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国家的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感意志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调节和催化的重要作用。
1.发扬民主教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在必行。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2.借助多媒体,引发想象
图片中的景色都是生动的好材料,用多媒体制作的画面更能发挥其动感组合功能,图景丰富而生动,在一定的声响和音乐的辅助和渲染下,发挥出最大的感染力。在具体情境的诱发下,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进行联想,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这就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創设“质疑”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质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利用数学教材知识的自身结构,适时创设有质疑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产生突破性思维。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我及时肯定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如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辨析、认识图形中的规律后,让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探索发现规律。教师问:你们想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吗?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好多学生竟然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可见,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就可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1.提供操作的机会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我安排了画、围、拼的活动,其中通过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活动,进一步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通过用线围三角形,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不强求学生只能围某种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通过用图形拼图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2.渗透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
3.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如一题多解时,需要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再如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知识经济加快了知识更新结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和科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以发散思维为起点、以直觉思维为难点和独创思维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可以在教学例题后,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有意识创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创设情情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主体必须不断创设促使客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做到主客体协调一致,才能使情境教学这朵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国家的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感意志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调节和催化的重要作用。
1.发扬民主教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在必行。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2.借助多媒体,引发想象
图片中的景色都是生动的好材料,用多媒体制作的画面更能发挥其动感组合功能,图景丰富而生动,在一定的声响和音乐的辅助和渲染下,发挥出最大的感染力。在具体情境的诱发下,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进行联想,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这就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創设“质疑”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质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利用数学教材知识的自身结构,适时创设有质疑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产生突破性思维。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我及时肯定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如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辨析、认识图形中的规律后,让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探索发现规律。教师问:你们想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吗?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好多学生竟然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可见,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就可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1.提供操作的机会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我安排了画、围、拼的活动,其中通过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活动,进一步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通过用线围三角形,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不强求学生只能围某种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通过用图形拼图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2.渗透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
3.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如一题多解时,需要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再如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知识经济加快了知识更新结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和科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以发散思维为起点、以直觉思维为难点和独创思维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可以在教学例题后,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有意识创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创设情情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主体必须不断创设促使客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做到主客体协调一致,才能使情境教学这朵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