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为宗 婉约为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k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苏门重要的外围成员,李之仪对苏轼的学习诚恳而谦逊。对其才情和人格的称颂屡屡见诸笔端。但在作词上。他却是婉约一派的继承发扬者。本文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其词作内容及形式的全面分析,认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词人尊花间为宗、以婉约为高,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审美理想迥然不同。
  关键词:李之仪 以花间为宗 以婉约为高
  
  李之仪(1048-1118),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祖籍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生于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著有《姑溪集》50卷,《后集》20卷,是北宋“苏门”重要的外围成员之一,同苏轼及其门人往来唱和,交情颇深,现存《观东坡集》、《读东坡诗》、《东坡先生赞》等诗文屡屡流露出作家对苏轼人格及文学才华的称颂。但是,在《跋吴思道小词》中历评北宋各词家时,却只字未提及苏、黄,而是以花间为宗、强调词“自有一种风格”,这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审美理想迥然相异。那么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他是否践行了这样的词学观念呢?以下,即就其词作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诗、词之文体有别
  
  《增订注释全宋词》收李之仪词共94首。首先,从题材上看,有相思离别、写景咏物、怀古记游、感兴遣怀等,其中表现情爱的相思离别类题材最多,约占总量的二分之一,而其现存诗歌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可见,李之仪对诗、词文体功能的区别有着明确的认识。从词调上看,长调5首,中调25首,其余64首皆为小令,其中常用小令(5首以上)有《浣溪沙》、《南乡子》、《清平乐》、《朝中措》、《减字木兰花》,都是花间派词人高频率使用的词牌。
  李之仪一生仕途坎坷。无辜被卷入党争。三次因为受到牵连而连累被贬。从现存《姑溪词》的编排顺序看,随着人生经历的波动,词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词集前半部分以描写相思离别的爱情词居多。其中有“男子作闺音”之作,模拟或想象女性独守空闺、寂寞哀怨的作品,如“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啪(《谢池春》)、“宝髻慵梳。玉钗斜溜。凭栏目断空回首。薄情何事不归来,谩教折尽庭前柳”(《踏莎行》);也有直抒胸臆、表达相思之苦的:“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满庭芳》)、“旧曲不知何处奏。梦断空思纤手”(《清平乐》)。无论是描摹闺中女子的神情举止,还是一些意象的使用上,都有明显花间痕迹。即便是友人间的唱和之词,女性化的叙述姿态也很明显,如《玉蝴蝶》“别来几日,信沉鱼鸟,情满关山。耳边依约,常记巧语绵蛮。聚愁窠、蜂房未密,倾泪眼、海水犹悭。”此词的题序中写道:“九月十日,将登黄山,遽为雨阻,遂饮弊止。陈君俞独不至,已而三阙见寄,辄次其韵”,可见是因朋友爽约而作,但“聚愁窠、蜂房未密,倾泪眼、海水犹悭”,却以夸张的笔法和女性化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的情深义重。
  词集后半部分感兴遣怀词更多,融入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谪客情绪。如“客程无尽,归心易感,谁与忘年”(《朝中措》)、“身世几蹁跹。自觉年来更可怜”(《南乡子》)、“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朝中措》)。按照词中涉及的地名、人物和内容可推断,这一部分词应当作于第三次被贬之后,当时词人因为代作范纯仁遗表而得罪蔡京,编管太平州,居姑熟(今安徽当涂)。面对不幸的遭遇,他或借酒浇愁:“取次杯盘催酩酊”(《蝶恋花》)、“酒中聊复比乾坤”(《浣溪沙》);或以陶渊明白况而自我安慰:“心既远,昧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鹧鸪天》);或强作旷达语:“独恨归来已晚,半生辜负鱼竿”(《朝中措》)、“一任浮沉何必改”(《减字木兰花》)。这一题材中,词人的自我形象往往直接呈现,所撰词句也直白干脆,但是,果断语气的背后总能让人体察到其深层痛苦的绵延不绝,这与苏轼的自适豪放旷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以上对李之仪词题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在主题上有所转向,词人并没有走出婉约一派的表现内容,在词中,他充分吐露了私人化的情感:爱情的缠绵、友谊的深挚、仕途的落寞、人生的遗憾……同其诗歌相比,情感表达更为柔婉、抒情色彩更加浓郁。对诗、词不同的文体功能、价值取向以及角色意识,李之仪分辨得很清楚。
  
  二、宗尚《花间》、取法诸家
  
  《跋吴思道小词》一文,集中反映了李之仪的词学思想,在词论史上有两大贡献:首先是在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之前,强调词“自有一种风格”的文体独立性;其次是以《花间集》为追溯点,历评北宋各家词,并总结他们在词体发展上的不同贡献,表达出以《花间》为宗、以婉约为高的审美趣尚。结合其词作来看,词人在创作实践中确实能够有意识地取法各家以充实自我:
  (一)清绮明秀的词风:花间端已一派
  “花间词十八家,约可分为三派,镂金错彩,缛丽擅长而意在闺峙,语无寄托者,飞卿一派也。清绮明秀,婉约为高,而言情之外兼书感兴者,端己一派也。抱朴守质,自然近俗,而词亦疏朗,杂记风土者,德润一派也。”在词风上,李之仪走的是花间端己一派。韦庄,字端己,《花间集》中收其词47首,“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
  李之仪对韦庄的学习,集中表现在闺情词上:语言清丽,形象鲜明,以景传情。如《江神子》:
  恼人天气雪消时。落梅飞。日初迟。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着,夹罗衣。木梨花拂淡燕脂。翠云敲。敛双眉。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词中描写了雪初融梅飘落的冬日里,一个妙龄女子洗头之后体态慵懒地倚在闺房的小窗前,默默无语、神情专注。连天色渐晚、星月既出,也浑然不觉、如醉如痴。“木梨花拂淡胭脂。翠云敲。敛双眉”仅寥寥数笔,就将女子清新脱俗的美貌和愁闷无所寄托的内心刻画出来。外在景物的描绘与人物形象的呈现和谐统一,语淡情深,含蓄蕴藉。这首词同韦庄的一首《浣溪沙》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很相似: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舍颦不语恨春残。
  比较二者,可以说李之仪比韦庄更注重用景来营造词的意境。“落梅飞”、“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不仅清楚地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同时以景传情,侧面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淡淡的相思一点一点蕴开,却如夜色般渐浓渐稠。在词的意境上更胜一筹。
  第二,韦庄词擅长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勾勒出鲜明的画面,这在李之仪词中表现很明显,最典型的如《南乡子·夏日作》:
  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花花几阵香。角簟衬牙床。汗透鲛绡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悠悠送夕阳。
  写夏日之景,美如画。每一个单句就是一个清新淡 雅、生机勃勃的画面,依次读下来时,令人浮想联翩,如何组合与衔接,完全可以由读者自己选择,实在是妙趣横生。其他如“醉透香浓斗帐,灯深月浅回廊。当时背面两伥伥”(《西江月》)、“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南乡子》)、“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鹏鸪天》),像极了无声的电影镜头,故事里只有他或者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让人回味良久。
  第三,韦庄词在语言上以淡雅见长、多用白话,李之仪也是如此。词中如“清溪一派泻揉蓝”(《怨三三》)、“洗尽秋容天似莹”(《渔家傲》)、“画角悠悠送夕阳”(《南乡子》)等等,确实做到了语淡词清。在口语化这方面,李之仪的继承更为突出:“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蓦山溪》)、“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谢池春》)、“今宵莫惜醉颜红”(《临江仙》)、“万事都归一梦里”等等,有的甚至直接化用韦庄的词句,如“酒深情更深”(《菩萨蛮》)。
  (二)动感流畅的句式章法:对柳永的借鉴
  《跋吴思道小词》中说:“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阙。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李之仪看到了柳永对词体形式的贡献。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入词,或细致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事件的过程,或直接呈现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在李之仪的30首中长调中,可以一窥其在章法结构上对柳永的借鉴,如《水龙吟·中秋》:
  晚来轻拂,游云尽卷,霁色寒相射。银潢半掩,秋毫欲数,分明不夜。玉琯传声,羽衣催舞,此欢难借。凛清辉,但觉圆光罩影,冰壶莹、真无价。
  闻道水精宫殿,蕙炉薰、珠帘高挂。琼枝半倚。瑶觞更劝,莺娇燕姹。目断魂飞,翠萦红绕,空吟小砑。想归来醉里。鸾篦凤朵,倩何人卸。
  中秋之夜,清风拂面,游散的云朵纷纷聚卷,月色如水,洒落人间,使人感到些微的寒意,银河忽明忽暗,世间的一切清晰可见,如同不夜。天边仿佛传来歌舞宴饮的仙乐,然而这样的快乐却是凡夫俗子的“我”所遥不可及的……词的上阕,词人通过一系列正面、侧面的铺陈描绘,将中秋之夜的不同寻常的月景与天地同庆的团圆气氛呈现出来,而主人公“我”的孑然一身与寂寞孤单也在对比之中更显突兀。
  词的下阕,“我”沉浸于对仙宫别苑纵情声色的想象之中:听说仙女们的居所,蕙炉里的熏香袅袅不断,水晶帘子高高挂起,斜倚琼枝,觥筹交错,醉态百出……然而就在此刻,“目断魂飞,翠萦红绕,空吟小砑”——镜头切换,时空突转:远方的那个“她”醉酒而归,念着纸笺上的凄凉词句,独自感伤……突转之前的热闹与突转之后的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论是对天官盛宴的想象,还是对远方恋人的思念,都从侧面烘托出词人此刻的孤单与落寞,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层层展开。
  这首词在结构方式上,呈现出:现实——想象——现实——想象,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叙述姿态,同时还呈现出“我”思念对方——对方思念“我”——“我”思念对方的多重角度,这与柳永撰词的多重结构十分相似,如“想佳人、妆楼颞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就是如此。
  第二,由于柳永吸收了民间曲子词的丰富养分,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俚语、口语,在句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样,李之仪也频繁地使用了不同的句式:否定句、祈使句、疑问句、反问句,如:“莫把金樽容易劝”(《临江仙》)、“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h算子》)、“欲问此情何所似”(《南乡子》)、“岂是人能致”(《蓦山溪·北观避暑次明叔韵》)、“何时弦上意,重为拂桐孙”(《临江仙·景修席上再赋》)、“为问清香绝韵,何似解语梅花”(《清平乐·橘》)等等。
  第三,重视词句间的建构是李之仪区别其他词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词句与词句之间往往充满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如“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谢池春》)、“谩道人能化石,须知石被人消”(《清平乐·再和》)、“新事旧、旧愁新”(《更漏子·借陈君俞韵》)。
  多重的结构、丰富的句式以及词句间的回环往复,打破了平衡对称“绝句”造成的单调感,不仅在节奏上富于动感变化,更在语意上层层递进,婉约曲折。
  (三)对“韵”的强调:晏、欧词含蓄蕴藉的发展
  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中还表现出对“韵”的高度推崇,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何谓“韵”?用李之仪自己的话讲,即“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他所提出的这个“韵”,是指词具有含蓄蕴藉、婉曲有致的艺术风格,着眼点在于如何处理好语、意、情三者的关系,即形式、内容与情感的关系。花间词人比较常见的抒情方式是即景于情,寓情于景,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晏殊、欧阳修、宋祁等词人很好地发展了这一特点,尤其注意尾句的收效。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结尾曲笔宕开,韵味无穷。李之仪也充分重视了一点,在词中能够很好地以景传情,融情于景,尾句也常常以景结语,这样做,无论过程中的抒情如何激剧浓烈,最终都能够不失含蓄平静的风度。如《好事近·再和》:
  上尽玉梯云,还见一番佳节。惆帐旧时行处,把青青轻折。倚阑人醉欲黄昏,飞鸟望中灭。天面碧琉璃上。印弯弯新月。
  所有对青春流逝、往事追悔的惆怅感伤在尾句新月初上的恬静之景里渐渐冲淡、慢慢消散,令人回昧无穷。
  再如《千秋岁》:
  柔肠寸折。解袂留清血。蓝桥动是经年别。掩门春絮乱,欹枕秋蛩咽。檀篆灭。鸳衾半拥空床月。
  妆镜分来缺。尘污菱花洁。嘶骑远,鸣机歇。密封书锦字,巧绾香囊结。芳信绝。东风半落梅梢雪。
  尾句一方面将相思之苦、寂寞之清冷通过“雪”的意象传达给读者,另一方面“东风半落”流露出些微“春”的气息,象征着某种微小的希望,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总之,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到:李之仪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走出婉约一派的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所借鉴的也是婉约一派的韦庄、柳永、晏欧等人。他从历时的角度,不仅对前人的词学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与不足,更在自己的创作中取长补短,自觉地加以改进。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本质上是要淡化词“女郎”化的婉弱柔媚风味,而李之仪的词却表现出对传统婉约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反映出与苏轼不同的词学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参见曾枣庄,李之仪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c],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211-233以及王星、王兆鹏,李之仪卒年考实[J],文学遗产,2005,06:146-147
  [2]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全四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95-307,以下词句引用皆出于此。随行标出篇名,不再另注。
  [3]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4
  [4][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5][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足本,屈兴国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33
  [6][7][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3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揭示了人性中的“罪”的一面,然而面对能够意识到的“罪”,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古德曼布朗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最终在忧郁中死去;而村中的其他人却采取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救赎,快乐地生活。  关键词: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罪 人生态度    一、简介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19世纪心理罗曼史小说大师霍桑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执着于揭示人心中存在的
摘 要: 中国古典小说传入泰国后,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与表现技巧等方面对泰国传统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 泰文学 影响    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十九世纪初期,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开始大量传入泰国,对泰国文
摘 要: 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编排的特点,本文以复习必修三中的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为例,联系必修一、二中的相关政治、经济内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分析,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对应复习。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程 必修课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一、二、三分模块、按专题进行编排,分别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在这种编排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并剖析了导致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指出了,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历史、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从社会大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入手对青少年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青少年 人文精神 原因 对策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让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让学生在他们的歌声中学习语文,使音乐与文本语言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浅探音乐艺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音乐 中职语文教学 新教法    当前,流行音乐似乎已演变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音乐,青年学生正是流行音乐的
摘 要: 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学科,其教学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孔空声乐练习曲》就是在声乐基础学习过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本教材,也是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技术教学过程中艺术指导性发挥的典范之作。它除了在基础声乐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多样性与完整性的优点外,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与配合方面。而正是这一特点,赋予这本教材许多其它声乐练习曲所没有的研究意义与训练价值。  关键词: 声乐 钢琴艺术指导
摘 要: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文章作者对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德育课教师应根据社会的
摘 要: 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一直是许多语言学习者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英汉句中省略的观察和比较,提出英汉句法的最显著差异在于汉语的句子注重“意合”,句子组织较少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隐性连贯,而英语的句子注重“形合”,句子组织常常借助连接词和形态变化,属显性衔接。  关键词: 英汉句 省略 形合 意合 差异    1.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1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语言结构中
摘 要: 本文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所实施的编目工作定额管理为例,论述编目工作定额管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现的条件、实施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定额管理 图书编目 实现条件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图书编目是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编目的任务是对文献资源进行整序,向读者揭示文献的信息,提供检索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院校的扩招、合并已成为办学的趋势。为了考察高
摘 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经典。这份真挚的爱情中,人们自然被一个痴心绝对的“傻角”——张生所感动。张生是个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又饱满。究竟除了这份痴情,他还有什么性格呢?这里,将要呈现一个完完整整的痴情郎。  关键词: 《西厢记》 张生 痴情郎 “小人”    自古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俗语的褒贬意义自在其中。指点江山的帝王是英雄;征战沙场的将领是英雄;“文章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