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说什么,怎么说将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学习语言一半是从课本中学,一半是从教师的口中学。尽管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还是有许多误用的现象。
一、 语病
例1:新课开始,老师对大家说:“请同学们拿出手,跟在我后面写课题。”
例2:教师喉咙沙哑,向大家表示歉意,说:“今天老师嗓子生病,声音小,请同学们谅解。”
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饭碗”。然而,不少老师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课上屡有语病,令人担忧。什么叫“拿出手”和“嗓子生病”呢?明显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更有甚者,课堂语言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害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叶圣陶先生也曾呼吁:“凡是做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这些金玉良言深刻地提醒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下大工夫锤炼教学语言,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语言导师。
二、 调侃
例3:某教师借班上课,指一学生问:“你姓什么?”学生回答:“姓刘。”教师顿时变得十分亲热:“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吔,你要好好表现。”又指另一女生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陈慧明。”教师做惊讶状:“陈慧琳的妹妹,你的歌一定唱得特别好。”
例4:教学《九色鹿》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表演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演调达。教师指着一名学生说:“你来演调达吧。”说完又补充一句:“嗯,越看越像调达的样子。”该生明显不高兴。这时,同桌突然说了一句:“真是演调达的好材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生满脸通红,流下了泪水。
调侃有时候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不适合调侃。像“例3”这样拿学生姓名说事的情况不在少数,初衷也许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但效果像在主持一台搞笑的娱乐节目。“例4”中教师更是口不择言,严重伤害了学生。小学生心灵纯洁,不愿意做“假恶丑”的代言人,而教师以貌取人,强人所难,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戏弄、被侮辱的感觉。可见,上课不宜过度调侃,教者要认真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要尊重学生,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用语集中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
三、 浮夸
例5:一位老师教学《三打白骨精》时,问:“课文为什么说‘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不用‘走出’这个词呢?”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说明速度特别快,表现了白骨精想吃唐僧的迫切心情。”教师表扬:“你太了不起了,连这一点都能想到。”另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还暗示读者老妇人一定是妖怪变的,为孙悟空识破奸计,痛打妖精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师又进行表扬:“你太有思想了,这个世界上又要多一个爱因斯坦了,老师要给你打120分。”
类似这样的浮夸式评价,课堂上可以说随处可闻。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正常,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想到,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第二位学生的回答有一定深度,但也不至于比上爱因斯坦,得到超过满分的“120分”。这样的评价,让人听起来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新课程”倡导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评价时夸大其词、无限拔高,容易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同时也容易使其他的学生对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长期下去,评价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语言误用的例子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减少和杜绝此类现象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强语言本身的学习,二是要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才能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范,才能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一、 语病
例1:新课开始,老师对大家说:“请同学们拿出手,跟在我后面写课题。”
例2:教师喉咙沙哑,向大家表示歉意,说:“今天老师嗓子生病,声音小,请同学们谅解。”
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饭碗”。然而,不少老师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课上屡有语病,令人担忧。什么叫“拿出手”和“嗓子生病”呢?明显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更有甚者,课堂语言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害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叶圣陶先生也曾呼吁:“凡是做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这些金玉良言深刻地提醒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下大工夫锤炼教学语言,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语言导师。
二、 调侃
例3:某教师借班上课,指一学生问:“你姓什么?”学生回答:“姓刘。”教师顿时变得十分亲热:“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吔,你要好好表现。”又指另一女生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陈慧明。”教师做惊讶状:“陈慧琳的妹妹,你的歌一定唱得特别好。”
例4:教学《九色鹿》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表演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可是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演调达。教师指着一名学生说:“你来演调达吧。”说完又补充一句:“嗯,越看越像调达的样子。”该生明显不高兴。这时,同桌突然说了一句:“真是演调达的好材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生满脸通红,流下了泪水。
调侃有时候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不适合调侃。像“例3”这样拿学生姓名说事的情况不在少数,初衷也许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但效果像在主持一台搞笑的娱乐节目。“例4”中教师更是口不择言,严重伤害了学生。小学生心灵纯洁,不愿意做“假恶丑”的代言人,而教师以貌取人,强人所难,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戏弄、被侮辱的感觉。可见,上课不宜过度调侃,教者要认真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要尊重学生,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用语集中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
三、 浮夸
例5:一位老师教学《三打白骨精》时,问:“课文为什么说‘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不用‘走出’这个词呢?”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说明速度特别快,表现了白骨精想吃唐僧的迫切心情。”教师表扬:“你太了不起了,连这一点都能想到。”另一位学生回答:“用‘闪出’这个词还暗示读者老妇人一定是妖怪变的,为孙悟空识破奸计,痛打妖精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师又进行表扬:“你太有思想了,这个世界上又要多一个爱因斯坦了,老师要给你打120分。”
类似这样的浮夸式评价,课堂上可以说随处可闻。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正常,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想到,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第二位学生的回答有一定深度,但也不至于比上爱因斯坦,得到超过满分的“120分”。这样的评价,让人听起来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新课程”倡导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评价时夸大其词、无限拔高,容易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同时也容易使其他的学生对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长期下去,评价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语言误用的例子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减少和杜绝此类现象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强语言本身的学习,二是要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才能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范,才能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