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年初,我校结合学区出台的学习习惯读本,开展了广泛的学习研究实践活动,特别把思维习惯的研究放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看待,使之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感到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因素,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培养,因此我校在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别开展了“联想类比思维习惯”和“善于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的研究。
1.创设氛围,培养“联想类比思维习惯”
在低段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想象的氛围和巧妙设疑,多种渠道开展“联想类比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设想象氛围,为学生的联想类比提供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思维习惯提供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竹子”时,教师给学生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松”,寻找事物的共性,培养学生类比意识,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体验。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联想。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联想及类比能力。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出发,巧妙设计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及类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四季的图片,再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并结合季节之间的联系,设置一个小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
2.组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训练“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并侧重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练习法,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
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疑点,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低中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教师要高度重视。首先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其次学生一旦茅塞顿开,感受到由大胆提问带来的满足,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提问兴趣,逐渐形成习惯。如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及时表扬他大胆思维的精神,并鼓励学生抓住这一有价值的疑点,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正是有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基础。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离不开学法的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以及非智力品格的养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千方百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 编辑 王宇华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感到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因素,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培养,因此我校在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别开展了“联想类比思维习惯”和“善于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的研究。
1.创设氛围,培养“联想类比思维习惯”
在低段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想象的氛围和巧妙设疑,多种渠道开展“联想类比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设想象氛围,为学生的联想类比提供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思维习惯提供知识基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竹子”时,教师给学生讲“岁寒三友”,使他们不仅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也可与竹子一并想象到“梅”与“松”,寻找事物的共性,培养学生类比意识,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体验。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联想。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联想及类比能力。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出发,巧妙设计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及类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四季的图片,再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并结合季节之间的联系,设置一个小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
2.组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训练“重组创新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并侧重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练习法,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
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疑点,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低中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教师要高度重视。首先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其次学生一旦茅塞顿开,感受到由大胆提问带来的满足,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提问兴趣,逐渐形成习惯。如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及时表扬他大胆思维的精神,并鼓励学生抓住这一有价值的疑点,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正是有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基础。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离不开学法的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以及非智力品格的养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千方百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