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蜕变成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的一天,曾海玲校长让我在全区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执教一节低年级作文公开课。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是既惊喜又忐忑,但更多的是压力。作文公开课是我不敢轻易挑战的。曾校长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安慰我说:“别担心,你用心准备吧,我们会全程陪你磨课的。”在曾校长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全力以赴地开始了准备。
  一、 备课环节深思熟虑
  1.作文选材从学生兴趣出发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面对这节特殊的作文课,我应该选择什么主题呢?看图写话?想象作文?观察日记?在用心思考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故事作文很感兴趣,于是就想上一节“听声音,编故事”的作文课,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定能写出有意思的作文来。
  在搜集了一些资料后,我设计了一节 “青蛙过河”的习作课教案,主要是以一系列的拟声词,比如雷声“轰隆隆”、雨声“淅沥沥”、青蛙“呱呱呱”、鸭子“嘎嘎嘎”、公鸡“喔喔喔”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听声音、编故事。当我信心满满地把教学设计给曾校长看时,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教学设计没有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形式和内容都不够新颖,你要知道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这些单一的拟声词可能激发不了他们的习作兴趣,而且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到时他们写出的故事内容可能会千篇一律,没有创意。上这样的作文课,意义不大。你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着手,可以尝试着去动画片中找一找。”曾校长直言不讳,让我茅塞顿开,我上这节课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吗?我可不能适得其反。于是,我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声音素材中寻找灵感,最后终于找到了动画片《海绵宝宝》的音频。
  2.教学策略生动有趣
  《海绵宝宝》讲的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一起吹泡泡的有趣故事。我反复倾听声音素材,最后将音频剪辑成三段故事,写好设计稿,一次次地向曾校长请教,并在她的指导下不断“颠覆”,几易其稿,最后终于设计出大体的框架。本课一共有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入情境,走近声音。首先播放马叫声、雷声、笑声,让学生听声音,想象画面。第二环节:巧妙编,趣化声音。让学生分别听《海绵宝宝》的三段音频,编故事。第三环节:上台讲,学会创编。让他们把三段故事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给故事加标题,上台讲故事。
  看到最后设计出来的教案,曾校长赞许地点点头说:“你的教学过程是板块式的,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这一点很好。但是这三个环节的学习方法差不多,都是先听,再想,后说,能不能在不同的环节变换新的形式,比如加入一些游戏互动或比赛环节,使学习的方式更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觉得曾校长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声音素材中加入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让他们把学习与生活相联系,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编故事环节加入小组评比和学生互评,让他们在游戏和比赛中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二、磨课环节精益求精
  1.首次试教大胆取舍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开始第一次试教。当学生听到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声音时,有的睁大眼睛,张着嘴巴,一副很惊讶的样子。有的高兴地拍手叫着:“海绵宝宝!海绵宝宝!”还有的双手托着腮帮子,认真地听着。果然,学生对这个主题是很感兴趣的。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学生马上端正地坐着听故事。我按照教案上的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走。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学生的故事都没有编完,教学时间明显不够。我的心里一下子就慌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曾校长和听课老师帮我一点一点地分析:讨论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科学,教师的点拨是否到位……经过认真的分析,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各个环节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主要精力要放在第二个环节,第一个导入环节的声音素材可以精简,最后环节拓展的诗歌可以大胆舍去……
  2.二次試教搭建支架
  在第二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听声音,大胆地编故事。在丰富的声音素材的激发下,学生能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但大多数学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故事中的细节和重要的内容没有说出来或者说得不够详细。他们说的内容仅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可见让低年级学生把抽象的声音素材变成形象的语言文字并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引导学生写出生动形象的故事,怎么办呢?
  在曾校长的指导下,我开始在一些有难度的地方或者学生说得不到位的地方巧搭支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灵感。比如,第一个环节,在学生听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留意人物的对话,为学生写好故事开头做铺垫。第二个环节,可以请他们上台模仿派大星吹泡泡的动作,在直观的场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想象到派大星吹泡泡时的动作、神态。接着出示描写声音、神态、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在写故事的时候自由选用,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更加生动、形象了。第三个环节,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建议学生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以降低他们组织语言的难度,让他们所说的内容更加条理。果然,在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大部分的学生能认真倾听,大胆想象,编的故事生动有趣,写的内容精彩纷呈。看到我的课堂教学已经有模有样了,曾校长又指导我关注课堂评价,注意及时引导。就是在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中,我感受到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在逐步提升。
  3.多次磨课优化细节
  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思路更清晰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了,我也越来越自信了。但有些小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学生上台讲故事时,台下还有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每个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各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一样;玩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太过活跃造成课堂纪律混乱……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反思:怎样才能让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何提问更加简洁高效?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转变教学策略?……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了很多教育教学书籍找方法,又多次在不同班级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锤炼教学语言,变换激励措施……这次磨课经历,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三、磨砺过后精彩无限
  2019年10月份,在工作室《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丛书新书发布会上,我执教了《听声音,编故事》公开课。课堂上,我自信从容,学生精神抖擞。他们听得认真、想象丰富、写得生动。课后,专家们对我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说这节课探究目标明确,探究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探究进程清晰可见,在习作过程中为学生的写搭建了有效支架,使得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兴趣盎然……
  受到了专家的肯定,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磨课岁月中。那时的我困惑过、苦恼过、顿悟过,但不管我的状态如何,曾校长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始终在我身旁鼓励我、支持我,让我一次次有了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 《“磨”你千遍不厌倦》中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功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感谢那段磨课的岁月,那是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蜕变的过程。未来,我将继续在曾校长的引领和工作室小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地实践探索,争取在习作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作文板块中出现了例文。而且,一次性出现两篇,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第五单元习作命题出示前,教材编者安排了《我家的小狗》与《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例文。两篇文章都属于观察后而作,一篇国内,一篇国外,都是名家名篇。其后的单元习作命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写“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和例文相呼应。这虽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处创新设计,但在习作教学系统中又确实属于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其中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这六种动物,儿歌每一句都是描写动物在做什么。结构相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2.通过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3.能正确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认读、理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3.了解运用“分类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4.拓展阅读《京剧趣谈》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语言运用,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让表达妙趣横生。(出示《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
一、开放式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还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牵牛花》、李天芳老师写的《种一片太阳花》,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现在我们一起谈谈学习的收获吧!  二、核心过程推进  1.回顾方法  师:首先回到课文当中去,请看这一段话。(出示)  爬山虎剛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文本解读  《四季》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4小节,分别选取春、夏、秋、冬的代表性景物(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四季的变化。  拟人化的手法、叠词的使用是《四季》的一大特色。“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读起来充满诗歌的韵味。节末的四句说话内容,结构基本相同。  整首诗结构相近,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是学生仿说的范型。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内容,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经典亲子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多幅图的能力,能依据漫画中的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描述。但是对于连续六幅图的漫画阅读,学生还是第一次碰见,而且最后一幅图要联系前五幅图的内容展开联想并续编,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次口语交际在“听”和“说”两方面
18岁那年,我幼儿师范毕业,当时的分配原则是按实际居住地分配。那年县中心幼儿园不缺幼儿教师,我被分配到广德县城关二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斗转星移,时光的指尖已划过22年。  从“舞台出彩”到“课堂闪光”  到了二小,校长说,我们不缺音乐教师,缺语文教师,你就教语文吧。于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语文兼音乐课,任大队辅导员,给学生们排练节目。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县里有“
在阅读教学改革行走在“核心素养时代”的今天,再次深耕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仍觉历久弥新。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努力构建“学力课堂”,点到即止地“教”,真实有效地“学”,锲而不舍地“练”,确保“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让学生在“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语文学习中促进学力的螺旋上升。  一、依托先学,把握“教”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叫
彭辉鳌是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我们重庆小语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才子”。在我的印象中,他平时活不多,温文尔雅,不善言谈,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的本色,但他脚踏实地,执着追求,长期耕耘在小语这块沃土上,总会不时见到他的文章和成果。  一、彭辉鳌是一个勤于研究的人  执着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热爱决定事业发展的深度,痴迷决定事业发展的厚度。彭辉鳌老师就是一个对教育事业执着、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弱,直观表现为能否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切的话语。“适当时候”“适切话语”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语言思维的意识性。语文,当然离不开思维;思维,亦不是言语之外的“漂泊之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记录着思维的“冲击波痕”。语文教学旨在在言语的徜徉中,重温思维的足迹,生长思维的张力。  一、思维,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思维,是有“频道”的。若不在它的频率区间,常常会被我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