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纳兰性德愁苦之词的悲剧色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3006467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纳兰性德笃好汉学,文武兼资,卓有成绩,他的词直抒性灵,以真切自然的风格和悲凄哀惋的情调为世人所称道。文中从悼亡(爱情)、怀友(友情、)理想这三类的词进行剖析,体会纳兰性德愁苦之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直抒性灵;真切自然;悲凄哀惋;悼亡;怀友;理想;白描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的府邸,姓纳兰,名成德,后避皇太子讳,遂改性德。字容若,世称成容若,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的词集最初名为《侧帽词》,名曰“侧帽”,隐约折射出的一个满族贵公子“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纳兰性德《金缕曲》)、“功名垂钟鼎,丹青图麒麟”(纳兰性德《从军诗》)的心志与抱负。后又更名为《饮水词》,。由“侧帽”而“饮水”,少年郎的踌躇满志、锦绣春风化为甘苦自知、难言之痛,足见纳兰心境之转变。
  纳兰性德在鞍马息从之余,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不仅长于词道,而且诗、文、赋俱佳,留下了诸多的著述。在纳兰性德短短的一生中,能有如此成就,确实表现出了他极高的文学才气和勤勉的品质,以一个进入中原不久的满族青年,笃好汉学,文武兼资,卓有成绩,在世间似“惊鸿一瞥”,令后人追慕不已。
  纳兰性德的词直抒性灵,以真切自然的风格和悲凄哀惋的情调为世人所称道,重在抒写内心之本真,不雕琢,不粉饰,以平白晓畅之语言直抒胸中之真情至性。纳兰词的悲凄哀婉的情调体现了纳兰性德词德色彩。纳兰性德的悲婉之词主要分为悼亡(爱情)、怀友(友情、)理想三类。
  悲剧纳兰词抒情真率,浑然天成,源于纳兰性德率真的赤子之心,最能体现“情真”这一特色的无疑是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性德对其妻一往情深,始终不渝,一首《蝶恋花》令人动容: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是极重情义之人,妻子卢氏知书达礼,伉俪情深,感情甚笃,未料相伴三年即撒手而去,纳兰陷入了痛苦的相思之中。词中分别描写了天上、人间、阴间三界,上阙因月起兴,说假若亡妻真如天上那轮满月那样始终用皎洁的光辉陪伴自己,那么自己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她夜夜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的深情语,足见心念亡妻,片刻难忘。下阙借帘间燕子、花丛双蝶来寄托哀思,看到那似曾相识的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时,词人意识到了与妻子尘缘已绝,妻子己化为秋坟之鬼,再无相聚的可能,满腔愁情无法消解,只愿死后能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凄惋缠绵,令人不忍卒读。一字一泪,语语凄咽。既叹息亡妻早逝,又哀叹自己的薄命;即使梦中偶遇,执手硬咽,黯然神伤,醒来后却是倍觉凄凉;想打破人世冥间的界限,通问近来消息,又想跨越今生来世,结他生知己。痴痴真情,哀哀血泪,令人伤心动魄。
  纳兰性德的真纯不仅显露于对亡妻的哀悼,还体现于对友人的情谊之中。在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中,纳兰与顾贞观情投意合,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尤著称于世。《金缕曲·赠梁汾》便是最好的写照: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瑙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禅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谬,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22岁那年初识顾贞观,一个是血气方刚的新科进士,以贵介公子之身份御前陪侍;一个是年己四十的去职小官,沉居下僚,延聘西宾。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遂为莫逆之交。词中所写,正是纳兰乍逢知已,感慨万端,不可为外人道的肺腑之言。既对梁汾的不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向友人尽敞心扉。他起首即自称“狂生”,坦露心灵深处的曲折,说自己生本多情,虽然长在豪门望族之家,但生当此世,却仰慕赵国平原君的人品,向往交结贤人才俊,但如此之性格又有谁能理解?通篇全以情语入词,赤诚相见,感人至深。
  纳兰真纯的情感于悼亡词、友情词之外,还弥漫于塞上诸篇。终其一生的侍卫生涯,御驾巡游的天涯行役,给他带来的非但不是荣耀乐趣,只是才华不得施展的厌倦与苦痛。如为人所熟悉的《如梦令》:
  万帐育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开头所写壮阔景象,引发词人心中雄浑之感,但远行在外孤寂无聊,不免把盏浇愁,想要一醉方休做个“归梦”。未料梦里的家却被白狼河所隔,最后就连这聊胜于无的归梦也被河声搅碎。欲再睡去,但怅然若失,况梦中无凭,再睡不也是徒然吗?但不睡又如何,“解道醒来无味,’!这种塞上雄阔浑大之情境和人生无趣的真切感受,真挚动人,引发共鸣。如《踏莎行·寄见阳》: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瑙尘老。
  “赏心应比驱驰好”,本是一个风流儒雅的词人,却要四处奔走,少年人的黑发变成了白发,虚掷青春年华。还要别妻抛友,个中甘苦与谁诉说,只能长叹“人生何事绪尘老”。对侍从生涯的厌倦,对青春荒废的慨叹,种种深隐的衷肠都在词中倾诉。
  纳兰性德词以白描为主,不雕琢,不粉饰,无论写景抒情,都将自己天然真情用质朴平白的语言传达出来,少用或不用典故,直陈景物即能抒发内心真情,用一己之语写一己之人生感受。纳兰词集中较少含蓄曲折迂回反复的作品,不注重幽隐情思盘旋郁结的层层剥露,而多为情景真切、意境天成之作。
  对于纳兰性德而言,创作中内在的精神发展脉络便是他浓云凝雾式的人生悲剧意识,情调悲凄哀惋,在意象的选取上,偏向于凄清伤感,在意境的构筑上,执迷于哀惋凄怆,形成鲜明的特性。这种深沉的哀惋情调与性德煊赫的家世生平十分不协调,纳兰性德身世地位与其词作内容情调的矛盾,便是源自于他的人生悲剧意识。他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合体,既有当时社会的历史图景,也包含个体独特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纳兰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纳兰词笺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511400)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观念“与日俱进”。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课程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觉得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
2013年高考硝烟早已随风而逝,看着学生的高考成绩,读着各地出现的满分作文,就不禁想到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想到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成败甚至是学生个人整个高考的成败。下面谈一下我对高考作文及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缺乏源头活水  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作文,一直到高中,但细看学生写的作文还真不敢恭
摘要:晨读课是英语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英语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晨读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新课程英语教学。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英语晨读的现状以及提高晨读质量的有效策略,旨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晨读;教学效果;习惯;有效模式  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毕业应积累15万词的课外阅读量。一日之际在于晨,早晨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间,但其特点是时间短、任务重,
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的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
英语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可以使他们通过阅读去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活化阅读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一旦阅读能力提高了,词汇量就会扩大。听、说、读、写等各项应试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上升。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当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应试水平
语感是指导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声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言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如何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
摘要:从作文的源泉开始,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习积累,思考探究,模仿练习,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作文,就会提高。  关键词:观察;实践;积累;素材;模仿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初中教学中明确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