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 进行汽车制造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学习领域设计,确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学内容,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汽车制造类专业专业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并进行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 高职教育 汽车制造
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必要的程序、步骤,建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2],[3]。
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高职汽车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研究多注重于在核心课程中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课程体系设计仍没有跨出依据学科相关性开设课程的模式;与企业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4]-[6]。
我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体现在引进汽车行业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在从行动领域转向学习领域设置课程方面进行了前期探讨和研究。我们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汽车制造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学习领域设计,确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学内容,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汽车制造类专业专业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并进行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改革。
一、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
我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校企合作处推进产学合作的发展。学校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主动让“利”给合作企业,校企双方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我们结合企业实际,与重庆市多家企业合作,其中有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有限公司、五洲龙客车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与我校的合作中也看到了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这些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成本。
二、产学合作实施
学院除继续深化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广泛合作外,还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建立的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召开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讨会,与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用以指导专业建设,同时,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实现企业、学院、学生三赢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
校企合作,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跟踪国内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汽车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验和实训教学和基于现场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汽车制造相关技能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与汽车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改革成效
1.构建了基于汽车制造与装配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建设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分析汽车制造装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汽车发动机结构》、《汽车底盘结构》、《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汽车制造工艺》、《汽车装配》、《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加工综合实训》七门专业核心课程。
3.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将汽车装配工、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4.开展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体、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强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方法的应用,强化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实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孟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
[5]陈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技能[J].现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1).
[6]巩航军.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ZJ-128)
关键词: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 高职教育 汽车制造
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必要的程序、步骤,建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2],[3]。
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高职汽车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研究多注重于在核心课程中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课程体系设计仍没有跨出依据学科相关性开设课程的模式;与企业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4]-[6]。
我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体现在引进汽车行业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职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在从行动领域转向学习领域设置课程方面进行了前期探讨和研究。我们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汽车制造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学习领域设计,确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学内容,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汽车制造类专业专业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并进行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改革。
一、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
我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校企合作处推进产学合作的发展。学校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主动让“利”给合作企业,校企双方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我们结合企业实际,与重庆市多家企业合作,其中有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有限公司、五洲龙客车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与我校的合作中也看到了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这些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成本。
二、产学合作实施
学院除继续深化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广泛合作外,还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建立的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召开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讨会,与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用以指导专业建设,同时,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实现企业、学院、学生三赢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
校企合作,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跟踪国内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汽车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验和实训教学和基于现场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汽车制造相关技能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与汽车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改革成效
1.构建了基于汽车制造与装配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建设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分析汽车制造装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汽车发动机结构》、《汽车底盘结构》、《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汽车制造工艺》、《汽车装配》、《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加工综合实训》七门专业核心课程。
3.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将汽车装配工、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4.开展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体、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强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方法的应用,强化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实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孟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
[5]陈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技能[J].现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1).
[6]巩航军.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ZJ-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