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人变得更聪明,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数学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 教材 探究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人变得更聪明。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人只学好数学一门课是不够的,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数学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如在教学圆这个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开头就问学生:“大家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紧接着再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就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那么能做成这样的形状吗?”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同学们茫然了一会儿,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椭圆的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呢?”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至此自然的引出了圆的定义。创设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认真钻研教材,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精选。但是教师在教材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该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为此,我们就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如: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过点作垂线,在求垂足坐标,然后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我们不能因其较繁而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让其继续操作,并加以解决。怕繁、畏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正因为难和繁,才会激发起学生求简的欲望,而这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正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解决后,自己也感到挺繁的,意识到应该寻找更简捷的解决方法,探究性思维又一次展开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去再思考、再寻求更好、更美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注重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
四、合理设计习题,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
做练习是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主要是采取练习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提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造意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另外,教师合理的言语组织,也能够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数学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其次,教师表达的言语必须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使所有的学生的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中思考讨论。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积极思考,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实现研究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而且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作为整个科学基础,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应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 教材 探究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人变得更聪明。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人只学好数学一门课是不够的,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数学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如在教学圆这个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开头就问学生:“大家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紧接着再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就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那么能做成这样的形状吗?”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同学们茫然了一会儿,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椭圆的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呢?”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至此自然的引出了圆的定义。创设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认真钻研教材,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精选。但是教师在教材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该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为此,我们就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如: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过点作垂线,在求垂足坐标,然后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我们不能因其较繁而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让其继续操作,并加以解决。怕繁、畏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正因为难和繁,才会激发起学生求简的欲望,而这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正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解决后,自己也感到挺繁的,意识到应该寻找更简捷的解决方法,探究性思维又一次展开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去再思考、再寻求更好、更美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注重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
四、合理设计习题,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
做练习是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主要是采取练习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提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造意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另外,教师合理的言语组织,也能够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数学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其次,教师表达的言语必须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使所有的学生的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中思考讨论。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积极思考,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实现研究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而且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作为整个科学基础,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应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