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3年年底,叶圣陶开始用文言写短篇小说,发表在《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前后两年共二十来篇”(叶至善,《叶圣陶集1·小说(一)·〈《穷愁》〉编后》),现收在《叶圣陶集》里的有14篇,应该说这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叶圣陶文言小说的大多着眼于其文学方面,如《叶圣陶的早期文言小说》(陈辽,《江苏师院学报》,198006),《走向写实主义的蹒跚步履——叶圣陶文言小说漫评》(商金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09),《重评叶圣陶的文言小说》(曾华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8),《叶圣陶短篇小说叙事研究》(王佳丽,《山西师范大学》,201004)等等。但是叶圣陶除了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社会活动家之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除了论文专著之外,还散见于其他形式的口头与书面材料乃至他早年的文学活动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他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一大缺憾。事实上,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滥觞于其早期的教育活动,而他早年撰写的文言小说就折射出他的教育思想。本人不揣浅陋,仅对其文言小说中直接关涉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篇目尝试进行一番探究。
1912年1月,叶圣陶从草桥中学毕业,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走上社会,成为言子庙小学的老师,两年半后被排挤出校失业。失业以后,为了生计,开始写文言小说以贴补家用。因此,这两年半的教学生涯一定会在他的文言小说中有所体现。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叶圣陶集》所收的14篇文言小说中,就有《博徒之儿》《良心上之敌忾》《某教师》等3篇直接写到了学校生活,还有像《一贫一富》《倚闾之思》《旅窗心影》等3篇也间接与学校生活有关。这为我们探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藏。叶圣陶曾这样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第534页)其实,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文言小说早就折射出“求真、崇善、爱美”这一教育思想的光芒。
一、求真
首先是弘扬天真。
如《博徒之儿》:“见彼数十儿童,活泼泼地,真气弥满,粉额红腮,弥觉可爱。或伏校园瓜棚后,藉彼绿叶荫蔽,为捉迷藏之戏;或则二三小友联坐于运动场侧之凉椅,共读童话或儿童杂志,每有会意,则忻然鼓掌,笑声四彻。章君徘徊其间,温顺道貌,蔼然可亲。……余念小学校者,殆即所谓极乐国土。试思此树十儿童,谁萌鄙吝,谁有忧思者?未经社会之熏陶,弗受人事之促迫,直任性情,是谓天真。余恨人也,然一莅此境,顿使如海秾愁亦已暂忘。可爱哉,小学校也。安得返吾于童年,为一小学生耶?”
又如:《良心上之敌忾》:“挟书包之学童,此际已联翩而至,兄扶其弟,姊牵其妹,笑语相答,靡不欣欣然如在乐园。小儿女爱其学校,逾于其家。盖伴侣既多,读息俱乐。我辈试一入学校之门,乃不忆世界为烦恼之世界,众生为愁苦之众生。学校诚乐土哉。”
葆有天真,俾其“真气弥满”;去除烦忧,俾其“读息俱乐”,是学校教育之理想追求。
其次是去伪存真。
如《良心上之敌忾》:“昨日之晚,我小友中有向仇国儿童挑战者。观微见大,我已决诸小友必克复仇,为国家光也。特是为之不时,徒轶规则,吾不得不为告奋勇之小友责耳。诸小友欲知复仇之真精神乎?吾语汝,志欲复仇者,修学之时,务锻炼其体魄,奋勉其学业,其他非所知。几乎学成,工商则智力以为利器,军人则枪炮以为利器,一入争斗之场,更无却顾之理。斯则真能知大义雪国耻者也。若夫徒逞意气,漫无思考,是则图功不足,偾事有余。”何为真“真”,何为假“真”,学生限于智力阅历,尚难辨别。教师即时循循善诱,层层透析,去伪存真,厥功至伟。
再次是揭去伪装,呼吁真实。
如《某教师》:在学生面前,某教师先是虚伪地畅言戒赌戒烟之重要性,自己却嗜赌嗜烟成性,而后暗中提前放学、拖拉批改学生作业,进而与社会人员聚赌狂饮、吟唱淫秽歌曲、乃至半夜嫖娼。对其虚伪之极的种种丑言丑行丑态,作者都进行了辛辣讽刺性的描摹,其极尽反讽之能事,让我们依稀想见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那位“良人”。但是,这般辛辣讽刺的目的,却是要揭去伪装,呼吁真实。这一点在小说结尾,作者仿《史记》结尾“太史公曰”,就清楚地表明了,谷神(叶圣陶发表文言小说时曾用过的笔名,笔者注)曰:余造此篇,唐突教育界甚矣。但余甚祷今之教育界中,绝无某教师其人。则妄言欺世之罪,亦所甘任。
二、崇善
崇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叶圣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悌观念的强调与弘扬上。
首先是孝顺。如《倚闾之思》:“诚以秋帆至孝,间五日必修一禀。……儿在校中毕所业,幸得列名第三,差堪仰慰二亲期望。……厥后故未尝作书。不意先是一书,竟付浮沉,致我二亲倚闾伤怀。是皆儿之罪也。”父母倚闾,其神可怜,其言可悯,其行可哀;厥儿至孝,差可宽慰。
又如《博徒之儿》:“噫!吾必入学矣。根生念此已决,遂请诸母,谓愿节晨餐之半以为学费。……先是,根生之母突于昔年之冬暴卒,根生爱母甚,经此,哀号靡极,寝食俱废。……根生事之益谨,每有所作,未及命,先自毕之。继母虽欲怒之,无由假辞也。……明日,根生蘇,但闻父母之詈声,与幼弟哭声相应也。然复扶疾操作,靡有怨色。……然一念根生,其服劳供养,受虐弗怼,又令余肃然起敬。乃瞑想其容貌,自语曰:若此儿者,谓之孝子,堪以无愧。”根生的孝不仅表现在为不烦劳生母而节食以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受尽生父继母捶骂乃至晕厥伤腿依旧“靡有怨色”且“扶疾操作”,以至于作者直接站出来说:可不谓“孝子”?
其实,叶圣陶本人就是一个大孝子。叶圣陶的母亲九十六岁高龄老熟去世,他在亲自为她撰写的墓碑铭文中,有这样的话:“我生六十六岁,违离膝下非恒事,有之往往旬月耳,较久者一度,亦仅一载有馀。今则不复亲颜色。归熙甫云,世乃有无母之人,其言至哀,我深味之矣。”一颗至诚的孝母之心跃然纸上!正因为自己有发自内心的孝,笔端才能自然地流出对孝事的娓娓道来对孝情的声声赞颂。 其次说悌睦。
如《旅窗心影》:兄长病耗尚未闻竟,隶青“已疾趋出外”;明明知道“乃兄所患为一种流行病,曰猩红热,最易传染”,照样“翌晨复出,出而弗归。越三夕,乃返校”;直至“颜色苍白,精散神越”,终至“侍疾三日,不幸已传染及之”。“友于之情倍挚”,可谓历历在目。如此悌睦,岂不动人,怎能不学?
当然,在这里叶圣陶强调的悌睦不限于兄弟之间,更扩展到了友朋之中,有少儿之间(如《良心上之敌忾》),有青年之间(如《旅窗心影》),有同事之间(如《一贫一富》)。有研究者说,叶圣陶一生朋友无数,是一颗真诚的与朋友和睦相处的心造就了这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仔细阅读其发表的文言小说,总能感受到这颗大爱之心的砰然跳动。
三、爱美
爱美——让学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生活,以环境育人。
如《良心上之敌忾》:“校庭植柳,作两行立。晨曦被柳枝,弥葱茏可爱……树之盛时在芳春,人之盛年在妙龄,天故赋以绝丽之颜色,盖并宠之也。”优美的教学环境,学生时时刻刻生活其中,熏陶渐染之功,自非耳提面命可比。
爱美——让学生在俊美的言行启发下学习,以言行化人。
如《良心上之敌忾》:“全校学生百余,以次入堂,无或哗者。……诸儿齐曰:‘我辈过矣,愿先生恕之。’善地和颜慰曰:‘知过而能改,我之最亲爱之小友也,何罪之有?’”教师言行的俊美,显教育之标的;学生言行之俊美,呈教育之功效;师生言行互相影响,凸显教育之理想境界。
爱美——让学生在纯美心灵的体悟中成长,以心灵感人。
如《博徒之儿》:“时一幼生趋前,注其美丽之目,振嫩喉语曰:‘先生乎!吾将聚吾哥哥弟弟,站一大圜,唱一支《青蛙歌》也。’章君则吻其小手,赞曰:‘甚佳!游戏以共同为之,为乐滋厚。’此儿遂欢跃以去,聚其小友。余念小学校者,殆即所谓极乐国土。试思此数十儿童,谁萌鄙吝,谁有忧思者?未经社会之熏陶,弗受人事之促迫,直任性情,是谓天真。”极乐国土,乐在彼此心无尘埋,直任性情,如聆天籁,如处仙界。真心以之,必得真心报之,如此渐而成人,教育“立人”之果庶几可得实现。
其實,我们将“求真崇善爱美”三者分开,只为了论述的方便,究其实,三者岂能分开?要之,真善美三者齐备,才是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将自己的三个子女分别起名为至善至美至诚,应该就体现出了他的育人思想。
尽管叶圣陶的文言小说有诸如技法可能略显粗糙,形象可能不太丰满,描摹可能尚欠生动等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特别是几篇有关学校生活的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却是走在时代前列,开了风气之先的。这除了深受草桥中学著名教育家如袁希洛诸位先生的影响之外,还与叶圣陶自己这之前两年半的教师生涯密不可分,更与他在此期间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息息相关。纵观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他发表的一些文言小说的主旨,已经初具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雏形,或者说已经为最终形成其宏博深粹的教育理论体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1912年1月,叶圣陶从草桥中学毕业,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走上社会,成为言子庙小学的老师,两年半后被排挤出校失业。失业以后,为了生计,开始写文言小说以贴补家用。因此,这两年半的教学生涯一定会在他的文言小说中有所体现。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叶圣陶集》所收的14篇文言小说中,就有《博徒之儿》《良心上之敌忾》《某教师》等3篇直接写到了学校生活,还有像《一贫一富》《倚闾之思》《旅窗心影》等3篇也间接与学校生活有关。这为我们探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藏。叶圣陶曾这样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第534页)其实,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文言小说早就折射出“求真、崇善、爱美”这一教育思想的光芒。
一、求真
首先是弘扬天真。
如《博徒之儿》:“见彼数十儿童,活泼泼地,真气弥满,粉额红腮,弥觉可爱。或伏校园瓜棚后,藉彼绿叶荫蔽,为捉迷藏之戏;或则二三小友联坐于运动场侧之凉椅,共读童话或儿童杂志,每有会意,则忻然鼓掌,笑声四彻。章君徘徊其间,温顺道貌,蔼然可亲。……余念小学校者,殆即所谓极乐国土。试思此树十儿童,谁萌鄙吝,谁有忧思者?未经社会之熏陶,弗受人事之促迫,直任性情,是谓天真。余恨人也,然一莅此境,顿使如海秾愁亦已暂忘。可爱哉,小学校也。安得返吾于童年,为一小学生耶?”
又如:《良心上之敌忾》:“挟书包之学童,此际已联翩而至,兄扶其弟,姊牵其妹,笑语相答,靡不欣欣然如在乐园。小儿女爱其学校,逾于其家。盖伴侣既多,读息俱乐。我辈试一入学校之门,乃不忆世界为烦恼之世界,众生为愁苦之众生。学校诚乐土哉。”
葆有天真,俾其“真气弥满”;去除烦忧,俾其“读息俱乐”,是学校教育之理想追求。
其次是去伪存真。
如《良心上之敌忾》:“昨日之晚,我小友中有向仇国儿童挑战者。观微见大,我已决诸小友必克复仇,为国家光也。特是为之不时,徒轶规则,吾不得不为告奋勇之小友责耳。诸小友欲知复仇之真精神乎?吾语汝,志欲复仇者,修学之时,务锻炼其体魄,奋勉其学业,其他非所知。几乎学成,工商则智力以为利器,军人则枪炮以为利器,一入争斗之场,更无却顾之理。斯则真能知大义雪国耻者也。若夫徒逞意气,漫无思考,是则图功不足,偾事有余。”何为真“真”,何为假“真”,学生限于智力阅历,尚难辨别。教师即时循循善诱,层层透析,去伪存真,厥功至伟。
再次是揭去伪装,呼吁真实。
如《某教师》:在学生面前,某教师先是虚伪地畅言戒赌戒烟之重要性,自己却嗜赌嗜烟成性,而后暗中提前放学、拖拉批改学生作业,进而与社会人员聚赌狂饮、吟唱淫秽歌曲、乃至半夜嫖娼。对其虚伪之极的种种丑言丑行丑态,作者都进行了辛辣讽刺性的描摹,其极尽反讽之能事,让我们依稀想见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那位“良人”。但是,这般辛辣讽刺的目的,却是要揭去伪装,呼吁真实。这一点在小说结尾,作者仿《史记》结尾“太史公曰”,就清楚地表明了,谷神(叶圣陶发表文言小说时曾用过的笔名,笔者注)曰:余造此篇,唐突教育界甚矣。但余甚祷今之教育界中,绝无某教师其人。则妄言欺世之罪,亦所甘任。
二、崇善
崇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叶圣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悌观念的强调与弘扬上。
首先是孝顺。如《倚闾之思》:“诚以秋帆至孝,间五日必修一禀。……儿在校中毕所业,幸得列名第三,差堪仰慰二亲期望。……厥后故未尝作书。不意先是一书,竟付浮沉,致我二亲倚闾伤怀。是皆儿之罪也。”父母倚闾,其神可怜,其言可悯,其行可哀;厥儿至孝,差可宽慰。
又如《博徒之儿》:“噫!吾必入学矣。根生念此已决,遂请诸母,谓愿节晨餐之半以为学费。……先是,根生之母突于昔年之冬暴卒,根生爱母甚,经此,哀号靡极,寝食俱废。……根生事之益谨,每有所作,未及命,先自毕之。继母虽欲怒之,无由假辞也。……明日,根生蘇,但闻父母之詈声,与幼弟哭声相应也。然复扶疾操作,靡有怨色。……然一念根生,其服劳供养,受虐弗怼,又令余肃然起敬。乃瞑想其容貌,自语曰:若此儿者,谓之孝子,堪以无愧。”根生的孝不仅表现在为不烦劳生母而节食以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受尽生父继母捶骂乃至晕厥伤腿依旧“靡有怨色”且“扶疾操作”,以至于作者直接站出来说:可不谓“孝子”?
其实,叶圣陶本人就是一个大孝子。叶圣陶的母亲九十六岁高龄老熟去世,他在亲自为她撰写的墓碑铭文中,有这样的话:“我生六十六岁,违离膝下非恒事,有之往往旬月耳,较久者一度,亦仅一载有馀。今则不复亲颜色。归熙甫云,世乃有无母之人,其言至哀,我深味之矣。”一颗至诚的孝母之心跃然纸上!正因为自己有发自内心的孝,笔端才能自然地流出对孝事的娓娓道来对孝情的声声赞颂。 其次说悌睦。
如《旅窗心影》:兄长病耗尚未闻竟,隶青“已疾趋出外”;明明知道“乃兄所患为一种流行病,曰猩红热,最易传染”,照样“翌晨复出,出而弗归。越三夕,乃返校”;直至“颜色苍白,精散神越”,终至“侍疾三日,不幸已传染及之”。“友于之情倍挚”,可谓历历在目。如此悌睦,岂不动人,怎能不学?
当然,在这里叶圣陶强调的悌睦不限于兄弟之间,更扩展到了友朋之中,有少儿之间(如《良心上之敌忾》),有青年之间(如《旅窗心影》),有同事之间(如《一贫一富》)。有研究者说,叶圣陶一生朋友无数,是一颗真诚的与朋友和睦相处的心造就了这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仔细阅读其发表的文言小说,总能感受到这颗大爱之心的砰然跳动。
三、爱美
爱美——让学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生活,以环境育人。
如《良心上之敌忾》:“校庭植柳,作两行立。晨曦被柳枝,弥葱茏可爱……树之盛时在芳春,人之盛年在妙龄,天故赋以绝丽之颜色,盖并宠之也。”优美的教学环境,学生时时刻刻生活其中,熏陶渐染之功,自非耳提面命可比。
爱美——让学生在俊美的言行启发下学习,以言行化人。
如《良心上之敌忾》:“全校学生百余,以次入堂,无或哗者。……诸儿齐曰:‘我辈过矣,愿先生恕之。’善地和颜慰曰:‘知过而能改,我之最亲爱之小友也,何罪之有?’”教师言行的俊美,显教育之标的;学生言行之俊美,呈教育之功效;师生言行互相影响,凸显教育之理想境界。
爱美——让学生在纯美心灵的体悟中成长,以心灵感人。
如《博徒之儿》:“时一幼生趋前,注其美丽之目,振嫩喉语曰:‘先生乎!吾将聚吾哥哥弟弟,站一大圜,唱一支《青蛙歌》也。’章君则吻其小手,赞曰:‘甚佳!游戏以共同为之,为乐滋厚。’此儿遂欢跃以去,聚其小友。余念小学校者,殆即所谓极乐国土。试思此数十儿童,谁萌鄙吝,谁有忧思者?未经社会之熏陶,弗受人事之促迫,直任性情,是谓天真。”极乐国土,乐在彼此心无尘埋,直任性情,如聆天籁,如处仙界。真心以之,必得真心报之,如此渐而成人,教育“立人”之果庶几可得实现。
其實,我们将“求真崇善爱美”三者分开,只为了论述的方便,究其实,三者岂能分开?要之,真善美三者齐备,才是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将自己的三个子女分别起名为至善至美至诚,应该就体现出了他的育人思想。
尽管叶圣陶的文言小说有诸如技法可能略显粗糙,形象可能不太丰满,描摹可能尚欠生动等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特别是几篇有关学校生活的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却是走在时代前列,开了风气之先的。这除了深受草桥中学著名教育家如袁希洛诸位先生的影响之外,还与叶圣陶自己这之前两年半的教师生涯密不可分,更与他在此期间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息息相关。纵观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他发表的一些文言小说的主旨,已经初具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雏形,或者说已经为最终形成其宏博深粹的教育理论体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