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州是藏族自治州,我校是州上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学校,但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我班34名学生中有少数民族33人,占班级总人数的97%。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利用历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文谈谈本人十几年的中学古代民族关系史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明确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友好交往为主,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进步
1.各民族间的相互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时,应以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和平交流为核心,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进行教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2.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进步的历史现象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我国的民族融合历经了春秋、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三大高潮。在讲课过程中,除了需讲清各个时期各朝代民族融合的史实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总结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第二,讲清民族融合的作用。
二、讲清各民族的发展历史
讲清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已消亡的少数民族更应重视,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完整系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1.匈奴:我国北部蒙古高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秦汉时与中原政权处于或和或战的状态。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雄踞北方,并控制西域。后经东汉的反击,匈奴或降于鲜卑或南投汉朝,大漠南北不见踪迹。西晋时,居住于山西中、南部。304年,贵族刘渊建汉,后灭西晋。十六国时,建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
2.越族: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派兵攻打越族,设置郡县,移民。汉武帝时,继续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三国时的山越人与汉人共同开发江南。
3.鲜卑和契丹:十六国时,鲜卑建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五个政权。其拓跋部建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
此外,还有突厥、回纥、南诏、蒙古、满族,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讲好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高度评价对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
各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对本民族历史的进步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对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活动、主要贡献,并对他们进行恰当评价。如讲述松赞干布时,要介绍他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与文成公主结婚等主要活动,对他和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汉藏两族联系做出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课本内容讲述很少的重要历史人物适当补充,如唐朝的金城公主,课本上讲得很少,授课时应作适当补充,突出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作用。
四、民族关系史的讲述还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1.关于中国各个朝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民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否则则相反。
2.对民族英雄的认识。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例如英勇抗倭的戚继光应视为民族英雄。而在中华民族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就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如岳飞抗金,只代表了当时中国境内反对女真暴政的南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不能说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女真族政权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范围内发生的战争,所以我们只能说岳飞是抗金英雄。
3.怎样看待民族地方政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一些民族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原汉族政权并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因为民族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就有了利益冲突,有反抗和斗争,有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民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就是国家处于分裂时期,而每次分裂都为新的一步创造了条件,每个分裂时期都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接触和融合。就全国而言是分裂,而就局部而言又是统一的。每个民族地方政权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重新出现的全国统一作了准备。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关系史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其讲授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至于其他的讲授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
(责编 庞丹丹)
一、明确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友好交往为主,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进步
1.各民族间的相互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时,应以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和平交流为核心,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进行教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2.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进步的历史现象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我国的民族融合历经了春秋、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三大高潮。在讲课过程中,除了需讲清各个时期各朝代民族融合的史实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总结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第二,讲清民族融合的作用。
二、讲清各民族的发展历史
讲清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已消亡的少数民族更应重视,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完整系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1.匈奴:我国北部蒙古高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秦汉时与中原政权处于或和或战的状态。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雄踞北方,并控制西域。后经东汉的反击,匈奴或降于鲜卑或南投汉朝,大漠南北不见踪迹。西晋时,居住于山西中、南部。304年,贵族刘渊建汉,后灭西晋。十六国时,建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
2.越族: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派兵攻打越族,设置郡县,移民。汉武帝时,继续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三国时的山越人与汉人共同开发江南。
3.鲜卑和契丹:十六国时,鲜卑建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五个政权。其拓跋部建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
此外,还有突厥、回纥、南诏、蒙古、满族,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讲好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高度评价对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
各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对本民族历史的进步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对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活动、主要贡献,并对他们进行恰当评价。如讲述松赞干布时,要介绍他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与文成公主结婚等主要活动,对他和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汉藏两族联系做出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课本内容讲述很少的重要历史人物适当补充,如唐朝的金城公主,课本上讲得很少,授课时应作适当补充,突出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作用。
四、民族关系史的讲述还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1.关于中国各个朝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民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否则则相反。
2.对民族英雄的认识。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例如英勇抗倭的戚继光应视为民族英雄。而在中华民族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就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如岳飞抗金,只代表了当时中国境内反对女真暴政的南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不能说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女真族政权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范围内发生的战争,所以我们只能说岳飞是抗金英雄。
3.怎样看待民族地方政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一些民族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原汉族政权并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因为民族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就有了利益冲突,有反抗和斗争,有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民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就是国家处于分裂时期,而每次分裂都为新的一步创造了条件,每个分裂时期都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接触和融合。就全国而言是分裂,而就局部而言又是统一的。每个民族地方政权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重新出现的全国统一作了准备。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关系史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其讲授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至于其他的讲授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