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误用举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说什么,怎么说将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学习语言一半是从课本中学,一半是从教师的口中学。尽管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还是有许多误用的现象。
  
  一、 语病
  
  例1:新课开始,老师对大家说:“请同学们拿出手,跟在我后面写课题。”
  例2:教师喉咙沙哑,向大家表示歉意,说:“今天老师嗓子生病,声音小,请同学们谅解。”
  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饭碗”。然而,不少老师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课上屡有语病,令人担忧。什么叫“拿出手”和“嗓子生病”呢?明显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更有甚者,课堂语言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害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叶圣陶先生也曾呼吁:“凡是做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这些金玉良言深刻地提醒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下大工夫锤炼教学语言,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语言导师。
  
  二、 调侃
  
  例3:某教师借班上课,指一学生问:“你姓什么?”学生回答:“姓刘。”教师顿时变得十分亲热:“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吔,你要好好表现。”又指另一女生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陈慧明。”教师做惊讶状:“陈慧琳的妹妹,你的歌一定唱得特别好。”
  例4:教学《九色鹿》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表演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演调达。教师指着一名学生说:“你来演调达吧。”说完又补充一句:“嗯,越看越像调达的样子。”该生明显不高兴。这时,同桌突然说了一句:“真是演调达的好材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生满脸通红,流下了泪水。
  调侃有时候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不适合调侃。像“例3”这样拿学生姓名说事的情况不在少数,初衷也许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但效果像在主持一台搞笑的娱乐节目。“例4”中教师更是口不择言,严重伤害了学生。小学生心灵纯洁,不愿意做“假恶丑”的代言人,而教师以貌取人,强人所难,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戏弄、被侮辱的感觉。可见,上课不宜过度调侃,教者要认真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要尊重学生,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用语集中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
  
  三、 浮夸
  
  例5:一位老师教学《三打白骨精》时,问:“课文为什么说‘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不用‘走出’这个词呢?”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说明速度特别快,表现了白骨精想吃唐僧的迫切心情。”教师表扬:“你太了不起了,连这一点都能想到。”另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还暗示读者老妇人一定是妖怪变的,为孙悟空识破奸计,痛打妖精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师又进行表扬:“你太有思想了,这个世界上又要多一个爱因斯坦了,老师要给你打120分。”
  类似这样的浮夸式评价,课堂上可以说随处可闻。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正常,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想到,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第二位学生的回答有一定深度,但也不至于比上爱因斯坦,得到超过满分的“120分”。这样的评价,让人听起来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新课程”倡导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评价时夸大其词、无限拔高,容易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同时也容易使其他的学生对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长期下去,评价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语言误用的例子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减少和杜绝此类现象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强语言本身的学习,二是要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才能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范,才能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充满诗意的培育出充满诗情的学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多了一些枯燥、刻板,少了一些沟通、交流,流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诗意?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瑰宝.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能使少年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学位
孙双金老师来我们南通讲学指导了!这次,我有一个绝好的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执教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教科室领导带我到孙双金老师下榻之处,就这样,面对面地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坐在一起,聆听着、感悟着、感动着……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公开课我选择了一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
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源于文本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整合文本信息,锻炼语言表达,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我提出的话题是——  作者和扫路人有一个30年之约。假设30年后,作者重游天游峰,还能见到老人吗?  经过投票表决,80%的同学投了赞成票,20%投了反对票。双方实力悬殊,反方略显底气不足。  接下来理由陈述。  正方观点:  学生甲:俗话说
我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心中都留下一份醉人的灿然.该文是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课文不但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而且给人以回味与追忆的美.因此,“美”便成了槐
谈曙君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1962年出生于古阳羡陶瓷世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望月》是赵丽宏老师的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通过“我”和小外甥望月,凸显了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而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月下所表现出来的。如何上好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既能感知课文的字词句,又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呢?现结合自己的执教经历谈谈感受。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不过有些教师在运用时没有把握好“度”:一是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时间仓促,为合作而合作,赶“时髦”;二是所提问题没有合作探讨的价值,一些问题简单得书上即有现成答案,合作实是画蛇添足。因此,只有教师将“小组合作”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无与比拟的作用。    一、 抓住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合作功能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掌握的知识较少,没有合作的经验。教师在使用“小
ROSS摄像机器人Furio应用于中央电视台315晚会3月15日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Ross公司的摄像机机器人系统Furio为晚会捕捉到不同视角的精彩画面。在舞台中间,1米宽的通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