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理科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是偏于“说理”;那么,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则主要是重在“传情”。通过传情而授知、而说理、而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寓蕴在“情”这个字里的——情发于心。要“传情”,就必须“知心”。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只有“心心相印”,才能使教师的讲授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情况既是这样,那么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比起来,对课堂心态的研究,不是显得格外重要了吗?
现将语文课堂上,师生两种心态,分述如下: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是他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同数理化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大不相同的。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必须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意境语言,这种意境语言的临堂创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动态的主要表现。
这种意境语言,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单纯重复,也不是完全脱离教材的另铸新调,而是统摄教材语言之后的一种艺术创造。它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对教师讲授的各类课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剖析文艺作品时,就必须使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盎然情绪,在分析理论文章时,就必须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生动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这样,就会引发出学生的无穷理趣。在讲解其他知识小品时,也要使用生动活泼、凝练简明的语言,这样,就会有发出学生的浓郁乐趣。即使是提问,教师随机设疑,巧辩风声的语言,也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神游于教师用语言编织的理趣交融的境界中,在心目得到美的滋润的时刻,不知不觉就会记住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具有创造性。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美的享受的最高层次。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意境语言这一中介,去获得美的享受中进行的。
教师在课堂上,他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和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要想很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根本是不可能的。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就必须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就必须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它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然随之或严肃,或振奋;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地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会有平正,舒快的感受。教师的这种情绪,通过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导给学生,從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教师这种随着课文内容基调而变化的课堂心态,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对学生美的接受欲的形成,对学生自我实现欲的产生,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缘情而变得心态,就不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让所学的知识和美的需求进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做意识上的导向,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明,这是教师课堂心态的又一个表现内容,学生面对教材,一般来说,都是有接受的意向的。他们想通过对课文的浏览、阅读,不仅仅要去掌握字、词句‘段这些基础知识;而且还希望开掘出蕴含在课文里德深层意蕴。
教师的心态,在课堂上不论怎样变化,它都被一个字贯穿着,那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情”这个字。这种情况,正像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
教学时双边活动,教师只是双边活动的一边;另一边则是学生,他们的课堂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一打预备铃,学生从室外蜂拥的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方才的嬉笑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于课间休息时的趣谈而未清醒······具有这些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地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并很快的把他们的思潮引入到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中去。
即使学生安静下来,也不等于他们就凝神息虑,心归于一了。静静的课堂,绝不等于学生的心就如无风的湖面。“人心不同如其面”,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由于个性、气质、素养的不同,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心态是“各有千秋”的。优等生因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对未来的追求,他们出于一种实现目标的需要,对各学科都感兴趣。这种学生在课堂上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众所周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当然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性的兴趣。不过学生对于语文具有稳定性的兴趣,绝不等于学生对于每堂语文课都有兴趣,这样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怎样电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临时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厌学情绪,是和兴趣相反的一种心态。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教师教授的内容缺乏“渗透性”,缺乏“感情交流”,学生的心理上当然就会感到厌腻。
疲劳虽然是人的肌体保护性反应,但在课堂上,它却是一种破坏学习情绪的消极因素,能引起心理的变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疲劳,除了天气、生理等原因外,关键是教师在授课时未能掌握注意的张弛原理。学生学习这一切都必须同作品的情感,以及整个课堂气氛相和谐,相一致,这才能使学生的课堂心理正常,健康。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精神分散。
学生的课堂心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心理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我在文中所列举的,只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对如何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变化,把他们的学习情绪,诗中定格在最佳的临界点上,从而使四十五分钟得以发挥它最大的课时效益,以及对如何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后很快就能形成兴奋地求知欲望,和迫切的学习需要,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现将语文课堂上,师生两种心态,分述如下: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是他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同数理化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大不相同的。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必须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意境语言,这种意境语言的临堂创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动态的主要表现。
这种意境语言,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单纯重复,也不是完全脱离教材的另铸新调,而是统摄教材语言之后的一种艺术创造。它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对教师讲授的各类课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剖析文艺作品时,就必须使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盎然情绪,在分析理论文章时,就必须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生动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这样,就会引发出学生的无穷理趣。在讲解其他知识小品时,也要使用生动活泼、凝练简明的语言,这样,就会有发出学生的浓郁乐趣。即使是提问,教师随机设疑,巧辩风声的语言,也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神游于教师用语言编织的理趣交融的境界中,在心目得到美的滋润的时刻,不知不觉就会记住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具有创造性。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美的享受的最高层次。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意境语言这一中介,去获得美的享受中进行的。
教师在课堂上,他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和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要想很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根本是不可能的。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就必须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就必须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它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然随之或严肃,或振奋;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地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会有平正,舒快的感受。教师的这种情绪,通过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导给学生,從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教师这种随着课文内容基调而变化的课堂心态,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对学生美的接受欲的形成,对学生自我实现欲的产生,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缘情而变得心态,就不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让所学的知识和美的需求进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做意识上的导向,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明,这是教师课堂心态的又一个表现内容,学生面对教材,一般来说,都是有接受的意向的。他们想通过对课文的浏览、阅读,不仅仅要去掌握字、词句‘段这些基础知识;而且还希望开掘出蕴含在课文里德深层意蕴。
教师的心态,在课堂上不论怎样变化,它都被一个字贯穿着,那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情”这个字。这种情况,正像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壤上。”
教学时双边活动,教师只是双边活动的一边;另一边则是学生,他们的课堂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一打预备铃,学生从室外蜂拥的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方才的嬉笑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于课间休息时的趣谈而未清醒······具有这些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地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并很快的把他们的思潮引入到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中去。
即使学生安静下来,也不等于他们就凝神息虑,心归于一了。静静的课堂,绝不等于学生的心就如无风的湖面。“人心不同如其面”,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由于个性、气质、素养的不同,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心态是“各有千秋”的。优等生因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对未来的追求,他们出于一种实现目标的需要,对各学科都感兴趣。这种学生在课堂上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众所周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当然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性的兴趣。不过学生对于语文具有稳定性的兴趣,绝不等于学生对于每堂语文课都有兴趣,这样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怎样电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临时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厌学情绪,是和兴趣相反的一种心态。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教师教授的内容缺乏“渗透性”,缺乏“感情交流”,学生的心理上当然就会感到厌腻。
疲劳虽然是人的肌体保护性反应,但在课堂上,它却是一种破坏学习情绪的消极因素,能引起心理的变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疲劳,除了天气、生理等原因外,关键是教师在授课时未能掌握注意的张弛原理。学生学习这一切都必须同作品的情感,以及整个课堂气氛相和谐,相一致,这才能使学生的课堂心理正常,健康。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精神分散。
学生的课堂心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心理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我在文中所列举的,只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对如何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变化,把他们的学习情绪,诗中定格在最佳的临界点上,从而使四十五分钟得以发挥它最大的课时效益,以及对如何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后很快就能形成兴奋地求知欲望,和迫切的学习需要,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