“杨柳”“溪水”等自然景物,立足于自己感受到的颜色、形状等,进行叠词的表达练习,“草芽嫩嫩”“草芽柔柔” “桃花朵朵”“杨柳青青”便能呼之即出。如此积累词语、发展语言是那样轻松自然。之后,我又以争做“今日小诗人”“未来表演家”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创作欲,学生潜能被发掘,在我为他们搭建的舞台上各显神通,充满快乐、自信,收获也是满满的。
  课堂教学的意外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千人千面”,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闯进”课堂……都会形成课堂“意外”。正确面对课堂“意外”,往往会将其转化为积极的教学资源,成为智慧的生成点,因而教师应善于捕捉,从容应对,巧妙利用,在“意外”中生成精彩。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妙的词句段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借课文,反复品读这些新颖独特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共鸣的段落,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促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灵动、更加鲜活。  一、积累词语,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词汇量的积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常贫乏,表达缺乏感染力。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独特的句子,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一、激  激,即激发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诵读、品读感悟、诗画结合……如此种种,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巧借比较来让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诗词在创作、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一、比较题目  在古诗词中,诗题是一首诗浓缩的精华,它往往包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题的比较入手,帮助学生发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体验式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对体验式阅读的深入研究,以至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大都停留在浅层,水过地皮湿,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创新体验式阅读形
识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课标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要会写其中的800个左右,同时还要求低年级学生对汉字要“多认少写”,积极进行自主识字等学习活动。目前,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这样的识字教学形式下,学生会对识字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较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小学生的识字热
我开设了一节课题研究课《理想的风筝》,三次试教,反复琢磨第二个活动板块,在一波三折中领略了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从沉潜文本到关注表达最后贴近童心,三个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三重门,同样是三道不同的风景。  一、关注文本,触摸心灵  《理想的风筝》通过三个故事让学生慢慢地接近刘老师,触摸一个平凡却伟大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勇敢地前行,走过了人生中许多坎儿。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章
我们常常批评学生的习作像流水账一样,指的就是习作中心不够明确,事无巨细地一顺溜写下来,没有重点,没有主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学生抓不住重点,不会选材。  擒贼擒王  其实,只要你知道兵法“擒贼擒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要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