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变序教学法激活高中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生的兴趣情感,学生的情绪被点燃,感情被激发,自然会主动学习,困难自然不难,而且会有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二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应该是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记叙后议论等阶梯进行。举例说明:
  一.以兴趣情感为起点和突破口,变序辐射全篇
  这是以學生兴趣情感为出发点的变序教学。比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扇窗户,往往是文章中心的体现。以标题为突破口,辐射全盘,自然血液流畅,使教学进程紧凑严密,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案例:学习《囚绿记》这一课。我没有按照常规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通读全文后,采用变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囚是什么意思?
  学生:囚禁。
  教师:绿代表着什么?
  学生:绿,代表着生机,生命的充盈和愉悦,代表着美丽和色彩。
  教师:哪几段是描写囚绿的?
  学生:第8-12段。
  教师:下面同学们看下这几段内容。
  学生感受到绿色的美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体悟,成为爱绿的人。对作者囚禁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为什么囚禁绿,有了悬疑的效果,同学们纷纷想破案,渴望得到结果,因而读书非常有积极性。
  教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呢?绿色就是单单指的是植物吗?“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还指什么?
  学生: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
  学生:还代表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在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在这里插入写作背景,一般写作背景是在讲课伊始介绍,我设置悬念,变序教学,到这里课文即将结束,才补充材料,在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才引入背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跃动,提高了课堂效率。我对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巧妙地变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避免枯燥乏味。变序教学打破由前至后的顺序,寻找课文重点部分,进行突破,缩短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圭臬,变序整合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分散在全文却是同类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就会使表述连贯、过渡自然,学生的认知需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又比如要先记叙后议论,观点有所依托。
  案例:学习《祝福》一课。课文特别长,有1万多字,里面呈现的内容也比较杂乱。学生并不喜欢读,怎么办?我采用变序教学,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并没有感到厌恶,反而发出上课的时间真短的感叹。
  教师:祥林嫂几次不幸都发生在哪个季节?
  学生:春天。
  教师: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是幸福的季节,是生机的勃起,这样美好的季节,祥林嫂经历了什么?
  学生:……
  教师:这样美好的季节,祥林嫂却没有春天,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呢?
  学生1:鲁四老爷。
  学生2:祥林嫂的婆婆。
  学生3:课文中的我。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记叙到议论,由感性到理性,文本当然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段一段分析,学生会一头雾水,学习难度加大,而变序教学,多元联系,主动建构,在解读文本的同时熏陶了情感,发展了思维。如果遇到难度大的连续单元,我也经常变序教学,把它们分隔开来,以降低难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使命。变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奠基。变序教学显性表现出的是对知识的打破、重组和运用,隐性的要求是创新的意识,它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探究的精神,具有发现教学契机的敏锐,具有勇于打破定式的果敢。榜样的引领也让学生更具创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罗丹,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目前,名著导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放羊式无“导”而读,或背读浓缩的“残渣”,或僵硬的板块式灌输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厌读、老师怕教,再加上考试指挥棒乱舞所致。经典阅读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老师可从多方面进行名著导读:  1.促其真读,牢记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引读学生用心真读。如,指导写读书笔记、手抄报评比、组织名著片段话剧表演、名著影视观摩……浓郁的文学氛围,
“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理论家曹丕诠释写作真谛。而今学生习作,生命意识淡薄,自由情感缺失,理性思维空白。鉴于此,笔者通过作文评价教学,使学生写作在评价中得以提升。  一.作文评价现状剖析  以往作文指导存在形式化、空洞化,作文评价限于概念化,形同虚设。教师层面,是批改作文,学生层面就是分数及评语。究其原因:当前江苏高考模式,语文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全面科学实施评价;其次,作文写作跟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绘画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但高明的画家往往采用由实生虚的手法,激发读者联想,达到绘馨绘声的艺术效果。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一位画家就画落红满径,几只蝴蝶飞逐于马后。以蝴蝶追逐沾满野花馨香的马蹄,这不是间接绘出花的香味了么?这样的构思的确不同凡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只画出山涧流泉中涌现出一些蝌蚪来,这蛙声就自然从纸上流出来了。诗画同理,古典诗歌就借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光景象,读来让人欣赏、赞美;可是作者在创作时,对于这样的春色是什么感觉呢?  “春眠不觉晓”,早晨睡得不知不觉了,为什么呢?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白天太累了,二是晚上睡不好。对于隐居山林从事生产劳动的诗人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局促屋子里一冬了,春天刚来,人还穿得是臃臃肿肿,筋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深厚,极具韵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古诗启蒙学生心智的做法由来已久,小学教材每一册中一般都会编排二至四首古诗。高质量地教学这些古诗,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领略古人语言的无穷奥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入文——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无论何种篇章,首先得让学生感知其外衣——语言文字,理解、领悟及背诵,都得以此为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此种目标,阅读教学必须从精读细品入手,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养成精读细品文本语言的习惯,读出“语文味”。而非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本字句尚未了然于心就开始随意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是体制中人,无不对从上到下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会场文化感同身受,但却鲜有人能像范小青这样不仅轻轻松松地跳出了“会场”的八卦阵,而且自信地将“会场”拿来为我所用,将现实中“会场”对人的规训巧妙地翻转为人对“会场”的嘲弄,并在叙事的裂缝中有意凸显出“会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是永远无法被规训的人心,是人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的珍重与渴望。   会场,它不是体制,
泰州“三进”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下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文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又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三进”工作“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
对联,汉语言特有的文学样式,因其表意精粹,语句工整,音调和谐,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对联教学规定,要求一线教学不应当因“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是“点”式的随文学习而出现对联教学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的课堂教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而要想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下面是我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探讨。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小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