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呢?我在语文教学中初步做了一些尝试,以课堂提问为切入点,精心设置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目的。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谈。
一、 抓住文题,精心设疑,着眼于学生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及主题思想,课堂提问必须围绕整体进行。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整体把握文章的枢纽,设疑应首先抓住文题进行。同时,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让他们通过答疑进行分析、理解、概括、想象,掌握文章的事件、人物、主题及布局谋篇等艺术手法。如我在教授《最后一课》时先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问题:(1)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以事件作为题目)(2)请你以题目为基础进行前后补充比如添加上人物、背景、原因等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并以此体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师生共上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节属于小说情节的哪一个阶段?并以此找出情节的其它几个阶段。(4)小弗郎士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内容、主题、结构、线索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文章作了充分准备。
二、 改变发问方式,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他们往往用“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方式向学生发问,学生张口就来,根本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学生表面上配合得很热烈,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如果改变一下发问方式变“怎么样”为“为什么”就会大大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激发想象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伤仲永》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讨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方父为什么让他不使学?(2)方父为什么如此重利?(3)如果你是方父,你将怎么做既能让仲永不失学,又能让自己获其利?(4)长大后,当你们为人父、为人母时,方父的做法又给你怎样的警示?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探知欲激发起来了,又及时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想象,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新观点,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 善于捕捉问题点,延伸引导,拓展学生发散思维
一篇文章可设疑之处很多,教师应善于捕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精心设计问题,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及时引导延伸,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比如《伤仲永》一文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与“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两句应抓住“世隶耕”、“借”设疑:(1)方仲永的家庭状况怎样?(2)方父借书具与之说明了什么?(3)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这些意欲何在?(4)这两句在文章写法上有何作用?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回答,教师及时延伸引导使之明确:这两句既衬托了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他受于人者不至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写他的才能衰落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 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理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让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及时肯定,片面的调整补充。还是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因素有哪些?”有的学生片面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后天教育条件即进入重点中学才能成材。我及时进行评价,纠正了这种片面认识,阐述了正确观点,使学生懂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固然重要,但个人的主观努力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关键因素。进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哲理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探讨课堂提问技巧,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 抓住文题,精心设疑,着眼于学生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及主题思想,课堂提问必须围绕整体进行。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整体把握文章的枢纽,设疑应首先抓住文题进行。同时,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让他们通过答疑进行分析、理解、概括、想象,掌握文章的事件、人物、主题及布局谋篇等艺术手法。如我在教授《最后一课》时先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问题:(1)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以事件作为题目)(2)请你以题目为基础进行前后补充比如添加上人物、背景、原因等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并以此体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师生共上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节属于小说情节的哪一个阶段?并以此找出情节的其它几个阶段。(4)小弗郎士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内容、主题、结构、线索都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文章作了充分准备。
二、 改变发问方式,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他们往往用“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方式向学生发问,学生张口就来,根本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学生表面上配合得很热烈,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如果改变一下发问方式变“怎么样”为“为什么”就会大大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激发想象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伤仲永》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讨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方父为什么让他不使学?(2)方父为什么如此重利?(3)如果你是方父,你将怎么做既能让仲永不失学,又能让自己获其利?(4)长大后,当你们为人父、为人母时,方父的做法又给你怎样的警示?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探知欲激发起来了,又及时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想象,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新观点,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 善于捕捉问题点,延伸引导,拓展学生发散思维
一篇文章可设疑之处很多,教师应善于捕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精心设计问题,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及时引导延伸,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比如《伤仲永》一文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与“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两句应抓住“世隶耕”、“借”设疑:(1)方仲永的家庭状况怎样?(2)方父借书具与之说明了什么?(3)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这些意欲何在?(4)这两句在文章写法上有何作用?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回答,教师及时延伸引导使之明确:这两句既衬托了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他受于人者不至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写他的才能衰落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 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理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让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及时肯定,片面的调整补充。还是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因素有哪些?”有的学生片面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后天教育条件即进入重点中学才能成材。我及时进行评价,纠正了这种片面认识,阐述了正确观点,使学生懂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固然重要,但个人的主观努力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材的关键因素。进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哲理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探讨课堂提问技巧,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