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望月》是赵丽宏老师的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通过“我”和小外甥望月,凸显了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而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月下所表现出来的。如何上好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既能感知课文的字词句,又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呢?现结合自己的执教经历谈谈感受。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望月》一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境性很浓。在课的一开始,我便结合班级开展的《月夜星空,使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亲子望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月夜星空是什么样的,接着大屏幕播放月夜星空图片,配以讲述:美丽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月圆月缺,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使美丽的夜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创设的情境为使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二、 课内课外巧妙衔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使学生觉得文本描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在欣赏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更是配以“你真会读生活书!”“我也感受到了那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观察得真仔细!”等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使大家仿佛进入了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出示课本中的望月图,说:“真巧,在江上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外甥和他的舅舅也在望月呢!让我们悄悄走过去,和他俩共享望月的快乐吧!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赵丽宏老师写的《望月》这篇课文吧!”学生初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
三、 扣住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的情
在初读理解“剪影”一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指的是谁的剪影,虽然此时月光皎洁,但毕竟是夜晚,一切都是那么蒙胧,看不到边际,我们看到的是芦荡、树林和山峰的轮廓。月光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那么均匀。在描述讨论中让学生读出这一段,因为学生读得美,随机的“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月下的江景是那么的美!”的评价,使得其他学生也能读出月下江景的美。
再如,在理解“你一句,我一句”这一句时,师生通过对着读一读描写月亮的诗句,当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教师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走进诗中了。苏轼被外放,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在中秋月圆之夜,他很想念弟弟,但无法团聚。此时他抛弃离别的伤感,以和弟弟一同观赏明月来安慰自己。你们读得真不错!”学生听后,自然就明白了读出感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下面几句或思念故乡,或充满童趣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读得都很投入,使大家都陶醉在其中了。
在理解“不假思索”时,教师通过师生说说文中的对话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在学生停顿时间过长才朗读时,教师评价:好像思考的时间稍长了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于是学生知道自己对“不假思索”思考得还不到位,于是立即调整,当他们读得恰如其分时,教师评价:真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你们从“不假思索”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突出小外甥的聪明可爱,他很喜爱月亮,他都把月亮想象成天空的眼睛了,是月亮给了他灵感。我乘势激励学生:只要你们关注生活,仔细观察,也一定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虽说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课文情感的体验是与感知课文内容同步的,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读出了巧,读出了情,读出了新,引发了情感共鸣。我的执教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也有情!
(作者单位:仪征市真州小学)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望月》一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境性很浓。在课的一开始,我便结合班级开展的《月夜星空,使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亲子望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月夜星空是什么样的,接着大屏幕播放月夜星空图片,配以讲述:美丽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月圆月缺,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使美丽的夜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创设的情境为使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二、 课内课外巧妙衔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使学生觉得文本描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在欣赏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更是配以“你真会读生活书!”“我也感受到了那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观察得真仔细!”等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使大家仿佛进入了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出示课本中的望月图,说:“真巧,在江上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外甥和他的舅舅也在望月呢!让我们悄悄走过去,和他俩共享望月的快乐吧!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赵丽宏老师写的《望月》这篇课文吧!”学生初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
三、 扣住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的情
在初读理解“剪影”一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指的是谁的剪影,虽然此时月光皎洁,但毕竟是夜晚,一切都是那么蒙胧,看不到边际,我们看到的是芦荡、树林和山峰的轮廓。月光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那么均匀。在描述讨论中让学生读出这一段,因为学生读得美,随机的“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月下的江景是那么的美!”的评价,使得其他学生也能读出月下江景的美。
再如,在理解“你一句,我一句”这一句时,师生通过对着读一读描写月亮的诗句,当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教师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走进诗中了。苏轼被外放,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在中秋月圆之夜,他很想念弟弟,但无法团聚。此时他抛弃离别的伤感,以和弟弟一同观赏明月来安慰自己。你们读得真不错!”学生听后,自然就明白了读出感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下面几句或思念故乡,或充满童趣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读得都很投入,使大家都陶醉在其中了。
在理解“不假思索”时,教师通过师生说说文中的对话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在学生停顿时间过长才朗读时,教师评价:好像思考的时间稍长了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于是学生知道自己对“不假思索”思考得还不到位,于是立即调整,当他们读得恰如其分时,教师评价:真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你们从“不假思索”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突出小外甥的聪明可爱,他很喜爱月亮,他都把月亮想象成天空的眼睛了,是月亮给了他灵感。我乘势激励学生:只要你们关注生活,仔细观察,也一定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虽说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课文情感的体验是与感知课文内容同步的,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读出了巧,读出了情,读出了新,引发了情感共鸣。我的执教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也有情!
(作者单位:仪征市真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