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思维习惯的培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年初,我校结合学区出台的学习习惯读本,开展了广泛的学习研究实践活动,特别把思维习惯的研究放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看待,使之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感到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因素,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培养,因此我校在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别开展了“联想类比思维习惯”和“善于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的研究。
  1.创设氛围,培养“联想类比思维习惯”
  在低段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想象的氛围和巧妙设疑,多种渠道开展“联想类比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设想象氛围,为学生的联想类比提供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思维习惯提供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竹子”时,教师给学生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松”,寻找事物的共性,培养学生类比意识,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体验。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联想。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联想及类比能力。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出发,巧妙设计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及类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四季的图片,再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并结合季节之间的联系,设置一个小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
  2.组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训练“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并侧重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练习法,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
  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疑点,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低中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教师要高度重视。首先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其次学生一旦茅塞顿开,感受到由大胆提问带来的满足,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提问兴趣,逐渐形成习惯。如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及时表扬他大胆思维的精神,并鼓励学生抓住这一有价值的疑点,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正是有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基础。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离不开学法的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以及非智力品格的养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千方百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80后,打小就习惯枕着《童话大王》入睡,总喜欢在郑渊洁的童话中沉醉自我,期许美梦。曾经是那么期盼每月一次的学校图书馆开放日,为的只是借一本《皮皮鲁和鲁西西》。即便是在考前,我也不忘捧一本《十二生肖童话》,美其名曰给自己加油充电。  闲暇时的我喜欢躺在阳台上发呆看天,猜想那白云背后是否真有可以调节世界时间的钟(《皮皮鲁外传》),羡慕能和森林之王交朋友的亚旗小朋友(《亚旗进山》),向往开飞机的
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德育问题之一。德育实效性既是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德育实效性的理解和认识,即我们怎样理解德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追求什么样的德育实效,也反映了对学校德育的认识程度以及绩效观、政绩观。  所谓“实效性”,是指将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学校
缘起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若能使职校学生了解求职面试时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刺激学生思考如何做好求职准备这个大问题,那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我把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引入课堂。选择这个节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他求职类节目“秀”的成分可能更多些,《职来职往》比较沉稳,达人们的点评更为中肯务实。  操作  每期《职来职往》一般为一
在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和南海季风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得出了这期 间六次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和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发现 在华南暴雨期间不同程度地建立反哈得
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参加了4月22日的“科学大游行”,另外,我还和其他几位杰出的演讲者一起,在伦敦议会广场的集会上发表了演讲.就像所有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行
期刊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语文学科以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丰富的审美感受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这一突出功能。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释:“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缺失是当今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最突出表现。大多数学生不会自主阅读,更习惯于“齐步走”式的朗读背诵;不会自主研读,更习惯于“满堂灌”式的教师讲解;不会自主探究,更习惯于“一刀切”式的作业布置。这一方面有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跟教师有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利用1881年~1998年29个观测站的夏季降水、气温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气温大于30年的慢变平均值(气候基本态)的变化特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了夏季降水与气温的气
应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2008年山东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研究西风带系统影响山东时,远距离台风对山东省降水的影响,并对主要降水时段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对
毕业时,辅导员在我的留言簿写下这样一句话: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哪有耕耘不想着收获的呢?”我心里纳罕。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总喜欢对我说:“小姑娘,当教师心要放淡一些,要知道世间事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活’。”  现在,静心回想从教七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才深深感悟到:做一名“无心”的教育者,将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片断一  “群姐,天冷了,记得保暖。听说您还是那么瘦,要多吃肉……”送走上一届学生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