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借助画图调整并解决问题。然后根据“5艘大船和5艘小船”的假设,引导用列表的方法调整数据。教材安排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来实施假设的策略。“练一练”重在巩固“假设后用画图或列表分析调整”的技能。第1题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借助画图求出兔和鸡的只数,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借助列表求出大、小展板的块数。
  然而,按这样的编排程序组织教学,却出现了如下尴尬:学生对假设后借助画图还是列表分析调整数量不能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应用。受教材和教法的影响,学生思维产生了定式,误以为假设“10艘都是大船”这样同一种数量时,应该借助画图的方法进行调整,假设“5艘大船和5艘小船”这样不同数量时,就应该借助列表的方法进行调整,以至于许多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不厌其烦地画出了20只8条腿的蜘蛛。
  何以出现如此尴尬?细细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组织教学时,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只是在机械地按教材的内容指令学生操作,学生缺少方法的自主探究,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更合适没有亲身体验。
  通过课例研讨和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以及参考了一些优秀课例,我改进了教学。
  当学生提出“10艘都是大船”“10艘都是小船”“6艘大船和4艘小船”“5艘大船和5艘小船”等几种假设后,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假设?我们假设船的数量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教师选择假设“10艘全是大船”,那该怎么表示呢?则有的学生用符号表示,有的学生用数字表示“5555555555”,计算下来总共可以坐5×10=50(人),跟42人相比,发现多了8人。教师追问:“为什么人多了?说明哪种船多了?”“大船多了。”“那就要把什么船调整为什么船?”“当然是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把1艘大船调整为1艘小船,就会少2人,所以要把4艘大船调整为4艘小船,这时人数正好相等,即6艘大船和4艘小船。”如果选择假设“10艘全是小船”,则用数字表示“3333333333”,计算下来总共可以坐3×10=30(人),跟42人相比,发现少了12人。教师追问:“为什么人少了?说明哪种船少了?”“大船少了。”“那就要把什么船调整为什么船?”“当然是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把1艘小船调整为1艘大船,就会多2人,所以要把6艘小船调整为6艘大船,这时人数正好相等,即4艘小船和6艘大船。”有的选择“5艘大船和5艘小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根据假设,探究调整数量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番想想、做做、议议,有的学生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把假设表示出来,即5×5+3×5=40(人),发现比实际少了2人,只要将1艘小船调整为1艘大船。因此,大船应该有6艘,小船应该有4艘。还有的学生则借助列表对假设后人数的变化进行调整,由“乘坐大船和小船的人数之和正好是42人”得出大、小船的数量。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从中学生又认识到,如果将计算放入表格,数量关系就会更清晰,进而体会到画图和列表能帮助我们分析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的变化,从而有效地进行数量调整,最终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更清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自主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调整。交流中,一些学生觉得列表法比较麻烦。“真的麻烦吗?能否一步就调整到位呢?”教师及时抓住矛盾,引导学生再探究。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一次调整到位的简便方法,思维也得以优化。“不管是画图、列式计算,还是列表,都是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算式计算、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这时,教师逐一板书:假设(符合条件)→ 调整(与题中条件比较,即增什么,减什么)→ 检验(符合每个条件)。教学“练一练”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对假设后的数量进行调整。第1题学生有用画图法调整的,也有用列表法调整的;而第2题学生却都想到了借助列表法来调整数量,原因是“用图表示展板上8件标本很麻烦”。“为什么用图比较麻烦?”“数据太大,画图不方便。”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画图简单,在什么情况下用列表比较简单。显然,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解题方法的掌握,而且还有一种探究的乐趣及探究后智慧的成长。
  从出现尴尬到原因分析,再到教法改进,在这样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又有了新认识。
  1.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
  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复制教材。用教材教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是应该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教师在用教材时,要适当提炼,对教材多一些理性认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教材蕴涵的思想凸现出来。如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们就不能仅抓住浮于教材表面的结论和方法来就题讲题,而是要理解编者的用意,把教材改造成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的、对有效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价值的素材,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约不等于教材简单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练、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一定的数学内容。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经历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如教学本课时,我们就要抛开教材的束缚,以学论教,合理取舍,把静止、直白的教材内容还原生动、思辨的知识探究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
  3.课堂上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学生参与交流,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和每艘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想把大船调整成几艘就把大船调整成几艘,并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反大船、小船共10艘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一直以来,我都力争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常常也能体会到由此带来的乐趣,也有不少的收获。要想走出教材,必须真正地走入教材、理解教材,体会教材的意图,才能真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数学教学中的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内容设置、环节设计、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要素的精确把握和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和高效的目的,最终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那么,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唯一指定标识,可广泛用于各地各部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用品制作。  2019年10月1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高效的实施教学。因此,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概率知识是这次课程改革小学
初二男生晓东(化名)鼓足勇气向心仪的女孩发出“求爱信”后,原本清纯美好的友谊,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复杂的故事,尴尬也随之而来。表白之后,女孩看见晓东就躲得远远的,这让晓东十分后悔,继而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心理困扰:少年心事,贸然表白失败后精神恍惚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咨询室。中年女士眉宇间愁容紧锁,身后的儿子白净斯文,腼腆中带着羞怯,看我的目光有些躲闪。这样神情的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