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学困生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明显偏高,他们是高职学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试图通过寻找一种途径,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本文从“一对一结对帮困”的背景、意义、策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一对一结对帮困”活动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以及“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学困生一对一结对帮困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学困生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明显偏高,他们是高职学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起点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差、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就业的门槛更高,毕业时不仅必须拿到双证(毕业证、护士资格证)才能上岗,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做好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困生的辅导助学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今年开始我校护理系充分利用“学优生”的优势资源,采用“一对一结对帮困”的方法,促使“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一对一结对帮困”的背景
在中国,不管是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数量一直处于猛增趋势。根据兰州的《西商日报》报道,一个教室里容纳着70名学生,并且所有被调查的教室都很拥挤,这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尽管国家教育局給出的是小学和初中每班容纳45~50名学生的规定。这种现象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也比比皆是。高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生源均为初中起点,前三年学生年龄也就相当于高中年龄,但由于生源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控能力都较一般,个别甚至较差,加之目前高职学校的师生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都要大班上课(100余人),因此,在短短4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更是成为奢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难免造成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初高中学生和家长还倾向于课外补习班,而高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住校以及家长和学生本身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因此很少或是不再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帮助高职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伴互助式合作学习法应运而生。
二、“一对一结对帮困”的意义
同伴互助式合作学习,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化、静态化弊端,彻底消除学生“两级分化”的良好学习方法。大量研究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方法不如积极合作的学习方法好。根据美国学者费尔德和布伦特的观点,完善的合作学习方法已被证明对学习者是有效的,同时合作学习技巧也是可以慢慢发展和传授的。拥有不同学习风格、能力和特殊需要的学习者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下也能取得积极的结果。而在合作学习的方法中,美国的Lynn S Fuchs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表明二人组明显高于四人组,差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优生”与“学困生”一对一互助合作,学生之间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教师没有讲清或学生没有听清楚的问题,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能有受个别辅导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其听课中“一步不懂,后面步步不懂”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作业不会就抄所养成的坏习惯。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负担,使学困生的疑难问题能较及时得到解决,学习就有了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学优生”在辅导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展现自己,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总之,通过这样“一对一结对帮困”的学习方式,在“学困生”与“学优生”内心都能增强内在动力,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从而提高了结对学生双方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一对一结对帮困”的策略
1.双向选择,科学结对
通过召开班主任和学习班委会议,初步了解各班同学学习情况,由班主任及学习班委对本班同学的成绩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选出本班级考试成绩综合排名靠后或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作为帮困对象;同时选择班级成绩综合排名前五名、沟通能力较强、乐于帮助“学困生”的学生干部、课代表作为帮困人,让她们自主结对、进行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每班可根据本班情况自定结对数(一般2-3对),学习班委把结对人员名单交于学习部,由系部辅导员和学生会统一管理。
2.制定措施,策略得当
结对帮困期间,“学优生”不仅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学业辅导,同时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她们给予关心。具体策略是由“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制定辅导内容、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辅导措施,方法如下:
(1)教会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缺失是“学困生”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学习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支点”,能有效引导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①重视前置性学习。根据任课老师已定的教学目标,“学优生”向“学困生”明确提出预学习要求,指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使“学困生”能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带着问题求教于与其结对的“学优生”,从而提高预习效果。②帮助“学困生”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皮亚杰认为,当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图式去理解周围的事件时,同化就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要适度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进行复习,使“学困生”已有思维的结构基础框架更稳固、更清晰,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③重视学困生课堂反馈。课堂教学完成后,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将“结对学生”组织到一起,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讨论与研究,同时耐心聆听他们对课堂的感受,征求他们对上课内容、形式等有什么建议,最后将学困生的意见整理后,和任课老师沟通,任课老师可以由此改进教学设计,从而使授课形式和方法更适合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2)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因基础差和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合群情况,为此学优生要给学困生以学习的动力,如今不少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存在着差距,除了其智力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并认为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智慧。现在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在这里面的认知与动力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困生只有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生成学习动机,自主地投入学习情感,学习方法才可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
(3)重视“结对帮困”效果反馈。定期召开“结对帮困”学生座谈会,相互交流思想,掌握动态信息,及时调整帮困辅导方法,按照周、月、季度等不同的时间节点,对每一對结对帮困的学生进行成效评价,有记录、有反馈。
3.考核评价,科学规范
“一对一结对帮困”考核与评价既有鉴定功能,又有指导功能,同时还有激励强化功能,起着检查帮与学效果,修正帮带缺点,激发结对双方学生学习热情的功能,为此,辅导员和学习部制定了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有效深入和推进“一对一结对帮困”的保障。具体做法是采用捆绑考核制度,将“学优生”和与之结对的“学困生”之间结成捆绑考核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学习成绩提高,还是学校日常管理考核等方面,都实施同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帮扶更加密切,更具实在性与操作意义;另外,在“学困生”之间建立学习竞争机制,让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困生”开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系部还制定了表彰奖励制度,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参加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各类表彰,同时在系部奖励中还专门设置了“进步奖”“帮扶奖”,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表彰和鼓励。
四、“一对一结对帮困”实践成效
2013至2014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护理系共筛选出“学困生”60名,经过“一对一结对帮困”活动,有15名“学困生”的成绩较上学期提升了15名次,其他学困生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优生”的成绩除3人较上学期退步2至5个名次外,其余“学优生”成绩均在上学期之上,实践证明在高职“学困生”管理工作中,学校可以借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这一有效载体,强化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萍.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分析一对一教学[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157-159.
[2]孙晓春.合作学习:“学困生”脱“困”的有效途径[J].网络财富,2009,(5):51.
[3]卢玉娟等.美国针对有障碍成人学习者在相互的教学策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32-34.
[4]高向斌.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2):15-16.
[5]孙小红.实践与反思:“‘1 1’互助法”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166.
[6]邹荐轩,杨德文.高职学困生教育转化方法分析[J].知识窗,2012,(10):30-31.
高职学困生一对一结对帮困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学困生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明显偏高,他们是高职学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起点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差、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就业的门槛更高,毕业时不仅必须拿到双证(毕业证、护士资格证)才能上岗,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做好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困生的辅导助学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今年开始我校护理系充分利用“学优生”的优势资源,采用“一对一结对帮困”的方法,促使“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一对一结对帮困”的背景
在中国,不管是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数量一直处于猛增趋势。根据兰州的《西商日报》报道,一个教室里容纳着70名学生,并且所有被调查的教室都很拥挤,这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尽管国家教育局給出的是小学和初中每班容纳45~50名学生的规定。这种现象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也比比皆是。高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生源均为初中起点,前三年学生年龄也就相当于高中年龄,但由于生源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控能力都较一般,个别甚至较差,加之目前高职学校的师生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都要大班上课(100余人),因此,在短短4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更是成为奢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难免造成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初高中学生和家长还倾向于课外补习班,而高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住校以及家长和学生本身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因此很少或是不再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帮助高职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伴互助式合作学习法应运而生。
二、“一对一结对帮困”的意义
同伴互助式合作学习,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化、静态化弊端,彻底消除学生“两级分化”的良好学习方法。大量研究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方法不如积极合作的学习方法好。根据美国学者费尔德和布伦特的观点,完善的合作学习方法已被证明对学习者是有效的,同时合作学习技巧也是可以慢慢发展和传授的。拥有不同学习风格、能力和特殊需要的学习者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下也能取得积极的结果。而在合作学习的方法中,美国的Lynn S Fuchs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表明二人组明显高于四人组,差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优生”与“学困生”一对一互助合作,学生之间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教师没有讲清或学生没有听清楚的问题,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能有受个别辅导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其听课中“一步不懂,后面步步不懂”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作业不会就抄所养成的坏习惯。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负担,使学困生的疑难问题能较及时得到解决,学习就有了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学优生”在辅导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展现自己,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总之,通过这样“一对一结对帮困”的学习方式,在“学困生”与“学优生”内心都能增强内在动力,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从而提高了结对学生双方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一对一结对帮困”的策略
1.双向选择,科学结对
通过召开班主任和学习班委会议,初步了解各班同学学习情况,由班主任及学习班委对本班同学的成绩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选出本班级考试成绩综合排名靠后或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作为帮困对象;同时选择班级成绩综合排名前五名、沟通能力较强、乐于帮助“学困生”的学生干部、课代表作为帮困人,让她们自主结对、进行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每班可根据本班情况自定结对数(一般2-3对),学习班委把结对人员名单交于学习部,由系部辅导员和学生会统一管理。
2.制定措施,策略得当
结对帮困期间,“学优生”不仅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学业辅导,同时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她们给予关心。具体策略是由“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制定辅导内容、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辅导措施,方法如下:
(1)教会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缺失是“学困生”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学习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支点”,能有效引导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①重视前置性学习。根据任课老师已定的教学目标,“学优生”向“学困生”明确提出预学习要求,指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使“学困生”能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带着问题求教于与其结对的“学优生”,从而提高预习效果。②帮助“学困生”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皮亚杰认为,当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图式去理解周围的事件时,同化就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要适度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进行复习,使“学困生”已有思维的结构基础框架更稳固、更清晰,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③重视学困生课堂反馈。课堂教学完成后,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将“结对学生”组织到一起,针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讨论与研究,同时耐心聆听他们对课堂的感受,征求他们对上课内容、形式等有什么建议,最后将学困生的意见整理后,和任课老师沟通,任课老师可以由此改进教学设计,从而使授课形式和方法更适合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2)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因基础差和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合群情况,为此学优生要给学困生以学习的动力,如今不少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存在着差距,除了其智力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并认为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智慧。现在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在这里面的认知与动力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困生只有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生成学习动机,自主地投入学习情感,学习方法才可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
(3)重视“结对帮困”效果反馈。定期召开“结对帮困”学生座谈会,相互交流思想,掌握动态信息,及时调整帮困辅导方法,按照周、月、季度等不同的时间节点,对每一對结对帮困的学生进行成效评价,有记录、有反馈。
3.考核评价,科学规范
“一对一结对帮困”考核与评价既有鉴定功能,又有指导功能,同时还有激励强化功能,起着检查帮与学效果,修正帮带缺点,激发结对双方学生学习热情的功能,为此,辅导员和学习部制定了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有效深入和推进“一对一结对帮困”的保障。具体做法是采用捆绑考核制度,将“学优生”和与之结对的“学困生”之间结成捆绑考核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学习成绩提高,还是学校日常管理考核等方面,都实施同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帮扶更加密切,更具实在性与操作意义;另外,在“学困生”之间建立学习竞争机制,让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困生”开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系部还制定了表彰奖励制度,在结对帮扶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参加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各类表彰,同时在系部奖励中还专门设置了“进步奖”“帮扶奖”,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表彰和鼓励。
四、“一对一结对帮困”实践成效
2013至2014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护理系共筛选出“学困生”60名,经过“一对一结对帮困”活动,有15名“学困生”的成绩较上学期提升了15名次,其他学困生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优生”的成绩除3人较上学期退步2至5个名次外,其余“学优生”成绩均在上学期之上,实践证明在高职“学困生”管理工作中,学校可以借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这一有效载体,强化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萍.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分析一对一教学[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157-159.
[2]孙晓春.合作学习:“学困生”脱“困”的有效途径[J].网络财富,2009,(5):51.
[3]卢玉娟等.美国针对有障碍成人学习者在相互的教学策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32-34.
[4]高向斌.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2):15-16.
[5]孙小红.实践与反思:“‘1 1’互助法”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166.
[6]邹荐轩,杨德文.高职学困生教育转化方法分析[J].知识窗,2012,(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