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是英语课难度较大的课型。它不像听说课,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说说练练,学生非常感兴趣。在上阅读课时,学生面对一篇较长的文章,面对着生词,在短时间内要理解文章内容并解决和文章相关的一些问题。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老师的传统做法通常是:快速阅读,提出1-2个问题,让学生找出答案,提问,学生回答;精读,提出若干个问题,展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仔细阅读,找出答案,提问,学生回答;分析文章重点句式、短语等。这种教学步骤的确符合阅读课型设计,对学生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也很明确,但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无法落实。以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3a “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为例,我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中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并进行了分析对比。
课例一
教学对象:初二(2)班
1. 导入(1分钟)。通过迪士尼卡通人物图片,引出迪士尼乐园的话题。
2. 快速阅读技巧训练(3分钟)。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全文,在一分钟内找到答案。规定的时间到了,对学生进行提问。
3. 精读训练(15分钟)。给出6句与文章有关的陈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然后判断6个句子陈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要进行改正。学生完成任务后,我对学生进行提问。
4. 写作训练(15分钟)。我先提问: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Disneyland? Why?请4-5名学生回答。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上述的写作任务,下课后上交。在10分钟的写作过程,大多数学生比较认真,有的还不断翻阅文章,但是有一部分能力弱的学生只写了一两句话。
课例二
教学对象:初二(1)班
1. 导入(1分钟)。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又在大圈的左右上方紧挨着各画两个小圈,此时许多同学猜出来了,是迪士尼卡通人物米老鼠,由此引出迪士尼乐园的话题。
2. 快速阅读技巧训练。我让学生读一次问题,然后给予明确指令:“迅速浏览全文,只要你找到答案就马上举手示意。One, two, three, go!” 学生听到指令后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全力以赴了。只要有同学举手,我便点名告知全班。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只用了15秒,好胜的学生们都不甘示弱,加足了马力,1分钟限时到的时候,全班有46名学生举了手。我本想进行个别提问,可问题一提,全班便迫不及待的回答了。
3. 精读训练(15分钟)。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5分钟内精读全文,然后对出示的6个句子进行抢答,并对错误的陈述进行改正。在每个陈述后面设有不同的分值,学生回答完后我再展示该题分值,增加趣味性和神秘感。特别说明的是竞赛过程中学生不允许看书。明确了要求后,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利用这宝贵的5分钟开始阅读。竞赛中,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极为活跃,班上几个基础最差的同学忍不住不断偷偷翻书,寻找答案,此项活动开展非常成功。
4. 写作训练(15分钟)。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用2分钟讨论: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Disneyland? Why? 要求每个同学给出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在全班陈述该小组组员的观点。讨论结束后请出3名学生陈述。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并请一名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上黑板写作。大多数同学都迅速动笔,有的同学还偶尔看看刚才讨论留下的笔记,个别基础弱的同学,翻翻书,或是看看黑板上同学的作品,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10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了作文,我便带着全班批改黑板上的作文,有的同学也同时修改自己的作文。下课后全体同学上交作文。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我针对授课内容,设计了一份教学测试,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在两个班中进行抽样分析,结果显示,课例二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明显好于课例一的学生。
教学反思
首先,从两节课本身而言,就存在以下差别。
在课堂导入上,课例一用了惯用的图片导入法,学生已习以为常了。而课例二采用了简笔画,并设置了悬念,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快速阅读技能训练部分,课例一中我虽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却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执行,学生在无任何压力的宽松环境下慢慢进行快速阅读。课例二,我除了提出任务和要求之外,还给学生施加压力,营造了紧张竞赛的气氛,在这种众人竞争的压力下,所有同学都不甘示弱,不但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快速阅读的技巧,学生的参与度几乎是100%。
在精读训练部分,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课例一我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个别提问或全班提问的问答方式检测阅读情况,虽然教学任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全班多少同学参与了?在参与的同学中有多少全部掌握了?有多少同学只是在滥竽充数?在答案公布之后,又有多少同学更改了自己的错误,真正掌握了呢?这一切情况都无法了解。在课例二,我抓住了学生贪玩、好斗的心理,采取了竞赛的方式,让沉闷的阅读回答问题变成趣味横生的抢答题。这部分的高效性非常明显。
写作训练部分,在课例一,我先提问,让学生回答,目的是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灵感,听听别人想去迪士尼的原因,正好可以作为介绍迪士尼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基础弱的同学实在是觉得困难。针对同样的问题,在课例二中,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至少三点可写的内容,哪怕是基础弱的同学,也能得到组员的帮助而有内容可写。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帮助一些较弱的组获得写作内容。邀请一名能力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能让全班参与作文批改,也能让基础最弱的同学有范文参照,减轻他们的压力,避免因不会而自我放弃。以上几项活动很好的解决了全班学生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各取所需。
其次,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而言,也截然不同。
在课例一中,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始终处于一种懒懒散散的状态中,参与了课堂任务的也许只是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数学生更像是在“陪太子读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兴趣也不浓,自然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好了。在课例二中,学生一开始就对老师的简笔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各种比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带着目标去完成每一个任务。
此外,老师在这两节课中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在课例一中,老师始终是课堂的统治者,给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是一味的服从,老师发令,学生照做,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没有任何自我。而在课例二中,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带领着学生去思考,组织学生去参与,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思考着、参与着、体验着、收获着。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课例一
教学对象:初二(2)班
1. 导入(1分钟)。通过迪士尼卡通人物图片,引出迪士尼乐园的话题。
2. 快速阅读技巧训练(3分钟)。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全文,在一分钟内找到答案。规定的时间到了,对学生进行提问。
3. 精读训练(15分钟)。给出6句与文章有关的陈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然后判断6个句子陈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要进行改正。学生完成任务后,我对学生进行提问。
4. 写作训练(15分钟)。我先提问: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Disneyland? Why?请4-5名学生回答。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上述的写作任务,下课后上交。在10分钟的写作过程,大多数学生比较认真,有的还不断翻阅文章,但是有一部分能力弱的学生只写了一两句话。
课例二
教学对象:初二(1)班
1. 导入(1分钟)。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圈,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又在大圈的左右上方紧挨着各画两个小圈,此时许多同学猜出来了,是迪士尼卡通人物米老鼠,由此引出迪士尼乐园的话题。
2. 快速阅读技巧训练。我让学生读一次问题,然后给予明确指令:“迅速浏览全文,只要你找到答案就马上举手示意。One, two, three, go!” 学生听到指令后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全力以赴了。只要有同学举手,我便点名告知全班。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只用了15秒,好胜的学生们都不甘示弱,加足了马力,1分钟限时到的时候,全班有46名学生举了手。我本想进行个别提问,可问题一提,全班便迫不及待的回答了。
3. 精读训练(15分钟)。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5分钟内精读全文,然后对出示的6个句子进行抢答,并对错误的陈述进行改正。在每个陈述后面设有不同的分值,学生回答完后我再展示该题分值,增加趣味性和神秘感。特别说明的是竞赛过程中学生不允许看书。明确了要求后,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利用这宝贵的5分钟开始阅读。竞赛中,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极为活跃,班上几个基础最差的同学忍不住不断偷偷翻书,寻找答案,此项活动开展非常成功。
4. 写作训练(15分钟)。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用2分钟讨论: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Disneyland? Why? 要求每个同学给出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在全班陈述该小组组员的观点。讨论结束后请出3名学生陈述。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并请一名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上黑板写作。大多数同学都迅速动笔,有的同学还偶尔看看刚才讨论留下的笔记,个别基础弱的同学,翻翻书,或是看看黑板上同学的作品,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10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了作文,我便带着全班批改黑板上的作文,有的同学也同时修改自己的作文。下课后全体同学上交作文。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我针对授课内容,设计了一份教学测试,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在两个班中进行抽样分析,结果显示,课例二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明显好于课例一的学生。
教学反思
首先,从两节课本身而言,就存在以下差别。
在课堂导入上,课例一用了惯用的图片导入法,学生已习以为常了。而课例二采用了简笔画,并设置了悬念,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快速阅读技能训练部分,课例一中我虽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却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执行,学生在无任何压力的宽松环境下慢慢进行快速阅读。课例二,我除了提出任务和要求之外,还给学生施加压力,营造了紧张竞赛的气氛,在这种众人竞争的压力下,所有同学都不甘示弱,不但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快速阅读的技巧,学生的参与度几乎是100%。
在精读训练部分,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课例一我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个别提问或全班提问的问答方式检测阅读情况,虽然教学任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全班多少同学参与了?在参与的同学中有多少全部掌握了?有多少同学只是在滥竽充数?在答案公布之后,又有多少同学更改了自己的错误,真正掌握了呢?这一切情况都无法了解。在课例二,我抓住了学生贪玩、好斗的心理,采取了竞赛的方式,让沉闷的阅读回答问题变成趣味横生的抢答题。这部分的高效性非常明显。
写作训练部分,在课例一,我先提问,让学生回答,目的是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灵感,听听别人想去迪士尼的原因,正好可以作为介绍迪士尼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基础弱的同学实在是觉得困难。针对同样的问题,在课例二中,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至少三点可写的内容,哪怕是基础弱的同学,也能得到组员的帮助而有内容可写。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帮助一些较弱的组获得写作内容。邀请一名能力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能让全班参与作文批改,也能让基础最弱的同学有范文参照,减轻他们的压力,避免因不会而自我放弃。以上几项活动很好的解决了全班学生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各取所需。
其次,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而言,也截然不同。
在课例一中,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始终处于一种懒懒散散的状态中,参与了课堂任务的也许只是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数学生更像是在“陪太子读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兴趣也不浓,自然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好了。在课例二中,学生一开始就对老师的简笔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各种比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带着目标去完成每一个任务。
此外,老师在这两节课中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在课例一中,老师始终是课堂的统治者,给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是一味的服从,老师发令,学生照做,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没有任何自我。而在课例二中,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带领着学生去思考,组织学生去参与,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思考着、参与着、体验着、收获着。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