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责任。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是职中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学生共同的“触点”,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上《天山景物记》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运用录音朗读、播放歌曲等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多媒体屏幕,我向学生展示天山的美丽景观,使学生在欣赏天山美丽景色的时候,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标题点明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我以“潮州景物记”为题,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刚开始,同学们觉得很难下笔:该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呢?在此基础上,我对文章的标题作了提示、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作文中应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学习从多方面来反映事物的方法。这种创设情景、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望的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对《天山景物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诱导质疑、启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质疑,善于激发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质疑有两种:一是教师的质疑。教师的质疑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发展水平,把问题的难度调到“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同时,应注意问题有新意。在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君的牺牲值不值得?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课文,然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值得,因为这是为正义而死,这反映了她勇敢、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有的同学则认为不值得,因为这样的斗争方式不可取,收效甚微。通过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二是学生质疑。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敢于质疑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诱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质疑时允许学生有错。
三、驰骋想象、发展潜能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新与活,其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求异是创造的先驱。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观点”的弊端。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时,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向的创新思维培训,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知足未必常乐”等观点的讨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给学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唤起想象的激情,大胆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挥舞创新的翅膀。科学家是因为有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我在上《科学展翅,梦想成真》一课时,就结合演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四、重视实践、培育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载体,离开实践的虚探讨、空研究恰似缘木求鱼,半点实际意义也没有。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应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根据课文内容,自导自演课本剧、小品、短剧,举行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组织影评演讲、辩论等活动,创办文学社等。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认识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是职中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学生共同的“触点”,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上《天山景物记》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运用录音朗读、播放歌曲等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多媒体屏幕,我向学生展示天山的美丽景观,使学生在欣赏天山美丽景色的时候,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标题点明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我以“潮州景物记”为题,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刚开始,同学们觉得很难下笔:该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呢?在此基础上,我对文章的标题作了提示、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作文中应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学习从多方面来反映事物的方法。这种创设情景、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望的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对《天山景物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诱导质疑、启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质疑,善于激发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质疑有两种:一是教师的质疑。教师的质疑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发展水平,把问题的难度调到“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同时,应注意问题有新意。在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君的牺牲值不值得?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课文,然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值得,因为这是为正义而死,这反映了她勇敢、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有的同学则认为不值得,因为这样的斗争方式不可取,收效甚微。通过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二是学生质疑。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敢于质疑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诱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质疑时允许学生有错。
三、驰骋想象、发展潜能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新与活,其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求异是创造的先驱。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观点”的弊端。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时,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向的创新思维培训,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知足未必常乐”等观点的讨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给学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唤起想象的激情,大胆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挥舞创新的翅膀。科学家是因为有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我在上《科学展翅,梦想成真》一课时,就结合演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四、重视实践、培育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载体,离开实践的虚探讨、空研究恰似缘木求鱼,半点实际意义也没有。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应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根据课文内容,自导自演课本剧、小品、短剧,举行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组织影评演讲、辩论等活动,创办文学社等。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认识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