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工作的总结. 中考复习阶段是学生最关键的学习阶段之一,复习工作做得好,考试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 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
一、重视课本,系统整理知识网络
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中考要体现课本的价值,因此中考数学试题包含了“源于教材”的基础题和“高于教材”的提高题,大都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的引申、变形和组合. 其中主要是以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方程为基架和以圆、三角形为基架的综合题,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 这类问题的解决,是运用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特别的答题技巧,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分步突破的能力,善于将综合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各个击破. 另外,还要精心批改学生作业,及时讲评,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 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教师要依据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转化,系统整理,重新组织. 教师要指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选择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题,做到既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又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体会方程、全等三角形、相似形、圆、函数等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问题以及几何知识的联系,利用图形的关系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
二、归纳数学思想,培养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试题除了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 学生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实质、解题步骤和它所适用的题型,灵活运用常见的添辅助线的主要方法. 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等.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增加了探索性问题,学生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等系列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经过推理与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应用题,学生要能够从具体问题中建立起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试题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所以教师要把近几年的相关中考试题分类整理,集中研究,抓住本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解题技能,逐步形成能力.
三、加强心智训练,强化考试方法
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这不是盲目地强化训练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遗补缺,让学生掌握解题技能. 其对策是:一是针对我市中考试卷的各类题型和试题结构,进行全真模拟训练,让学生稳定心态,增加信心,特别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 二是重视解题过程教学,强调规范、简洁、严谨解题. 三是善于放弃和攻坚,保证会做之题不失分,能够做一步就毫不犹豫地攻坚;过难的题确实不会做,学会放弃. 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知识能力故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 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准备三份试题,第一份教师讲每题及每种题型怎样做,学生听,然后学生仿教师所讲去做;第二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道题考什么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并用铅笔写在试卷上,然后套用知识点去做;第三份由学生在前两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在第三轮复习中,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 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2. 以复习资料代替模拟试题,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3. 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在第三轮复习中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客观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中考采取了客观题起点低,减少运算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工夫,定时定量强化训练.
2. 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 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 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
3. 深入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剔除学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整心态,迎接中考.
4. 切实用好用足《中考指要》,把握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几何的教学,不要片面追求过于新、奇、特、繁、难的练习题. 近几年纯逻辑证明的几何题不仅少了,而且降低了难度. 试卷也不会靠一道试题把关,而是“长城设卡”,多题把关,将每道综合题分几个台阶,难在最后一问,让每名学生努力尝试,都有机会成功,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一、重视课本,系统整理知识网络
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中考要体现课本的价值,因此中考数学试题包含了“源于教材”的基础题和“高于教材”的提高题,大都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的引申、变形和组合. 其中主要是以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方程为基架和以圆、三角形为基架的综合题,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 这类问题的解决,是运用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特别的答题技巧,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分步突破的能力,善于将综合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各个击破. 另外,还要精心批改学生作业,及时讲评,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 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教师要依据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转化,系统整理,重新组织. 教师要指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选择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题,做到既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又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体会方程、全等三角形、相似形、圆、函数等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问题以及几何知识的联系,利用图形的关系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
二、归纳数学思想,培养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试题除了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 学生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实质、解题步骤和它所适用的题型,灵活运用常见的添辅助线的主要方法. 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等.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增加了探索性问题,学生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等系列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经过推理与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应用题,学生要能够从具体问题中建立起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试题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所以教师要把近几年的相关中考试题分类整理,集中研究,抓住本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解题技能,逐步形成能力.
三、加强心智训练,强化考试方法
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这不是盲目地强化训练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遗补缺,让学生掌握解题技能. 其对策是:一是针对我市中考试卷的各类题型和试题结构,进行全真模拟训练,让学生稳定心态,增加信心,特别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 二是重视解题过程教学,强调规范、简洁、严谨解题. 三是善于放弃和攻坚,保证会做之题不失分,能够做一步就毫不犹豫地攻坚;过难的题确实不会做,学会放弃. 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知识能力故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 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准备三份试题,第一份教师讲每题及每种题型怎样做,学生听,然后学生仿教师所讲去做;第二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道题考什么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并用铅笔写在试卷上,然后套用知识点去做;第三份由学生在前两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在第三轮复习中,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 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2. 以复习资料代替模拟试题,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3. 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在第三轮复习中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客观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中考采取了客观题起点低,减少运算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工夫,定时定量强化训练.
2. 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 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 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
3. 深入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剔除学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整心态,迎接中考.
4. 切实用好用足《中考指要》,把握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几何的教学,不要片面追求过于新、奇、特、繁、难的练习题. 近几年纯逻辑证明的几何题不仅少了,而且降低了难度. 试卷也不会靠一道试题把关,而是“长城设卡”,多题把关,将每道综合题分几个台阶,难在最后一问,让每名学生努力尝试,都有机会成功,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