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课堂观察,很多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教材解读 现状 思考 应对策略
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但是,根据现时课堂观察,很多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状点击
1.浮光掠影。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不愿花时间花精力。要上课了,才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意。上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可想而知。
2.按图索骥。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只是把别人的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
3.舍本逐末。有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抓住重点,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资料搜集上,对文本进行无度的拓展与延伸,得不偿失。
二、理性思考
解读文本在很多语文教师这儿都发生了偏颇,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教师忘了自己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2.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定位。他们忘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把语文教学演绎成“水果拼盘”。3.没有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只把学生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忽略了阅读乃是个性化的行为。4.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理论与方法,对内蕴丰厚的文本解读,以点概面、轻重倒置。
三、应对策略
1.解读作者意图,把握文本含义。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的阅读教学。
2.揣摩编者思路,把握文本目标。教材是根据一定的编排理念,组合而成的。语文教材的成册,每一个单元课文的编排,都有编者一定的意图。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3.立足学科本位,把握语言特征。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本位,从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语言的训练点,积累学生的语言经验,必须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必须挖掘文字的留白点,促进学生语言生长,同时可以关注语言的焦点、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支点、表达的亮点等,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1)着眼语言的训练点,积累语言经验。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关注作者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语言的训练,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
(2)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解读文本,我们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找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强烈共鸣的情感触发点,营造学生、文本、作者、教者之间巨大的“磁场效应”,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升华情感,把握语言内核,以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3)挖掘文字的留白点,促进语言生长。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留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4.回归学生,遵循发展规律。
(1)立足学生“潜在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时刻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就要珍视学生的“潜在资源”,以它为教学起点。这就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来重点引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有所悟,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关注学生“具体生命”。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对学生“具体生命”的不同状态进行解读。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以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揣摩,学生才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潜在的多种可能。
我们说,文本解读,既要读“厚”,又要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读“厚”并不是说我们教师知道多少就要教给学生多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能走多远就能领着孩子走多远?读“薄”,也不是说没有血肉,不要内容。“厚”是为“薄”服务的,以厚驭博,才会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薄”是手段,是为了简洁,为了深浅有度,要“薄”而有肉。这样你选择的教学内容才可能是恰当的、有效的。
解读文本,永远是语文教师难以言尽的话题,也永远是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从作者、编者、学科、学生等角度提出一些解读文本的建议,愿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旅途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收获美丽的教育风景。
(河北香河一中;065400)
【关键词】教材解读 现状 思考 应对策略
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但是,根据现时课堂观察,很多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状点击
1.浮光掠影。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不愿花时间花精力。要上课了,才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意。上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可想而知。
2.按图索骥。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只是把别人的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
3.舍本逐末。有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抓住重点,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资料搜集上,对文本进行无度的拓展与延伸,得不偿失。
二、理性思考
解读文本在很多语文教师这儿都发生了偏颇,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教师忘了自己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2.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定位。他们忘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把语文教学演绎成“水果拼盘”。3.没有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只把学生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忽略了阅读乃是个性化的行为。4.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理论与方法,对内蕴丰厚的文本解读,以点概面、轻重倒置。
三、应对策略
1.解读作者意图,把握文本含义。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的阅读教学。
2.揣摩编者思路,把握文本目标。教材是根据一定的编排理念,组合而成的。语文教材的成册,每一个单元课文的编排,都有编者一定的意图。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3.立足学科本位,把握语言特征。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本位,从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语言的训练点,积累学生的语言经验,必须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必须挖掘文字的留白点,促进学生语言生长,同时可以关注语言的焦点、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支点、表达的亮点等,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1)着眼语言的训练点,积累语言经验。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关注作者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语言的训练,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
(2)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解读文本,我们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找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强烈共鸣的情感触发点,营造学生、文本、作者、教者之间巨大的“磁场效应”,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升华情感,把握语言内核,以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3)挖掘文字的留白点,促进语言生长。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留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4.回归学生,遵循发展规律。
(1)立足学生“潜在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时刻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就要珍视学生的“潜在资源”,以它为教学起点。这就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来重点引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有所悟,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关注学生“具体生命”。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对学生“具体生命”的不同状态进行解读。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以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揣摩,学生才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潜在的多种可能。
我们说,文本解读,既要读“厚”,又要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读“厚”并不是说我们教师知道多少就要教给学生多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能走多远就能领着孩子走多远?读“薄”,也不是说没有血肉,不要内容。“厚”是为“薄”服务的,以厚驭博,才会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薄”是手段,是为了简洁,为了深浅有度,要“薄”而有肉。这样你选择的教学内容才可能是恰当的、有效的。
解读文本,永远是语文教师难以言尽的话题,也永远是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从作者、编者、学科、学生等角度提出一些解读文本的建议,愿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旅途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收获美丽的教育风景。
(河北香河一中;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