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在激发学生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问点,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问题教学 课堂提问 问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问题式教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升华,最终形成地理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问点,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所谓问点。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那么地理课堂教学中问点究竟选择在哪里呢?
一、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作好知识铺垫,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给学生构筑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做到旧中学新,使学生有悬念,不断探求新知;新中带旧,让学生将散装的知识随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如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可以这样设问:(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回答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而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因此空气产生了水平运动,形成了环流。(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将旧知识和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知新。
二、问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突破难点
每一节地理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和困惑。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有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二是思维定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及时、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体验,去分析思考。如果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就会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讲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时,有两个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它们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什么?从某一颗恒星滁太阳外位于上中天起,到下一次又位于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太阳从上中天到下一个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59’,时间是24小时。当地球公转与自转一致时。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因此,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在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太阳日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恒星日以天空中的恒星作为参照物,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问在学生心理的乏味处,激发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有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规律、特点等枯燥乏味但又重要的知识,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获取,单靠教师的讲授也很乏味。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入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活”教材,于平淡中见神奇,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掌握课本中重要却无趣的知识。
如,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共有10个。如何记住这10个国家呢?首先提问这10个国家分别分布在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哪个大洲个数最多,有哪几个国家?亚洲最多,有6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亚洲的6个国家又分别分布在哪个部分?东亚有2个国家:中国、日本。南亚有3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1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各个国家的经纬度位置、形状是什么?通过这些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四、问在知识交叉处,理清思路
地理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中,教师在这里设问,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
农业地域类型有五种: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关知识点容易混淆,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让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就不易将知识搞混了。
就上述表格,再进一步提问: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水平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哪个国家分布的类型最多?……这样的提问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问在学生无疑处。引发思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古代许多哲人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地理课堂中即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设疑。有些地理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含着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例如: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假如地球自转方向或公转方向相反,恒星日与太阳日长短如何变化?自然现象可能有哪些变化?
六、问在结尾处,设置悬念
意味深长地结束一堂好课,既有好的开头,中间有一两次高潮,也应有好的结尾。设疑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设疑使其词已尽,意无穷。教师应在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即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讲完气压带和风带后,提问:实际上地球上的气压带是呈带状分布的吗,为什么?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握提问时机。一是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来把握提问时机,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或在误入歧途时提问,或在受到定式干扰时提问,或在缺乏深度时提问,或在受到抑制时提问等。二是从教材的角度来确定提问时机,如在教材的关键处提问,或在疑难处提问,或在含蓄处提问,或在易混处提问等。三是从教学进度的角度来把握提问时机,如在过渡处提问,或在转化处提问,或在矛盾处提问,或在总结处提问等。总之,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情况设置问点,切不可千篇一律。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关键词 问题教学 课堂提问 问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问题式教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升华,最终形成地理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问点,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所谓问点。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那么地理课堂教学中问点究竟选择在哪里呢?
一、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作好知识铺垫,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给学生构筑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做到旧中学新,使学生有悬念,不断探求新知;新中带旧,让学生将散装的知识随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如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可以这样设问:(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回答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而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因此空气产生了水平运动,形成了环流。(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将旧知识和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知新。
二、问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突破难点
每一节地理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和困惑。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有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二是思维定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及时、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体验,去分析思考。如果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就会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讲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时,有两个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它们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什么?从某一颗恒星滁太阳外位于上中天起,到下一次又位于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太阳从上中天到下一个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59’,时间是24小时。当地球公转与自转一致时。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因此,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在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太阳日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恒星日以天空中的恒星作为参照物,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问在学生心理的乏味处,激发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有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规律、特点等枯燥乏味但又重要的知识,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获取,单靠教师的讲授也很乏味。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入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活”教材,于平淡中见神奇,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掌握课本中重要却无趣的知识。
如,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共有10个。如何记住这10个国家呢?首先提问这10个国家分别分布在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哪个大洲个数最多,有哪几个国家?亚洲最多,有6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亚洲的6个国家又分别分布在哪个部分?东亚有2个国家:中国、日本。南亚有3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1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各个国家的经纬度位置、形状是什么?通过这些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四、问在知识交叉处,理清思路
地理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中,教师在这里设问,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
农业地域类型有五种: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关知识点容易混淆,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让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就不易将知识搞混了。
就上述表格,再进一步提问: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水平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五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哪个国家分布的类型最多?……这样的提问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问在学生无疑处。引发思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古代许多哲人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地理课堂中即便是无疑的地方也要设疑。有些地理知识貌似无疑,但却蕴含着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例如: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假如地球自转方向或公转方向相反,恒星日与太阳日长短如何变化?自然现象可能有哪些变化?
六、问在结尾处,设置悬念
意味深长地结束一堂好课,既有好的开头,中间有一两次高潮,也应有好的结尾。设疑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设疑使其词已尽,意无穷。教师应在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即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讲完气压带和风带后,提问:实际上地球上的气压带是呈带状分布的吗,为什么?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握提问时机。一是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来把握提问时机,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或在误入歧途时提问,或在受到定式干扰时提问,或在缺乏深度时提问,或在受到抑制时提问等。二是从教材的角度来确定提问时机,如在教材的关键处提问,或在疑难处提问,或在含蓄处提问,或在易混处提问等。三是从教学进度的角度来把握提问时机,如在过渡处提问,或在转化处提问,或在矛盾处提问,或在总结处提问等。总之,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情况设置问点,切不可千篇一律。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