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整合航向 驶向高效彼岸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561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装点门面”的时尚品。这种盲目使用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视听干扰。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时髦和前卫,在课件制作时刻意表现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应有尽有,把教学课件搞成媒体功能成果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分散到亮丽的画面,对内容本身缺少应用的关注。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偏强,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课件是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的,而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生成常常无法预料,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的话,就只能让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从“人灌”变成“电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还有什么想象和创造可言? 第三,技术故障,干扰教学预测的正常进行。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不太熟练,多媒体课件也是采用别人制作好的,不能做到灵活使用。如果计算机或课件出了问题,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那么,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它、用好它,让它成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呢?
  一、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
  课件的使用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计算机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地加以组合,编入课件,在教学中播放,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如在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后,学生认识了埃及的金字塔严密的设计和精巧的构筑,但单凭课本上的画面很难辨识,于是我下载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几张金字塔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在一阵阵惊叹中,有的学生说:“这些立体图形真奇妙!”有的学生说:“古埃及人真神奇啊,在极其落后的古代还能造出这样伟大的建筑!”可见,通过观看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角锥形”“正四棱台”,还感悟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惊叹几何学的伟大,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之,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极低的教学环节,哪怕用再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是否有用课件的必要。
  二、根据教学内容,适量使用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设计在课件中,从头到尾围着课件转,抛开一切只要计算机就行了。
  在一次执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原本我打算把所有内容设计在课件中。可在上课时,我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观察思考,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由于时间有限,整堂课都没有时间去碰书本。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再让他们采用信息发布的形式进行交流。考虑到本课的重难点是角的定义,而书中静态的图画角和抽象的文字概念很难让学生在脑中建构角形成的动态过程。于是,我将角的形成设计成动画,向学生直观演示角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的过程。结果在第二次执教时,学生的反应热烈,通过观察操作,很自然地从角的形成入手归纳出了角的定义,加强了对角概念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时,有效利用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不是对课件的外表形象好奇,而是被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所吸引,诱导其潜在的学习动机。
  三、根据思维特点,灵活使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非单一的人机对话。因此,利用课件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中要学的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探究的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在复习《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确立复习的对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明确复习的要点,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进行选择,确立复习内容。考虑到交流时,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反馈灵活多变,所以我把课件按不同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以灵活地超链接到其他要学的内容中去,这样凸显出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教师的教的教学思想,进而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发挥了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适时适度适量地用好课件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智慧的彰显、知识的生成。让我们把握整合航向,驶向高效彼岸。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唯一指定标识,可广泛用于各地各部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用品制作。  2019年10月1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高效的实施教学。因此,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概率知识是这次课程改革小学
初二男生晓东(化名)鼓足勇气向心仪的女孩发出“求爱信”后,原本清纯美好的友谊,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复杂的故事,尴尬也随之而来。表白之后,女孩看见晓东就躲得远远的,这让晓东十分后悔,继而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心理困扰:少年心事,贸然表白失败后精神恍惚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咨询室。中年女士眉宇间愁容紧锁,身后的儿子白净斯文,腼腆中带着羞怯,看我的目光有些躲闪。这样神情的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