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及其应用意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于教学关节点、联接点上的教学行为,才具有细节——关节的作用,才具有推动、激活、联接和延续教学过程的作用。
  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是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可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强调教学细节是一种教学行为,是一种师生行为的组合,就是表明教学细节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它不是教师与学生抽象的、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内部情感,而是这种内部东西的外显化、具体化和操作化。建立在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基础上的教学细节,是教学信息输出和输入的重要信息反馈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外部行为做出相应的学习行为,教师也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于是,教学细节成为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具有了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教学细节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如果严格进行区分的话,教学细节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由教师自身做出的,不需要学生做出明确配合和行为反应的单个教学行为,教师有意识的穿戴、表情、动作和语言等;二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互动、反应和连续行为,即教师行为需要明确的学生行为配合,才能够完成的师生行为组合;三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和教学指令所做出的相应行为反应,这种行为也许不需要当场做出,因此可能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外。
  教学细节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当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有益的教学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审时度势,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性也就意味着临场性、随机性和偶发性。许多教学细节是当时特定情境的特定反应行为,甚至于有些精彩的教学细节生成于特定情境中的偶发事件。
  二.细节艺术的应用意义
  细节本身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只有在艺术地应用过程中才会能动地显示出教学的意义和教学的价值。
  1、细节艺术的应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和应用细节艺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教学细节必须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落实而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捕捉细节信息,挖掘和构建细节的意义,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细节有效生成课堂教学价值。处理好教学细节,能有效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处理好教学细节,能使教师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处理好教学细节,能使师生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互动、沟通、影响、补充,进而能创造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细节艺术的应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举措。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却普遍忽视教学细节,对教学细节关注不够或处置失当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刻,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细节的落实。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细节艺术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25)子课题。
  杨丽,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绘画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但高明的画家往往采用由实生虚的手法,激发读者联想,达到绘馨绘声的艺术效果。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一位画家就画落红满径,几只蝴蝶飞逐于马后。以蝴蝶追逐沾满野花馨香的马蹄,这不是间接绘出花的香味了么?这样的构思的确不同凡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只画出山涧流泉中涌现出一些蝌蚪来,这蛙声就自然从纸上流出来了。诗画同理,古典诗歌就借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光景象,读来让人欣赏、赞美;可是作者在创作时,对于这样的春色是什么感觉呢?  “春眠不觉晓”,早晨睡得不知不觉了,为什么呢?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白天太累了,二是晚上睡不好。对于隐居山林从事生产劳动的诗人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局促屋子里一冬了,春天刚来,人还穿得是臃臃肿肿,筋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此种目标,阅读教学必须从精读细品入手,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养成精读细品文本语言的习惯,读出“语文味”。而非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本字句尚未了然于心就开始随意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是体制中人,无不对从上到下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会场文化感同身受,但却鲜有人能像范小青这样不仅轻轻松松地跳出了“会场”的八卦阵,而且自信地将“会场”拿来为我所用,将现实中“会场”对人的规训巧妙地翻转为人对“会场”的嘲弄,并在叙事的裂缝中有意凸显出“会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是永远无法被规训的人心,是人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的珍重与渴望。   会场,它不是体制,
泰州“三进”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下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文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又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三进”工作“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
对联,汉语言特有的文学样式,因其表意精粹,语句工整,音调和谐,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对联教学规定,要求一线教学不应当因“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是“点”式的随文学习而出现对联教学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的课堂教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而要想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下面是我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探讨。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小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