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作文教学是较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学生在阅读和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诉诸笔端,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感悟。陶行知先生的“用生活来教育”就是鼓励学生投向生活的怀抱,置身其中并有所感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以生活经历和内心感悟为创作源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为此,教师应该跳出课堂上的技巧讲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作文教学。
一、明确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向性
新课标规定:学生的阅读量每天不少于2600字。这一方面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要求,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怎样处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种类的书籍,这些都有待教师去思考、总结。
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笔者在班级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在刚刚结束的活动中,同学们共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同学们边读边画,边画边写批注,阅读结束后,在局
部批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阅读文章。笔者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对文章的关注点、切入的角度、感悟的范围及思考的深度都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差异中找到它们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对人物品格的分析,对内在精神的关注,对苦难的理解,对人生的诠释。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就是一部分同学喜欢唯美抒情的散文,一部分同学喜欢理性分析的论文,一部分同学喜欢言辞犀利的杂文。这种天然的差异性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多维指向性,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明确阅读指向性。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句名言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适用。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材,也就是教材中的“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是:从生活中找米。这就强调了寻找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素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本中读到的;另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主要依靠课内外的阅读、交流获得;后者则主要来自于生活,即亲身经历。现在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会以各种方式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把身边的学生作为写作对象,让大家开展外貌描写比赛(一个同学读自己的描写片段,大家猜这个人是谁);把学生带到校园的某个角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动笔写作;或是以“静”为话题,让大家描写自习课的状态。笔者还会让学生回家观察父亲或者母亲的外貌,写出自己的发现;选择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让大家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章;除此之外还会让他们把自己假期的旅行见闻诉诸笔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多与父母交流,参与家庭事务等等。
一系列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去关注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思考个人之于社会的责任等等。走进生活不仅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三、让学生拥有成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对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是一个警示。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写作风格,以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态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例如,在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教师可以把优秀作文亲自读给大家听,还可以将优秀作文在班级展出,并且向相关报刊投稿,参与各种作文竞赛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应试背景下的考场作文的束缚,不迷信写作模式,不迎合他人口味,而是发出自己的心声,把作文当做一种创造。敢于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的创造性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226100)
一、明确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向性
新课标规定:学生的阅读量每天不少于2600字。这一方面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要求,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怎样处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种类的书籍,这些都有待教师去思考、总结。
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笔者在班级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在刚刚结束的活动中,同学们共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同学们边读边画,边画边写批注,阅读结束后,在局
部批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阅读文章。笔者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对文章的关注点、切入的角度、感悟的范围及思考的深度都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差异中找到它们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对人物品格的分析,对内在精神的关注,对苦难的理解,对人生的诠释。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就是一部分同学喜欢唯美抒情的散文,一部分同学喜欢理性分析的论文,一部分同学喜欢言辞犀利的杂文。这种天然的差异性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多维指向性,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明确阅读指向性。
二、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句名言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适用。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材,也就是教材中的“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是:从生活中找米。这就强调了寻找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素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本中读到的;另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主要依靠课内外的阅读、交流获得;后者则主要来自于生活,即亲身经历。现在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会以各种方式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把身边的学生作为写作对象,让大家开展外貌描写比赛(一个同学读自己的描写片段,大家猜这个人是谁);把学生带到校园的某个角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动笔写作;或是以“静”为话题,让大家描写自习课的状态。笔者还会让学生回家观察父亲或者母亲的外貌,写出自己的发现;选择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让大家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章;除此之外还会让他们把自己假期的旅行见闻诉诸笔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多与父母交流,参与家庭事务等等。
一系列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去关注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思考个人之于社会的责任等等。走进生活不仅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三、让学生拥有成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对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是一个警示。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写作风格,以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态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例如,在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教师可以把优秀作文亲自读给大家听,还可以将优秀作文在班级展出,并且向相关报刊投稿,参与各种作文竞赛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应试背景下的考场作文的束缚,不迷信写作模式,不迎合他人口味,而是发出自己的心声,把作文当做一种创造。敢于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的创造性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