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也有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望月》是赵丽宏老师的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通过“我”和小外甥望月,凸显了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而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月下所表现出来的。如何上好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既能感知课文的字词句,又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呢?现结合自己的执教经历谈谈感受。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望月》一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境性很浓。在课的一开始,我便结合班级开展的《月夜星空,使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亲子望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月夜星空是什么样的,接着大屏幕播放月夜星空图片,配以讲述:美丽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月圆月缺,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使美丽的夜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创设的情境为使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二、 课内课外巧妙衔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使学生觉得文本描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在欣赏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更是配以“你真会读生活书!”“我也感受到了那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观察得真仔细!”等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使大家仿佛进入了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出示课本中的望月图,说:“真巧,在江上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外甥和他的舅舅也在望月呢!让我们悄悄走过去,和他俩共享望月的快乐吧!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赵丽宏老师写的《望月》这篇课文吧!”学生初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
  
  三、 扣住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的情
  
  在初读理解“剪影”一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指的是谁的剪影,虽然此时月光皎洁,但毕竟是夜晚,一切都是那么蒙胧,看不到边际,我们看到的是芦荡、树林和山峰的轮廓。月光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那么均匀。在描述讨论中让学生读出这一段,因为学生读得美,随机的“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月下的江景是那么的美!”的评价,使得其他学生也能读出月下江景的美。
  再如,在理解“你一句,我一句”这一句时,师生通过对着读一读描写月亮的诗句,当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教师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走进诗中了。苏轼被外放,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在中秋月圆之夜,他很想念弟弟,但无法团聚。此时他抛弃离别的伤感,以和弟弟一同观赏明月来安慰自己。你们读得真不错!”学生听后,自然就明白了读出感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下面几句或思念故乡,或充满童趣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读得都很投入,使大家都陶醉在其中了。
  在理解“不假思索”时,教师通过师生说说文中的对话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在学生停顿时间过长才朗读时,教师评价:好像思考的时间稍长了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于是学生知道自己对“不假思索”思考得还不到位,于是立即调整,当他们读得恰如其分时,教师评价:真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你们从“不假思索”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突出小外甥的聪明可爱,他很喜爱月亮,他都把月亮想象成天空的眼睛了,是月亮给了他灵感。我乘势激励学生:只要你们关注生活,仔细观察,也一定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虽说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课文情感的体验是与感知课文内容同步的,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读出了巧,读出了情,读出了新,引发了情感共鸣。我的执教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也有情!
  (作者单位:仪征市真州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自本刊推出《郑和远航》和《爱如茉莉》两课的不同教学设计对照品读后,同课异构已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再推出三篇《夹竹桃》一课对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突破的指导设计和品评,希望能给您一定的启示。    一、 由此及彼,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应有尽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2.你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是呀,那些花开得热热闹闹、万紫千红,可在季先生心中,这两盆花是
汤加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发展生态旅游遇到诸多可预见的以及不可预见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提供一个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指导的框架,以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形式。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一首诗都蕴含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然而,作为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到底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呢?我在一次研究课的两次试教中受到了一点启发。    第一次教学——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到了六月西湖急雨景象的奇特。那么,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问题一出,孩子们紧锁眉头,自读着诗句,陷入了思考。我赶
充满诗意的培育出充满诗情的学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多了一些枯燥、刻板,少了一些沟通、交流,流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诗意?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瑰宝.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能使少年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学位
孙双金老师来我们南通讲学指导了!这次,我有一个绝好的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执教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教科室领导带我到孙双金老师下榻之处,就这样,面对面地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坐在一起,聆听着、感悟着、感动着……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公开课我选择了一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
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源于文本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整合文本信息,锻炼语言表达,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我提出的话题是——  作者和扫路人有一个30年之约。假设30年后,作者重游天游峰,还能见到老人吗?  经过投票表决,80%的同学投了赞成票,20%投了反对票。双方实力悬殊,反方略显底气不足。  接下来理由陈述。  正方观点:  学生甲:俗话说
我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心中都留下一份醉人的灿然.该文是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课文不但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而且给人以回味与追忆的美.因此,“美”便成了槐
谈曙君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1962年出生于古阳羡陶瓷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