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的第三节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有两位老师在处理这段文字时,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下面是他们关于这段文字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仔细品读这段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划备诚心诚意。“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说明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可见刘备的真诚。
生:“恭恭敬敬”也可以看出刘备很诚心。
生:从“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可以看出刘备等了很长时间,说明了他的诚心。
师:是的,刘备的确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请大家练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真诚来。
(生读,感情不够充分)
[案例二]
师: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那么,现在请大家仔细品读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圈画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影响他休息,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恭恭敬敬”(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恭恭敬敬”就是非常尊敬别人。
师:不错,刘备“恭恭敬敬地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谁能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吗?
(生上台一手背于身后、一手下垂,表情严肃认真的样子)
师:(夸奖地)真是刘备转世!同学们,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恭恭敬敬的情景?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大臣向皇上行礼时恭恭敬敬的。
生:晚辈向长辈行礼时恭恭敬敬的。
生: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也是恭恭敬敬的。
师:说得很好!你知道刘备是什么身份吗?
生:我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刘备是刘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
师:你能从课外阅读中搜集资料,值得学习。谁知道当时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呢?
生:当时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是个普通百姓。
师:是啊,身为皇族后代的刘备,竟然对一个普通百姓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呢?
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非常真诚。
生:刘备非常尊重人才,对诸葛亮很诚恳,让人感动。
师:说得好!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读,有声有色)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
生:“半晌功夫”、“一个时辰”说明刘备站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是啊!刘备足足站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了两个多小时。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都想了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刘备,会怎样想?
生:如果诸葛亮还不愿出山,怎么办?
生:无论在这里等多长时间,我都要等下去!一定要请他出山!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诸葛先生。
师:你看到刘备的心里去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早已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样想?
生:刘备对我太真诚了!竟在台阶下等侯了那么长时间,我还能拒绝他的邀请吗?
生:刘备是皇族后代,竟然对我这个草民恭恭敬敬的,连一点架子也没有,我一定要出山帮他实现伟业。
生:刘备先后两次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又第三次邀请我。今天的表现足见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样的明君,我帮定了!
师:说得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声情并茂)
反思:
上面两则教学案例昭示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案例一是“教教材”,案例二则是“用教材教”。“教教材”,一如案例一,教学目标指向理解课文,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文字、领悟中心。这种教学设计是单线型的,由学生到书本,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教师的作用就是将教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告诉、是传授,教学节奏单调,气氛沉闷。“用教材教”,一如案例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是“学会”,更是“会学”。这种教学则是多向互动的,实践着多向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节奏感,更具开放性,气氛更活跃。
那么,教师如何实践“用教材教”?案例二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紧抓“教学文眼”,培养语文素养
“恭恭敬敬”一词意为对尊长严肃有礼貌。此处写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恭恭敬敬”一词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之心,刻画了一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这正是“教学文眼”。所谓“教学文眼”,“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就是文本的核心知识,就是那些最具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文本文眼’不同,‘文本文眼’是基于文本的自身逻辑,‘教学文眼’的出发点是教学的需要。”(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从教学实际出发,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在文本理解方向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魏星《关键是抓住“教学文眼”》)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品读文本,体会词义。案例中,教师紧扣“恭恭敬敬”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词语,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2、表演词语,深化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到“恭恭敬敬”的意思时,教师则启发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的情景”。如何表演出来呢?学生必然会积极地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刘备的动作、神态,同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酝酿着表演。表演时,学生则要运用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感悟力得到培养。当“刘备在世”一幕出现于教室时,不仅是表演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深刻感悟到“恭恭敬敬”一词的含义。
3、联系生活,领悟内涵。表演并不是词语感悟的结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你见过哪些恭恭敬敬的情形呢?”这一问犹如助燃剂,助燃了学生思维的烈焰。因为刚才的表演,“恭恭敬敬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依然鲜活,此时又被放大、扩展。学生大脑中库存的知识模块被激活,他们联想到一个个恭恭敬敬的情形,领悟到“恭恭敬敬”不仅指对别人有礼貌,更是指下级对待上级、晚辈对待长辈表现出的尊敬。这样,“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便深化了、丰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培养。
4、回归文本,感悟形象。在学生深刻感悟“恭恭敬敬”的内涵时,教师又让他们回归文本,引发矛盾碰撞:“刘备是什么身份呢?诸葛亮呢?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说明什么?”这一问犹如以石击水、漾起阵阵思维涟漪。他们豁然顿悟:刘备不仅诚心诚意,更具备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个性品质。整个阅读过程中,渗透着阅读方法、培养了感悟能力,对文本的感悟更有深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补充“文本留白”,超越教材
“刘备等候两个多小时,其间想了些什么?”课文里并没有说。此处“文本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中让学生“补白”,学生结合阅读理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达生动真实,富于个性化。“诸葛亮看到久候多时的刘备,心情又会怎样呢?”课文也没有交代,这亦是“文本留白”。此时,看到如此真诚的明君,诸葛亮怎能不备受感动?这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效先帝的根源。教学中,学生“补白”妙语如珠、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补白”,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刻感悟了人物形象。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心理多个维度解析刘备的性格特点,在学生眼中,刘备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丰满而鲜活。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囿于文本,更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有两位老师在处理这段文字时,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下面是他们关于这段文字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仔细品读这段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划备诚心诚意。“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说明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可见刘备的真诚。
生:“恭恭敬敬”也可以看出刘备很诚心。
生:从“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可以看出刘备等了很长时间,说明了他的诚心。
师:是的,刘备的确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请大家练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真诚来。
(生读,感情不够充分)
[案例二]
师: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那么,现在请大家仔细品读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圈画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影响他休息,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恭恭敬敬”(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恭恭敬敬”就是非常尊敬别人。
师:不错,刘备“恭恭敬敬地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谁能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吗?
(生上台一手背于身后、一手下垂,表情严肃认真的样子)
师:(夸奖地)真是刘备转世!同学们,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恭恭敬敬的情景?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大臣向皇上行礼时恭恭敬敬的。
生:晚辈向长辈行礼时恭恭敬敬的。
生: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也是恭恭敬敬的。
师:说得很好!你知道刘备是什么身份吗?
生:我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刘备是刘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
师:你能从课外阅读中搜集资料,值得学习。谁知道当时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呢?
生:当时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是个普通百姓。
师:是啊,身为皇族后代的刘备,竟然对一个普通百姓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呢?
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非常真诚。
生:刘备非常尊重人才,对诸葛亮很诚恳,让人感动。
师:说得好!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读,有声有色)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
生:“半晌功夫”、“一个时辰”说明刘备站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是啊!刘备足足站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了两个多小时。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都想了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刘备,会怎样想?
生:如果诸葛亮还不愿出山,怎么办?
生:无论在这里等多长时间,我都要等下去!一定要请他出山!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诸葛先生。
师:你看到刘备的心里去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早已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样想?
生:刘备对我太真诚了!竟在台阶下等侯了那么长时间,我还能拒绝他的邀请吗?
生:刘备是皇族后代,竟然对我这个草民恭恭敬敬的,连一点架子也没有,我一定要出山帮他实现伟业。
生:刘备先后两次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又第三次邀请我。今天的表现足见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样的明君,我帮定了!
师:说得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声情并茂)
反思:
上面两则教学案例昭示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案例一是“教教材”,案例二则是“用教材教”。“教教材”,一如案例一,教学目标指向理解课文,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文字、领悟中心。这种教学设计是单线型的,由学生到书本,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教师的作用就是将教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告诉、是传授,教学节奏单调,气氛沉闷。“用教材教”,一如案例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是“学会”,更是“会学”。这种教学则是多向互动的,实践着多向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节奏感,更具开放性,气氛更活跃。
那么,教师如何实践“用教材教”?案例二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紧抓“教学文眼”,培养语文素养
“恭恭敬敬”一词意为对尊长严肃有礼貌。此处写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恭恭敬敬”一词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之心,刻画了一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这正是“教学文眼”。所谓“教学文眼”,“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就是文本的核心知识,就是那些最具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文本文眼’不同,‘文本文眼’是基于文本的自身逻辑,‘教学文眼’的出发点是教学的需要。”(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从教学实际出发,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在文本理解方向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魏星《关键是抓住“教学文眼”》)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品读文本,体会词义。案例中,教师紧扣“恭恭敬敬”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词语,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2、表演词语,深化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到“恭恭敬敬”的意思时,教师则启发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的情景”。如何表演出来呢?学生必然会积极地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刘备的动作、神态,同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酝酿着表演。表演时,学生则要运用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感悟力得到培养。当“刘备在世”一幕出现于教室时,不仅是表演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深刻感悟到“恭恭敬敬”一词的含义。
3、联系生活,领悟内涵。表演并不是词语感悟的结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你见过哪些恭恭敬敬的情形呢?”这一问犹如助燃剂,助燃了学生思维的烈焰。因为刚才的表演,“恭恭敬敬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依然鲜活,此时又被放大、扩展。学生大脑中库存的知识模块被激活,他们联想到一个个恭恭敬敬的情形,领悟到“恭恭敬敬”不仅指对别人有礼貌,更是指下级对待上级、晚辈对待长辈表现出的尊敬。这样,“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便深化了、丰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培养。
4、回归文本,感悟形象。在学生深刻感悟“恭恭敬敬”的内涵时,教师又让他们回归文本,引发矛盾碰撞:“刘备是什么身份呢?诸葛亮呢?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说明什么?”这一问犹如以石击水、漾起阵阵思维涟漪。他们豁然顿悟:刘备不仅诚心诚意,更具备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个性品质。整个阅读过程中,渗透着阅读方法、培养了感悟能力,对文本的感悟更有深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补充“文本留白”,超越教材
“刘备等候两个多小时,其间想了些什么?”课文里并没有说。此处“文本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中让学生“补白”,学生结合阅读理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达生动真实,富于个性化。“诸葛亮看到久候多时的刘备,心情又会怎样呢?”课文也没有交代,这亦是“文本留白”。此时,看到如此真诚的明君,诸葛亮怎能不备受感动?这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效先帝的根源。教学中,学生“补白”妙语如珠、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补白”,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刻感悟了人物形象。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心理多个维度解析刘备的性格特点,在学生眼中,刘备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丰满而鲜活。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囿于文本,更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