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装点门面”的时尚品。这种盲目使用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视听干扰。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时髦和前卫,在课件制作时刻意表现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应有尽有,把教学课件搞成媒体功能成果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分散到亮丽的画面,对内容本身缺少应用的关注。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偏强,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课件是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的,而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生成常常无法预料,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的话,就只能让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从“人灌”变成“电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还有什么想象和创造可言? 第三,技术故障,干扰教学预测的正常进行。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不太熟练,多媒体课件也是采用别人制作好的,不能做到灵活使用。如果计算机或课件出了问题,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那么,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它、用好它,让它成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呢?
一、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
课件的使用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计算机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地加以组合,编入课件,在教学中播放,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如在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后,学生认识了埃及的金字塔严密的设计和精巧的构筑,但单凭课本上的画面很难辨识,于是我下载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几张金字塔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在一阵阵惊叹中,有的学生说:“这些立体图形真奇妙!”有的学生说:“古埃及人真神奇啊,在极其落后的古代还能造出这样伟大的建筑!”可见,通过观看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角锥形”“正四棱台”,还感悟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惊叹几何学的伟大,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之,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极低的教学环节,哪怕用再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是否有用课件的必要。
二、根据教学内容,适量使用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设计在课件中,从头到尾围着课件转,抛开一切只要计算机就行了。
在一次执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原本我打算把所有内容设计在课件中。可在上课时,我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观察思考,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由于时间有限,整堂课都没有时间去碰书本。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再让他们采用信息发布的形式进行交流。考虑到本课的重难点是角的定义,而书中静态的图画角和抽象的文字概念很难让学生在脑中建构角形成的动态过程。于是,我将角的形成设计成动画,向学生直观演示角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的过程。结果在第二次执教时,学生的反应热烈,通过观察操作,很自然地从角的形成入手归纳出了角的定义,加强了对角概念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时,有效利用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不是对课件的外表形象好奇,而是被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所吸引,诱导其潜在的学习动机。
三、根据思维特点,灵活使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非单一的人机对话。因此,利用课件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中要学的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探究的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在复习《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确立复习的对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明确复习的要点,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进行选择,确立复习内容。考虑到交流时,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反馈灵活多变,所以我把课件按不同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以灵活地超链接到其他要学的内容中去,这样凸显出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教师的教的教学思想,进而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发挥了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适时适度适量地用好课件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智慧的彰显、知识的生成。让我们把握整合航向,驶向高效彼岸。
(责编 黄春香)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装点门面”的时尚品。这种盲目使用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视听干扰。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时髦和前卫,在课件制作时刻意表现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应有尽有,把教学课件搞成媒体功能成果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分散到亮丽的画面,对内容本身缺少应用的关注。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偏强,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课件是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的,而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生成常常无法预料,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的话,就只能让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从“人灌”变成“电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还有什么想象和创造可言? 第三,技术故障,干扰教学预测的正常进行。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不太熟练,多媒体课件也是采用别人制作好的,不能做到灵活使用。如果计算机或课件出了问题,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那么,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它、用好它,让它成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呢?
一、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
课件的使用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计算机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地加以组合,编入课件,在教学中播放,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如在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后,学生认识了埃及的金字塔严密的设计和精巧的构筑,但单凭课本上的画面很难辨识,于是我下载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几张金字塔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在一阵阵惊叹中,有的学生说:“这些立体图形真奇妙!”有的学生说:“古埃及人真神奇啊,在极其落后的古代还能造出这样伟大的建筑!”可见,通过观看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角锥形”“正四棱台”,还感悟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惊叹几何学的伟大,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之,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极低的教学环节,哪怕用再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是否有用课件的必要。
二、根据教学内容,适量使用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设计在课件中,从头到尾围着课件转,抛开一切只要计算机就行了。
在一次执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原本我打算把所有内容设计在课件中。可在上课时,我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观察思考,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由于时间有限,整堂课都没有时间去碰书本。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再让他们采用信息发布的形式进行交流。考虑到本课的重难点是角的定义,而书中静态的图画角和抽象的文字概念很难让学生在脑中建构角形成的动态过程。于是,我将角的形成设计成动画,向学生直观演示角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的过程。结果在第二次执教时,学生的反应热烈,通过观察操作,很自然地从角的形成入手归纳出了角的定义,加强了对角概念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时,有效利用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不是对课件的外表形象好奇,而是被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所吸引,诱导其潜在的学习动机。
三、根据思维特点,灵活使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非单一的人机对话。因此,利用课件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中要学的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探究的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在复习《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确立复习的对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明确复习的要点,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进行选择,确立复习内容。考虑到交流时,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反馈灵活多变,所以我把课件按不同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以灵活地超链接到其他要学的内容中去,这样凸显出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教师的教的教学思想,进而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发挥了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适时适度适量地用好课件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智慧的彰显、知识的生成。让我们把握整合航向,驶向高效彼岸。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