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对教育而言,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魅力,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年纪小,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和新奇感。但是他们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教师的单一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火烧云》的教学,“火烧云的颜色”是全文的重点,但是它的颜色变化的多和快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学生对“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對这些颜色似懂非懂,在头脑中建立不起来这些颜色的表象,这时只需找出有关火烧云的图片,边浏览边对照课文分辨颜色,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能够很好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重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能力
1、培养想象力和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荷花》一课,教学时,我借助从农远资源中下载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多姿的荷花、茂密的荷叶、飞舞的蜻蜓和远处的山川以及近处清澈的池水。然后图文结合,让学生细细品味众多的白荷花从密密层层的荷叶中“冒”出来;荷叶“碧绿”,荷花“雪白”,莲蓬“嫩黄”,和谐美丽,多姿多彩。通过观察画面,品味文字,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想象:“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神化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单凭讲解很难达到目的。教学时,我放了一段配有音乐的录像(池塘荷花),学生们边听边看,便进入了梦幻的荷花世界。这时,我轻轻一问:“你们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刚才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我好象在做梦……”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也更加丰富。这样,通过资源恰当应用,不但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还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解教学疑点起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点句、一个重点段和一个疑点“组”。一个重点句是“晚上,满天的星星象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难点段是“……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象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一个疑点“组”是“……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如何来解决这三“点”呢?如果单靠教师凭空讲解,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难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听得懂。多媒体能为我们“大显身手”。在课件的相应桌面上一点击,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屏幕上的一副巨大的星空图,全班同学惊叹不已,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星空下,珍珠般的星星布满天空,一闪一闪地好象对小朋友眨着眼睛,学生很快领悟了课文重点句的比喻之美。画面上“北斗星图”,那七颗星连起来果真象一把勺子,而且这七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动。这一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记忆深刻。学生问:“天上那么多星星,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究竟有哪些名字呢?”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知道了:有的连起来象一只兔子就叫天兔星座,有的连起来象一只狗就叫天狗星座,有的连起来象两个人就叫双子星座……这样既了解学生的疑问,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天文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教法研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远教资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明天就会谱写出新的篇章!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年纪小,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和新奇感。但是他们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教师的单一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火烧云》的教学,“火烧云的颜色”是全文的重点,但是它的颜色变化的多和快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清楚,学生对“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對这些颜色似懂非懂,在头脑中建立不起来这些颜色的表象,这时只需找出有关火烧云的图片,边浏览边对照课文分辨颜色,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能够很好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重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能力
1、培养想象力和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荷花》一课,教学时,我借助从农远资源中下载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多姿的荷花、茂密的荷叶、飞舞的蜻蜓和远处的山川以及近处清澈的池水。然后图文结合,让学生细细品味众多的白荷花从密密层层的荷叶中“冒”出来;荷叶“碧绿”,荷花“雪白”,莲蓬“嫩黄”,和谐美丽,多姿多彩。通过观察画面,品味文字,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想象:“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神化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单凭讲解很难达到目的。教学时,我放了一段配有音乐的录像(池塘荷花),学生们边听边看,便进入了梦幻的荷花世界。这时,我轻轻一问:“你们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刚才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我好象在做梦……”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也更加丰富。这样,通过资源恰当应用,不但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还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解教学疑点起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点句、一个重点段和一个疑点“组”。一个重点句是“晚上,满天的星星象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难点段是“……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象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一个疑点“组”是“……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如何来解决这三“点”呢?如果单靠教师凭空讲解,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难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听得懂。多媒体能为我们“大显身手”。在课件的相应桌面上一点击,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屏幕上的一副巨大的星空图,全班同学惊叹不已,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星空下,珍珠般的星星布满天空,一闪一闪地好象对小朋友眨着眼睛,学生很快领悟了课文重点句的比喻之美。画面上“北斗星图”,那七颗星连起来果真象一把勺子,而且这七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动。这一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记忆深刻。学生问:“天上那么多星星,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究竟有哪些名字呢?”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知道了:有的连起来象一只兔子就叫天兔星座,有的连起来象一只狗就叫天狗星座,有的连起来象两个人就叫双子星座……这样既了解学生的疑问,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天文知识,一举两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教法研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远教资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明天就会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