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 ——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他强凋要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把学会关心提升为学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使命。
学会关心的核心是人性关怀,只有在教育中真正体现人性关怀,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事实上,关心的品质并不是靠学校教育教会的,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得来的,应该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会关爱。
一、在理解尊重中师生共同感受“关心”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德育活动的基础,是德育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发生效应的基本条件。在理解尊重中师生共同感受“关心”,意味着教师可以走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也可以深入教师的精神,体验教师的人格境界和生活及思想感受。
1.理解是人性关怀的前提
理解学生是关心学生的前提。理解学生,首先要理解并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便及时把握他们的情感需要。其次,要理解并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自己的价值标准。再次,要理解并体谅学生的难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经常会遇到与人交往上的难题,教师应理解学生的难处,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宽容和谅解。
2.尊重是人性关怀的原则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愿望和需要,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诉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尊重学生为原则,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本身就具有道德感染力和行为示范性。首先,从尊重生命开始,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问题。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学生既有共同的天性,又有不同的个性表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再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在情感体验中师生共同实践“关心”
良好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最为核心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校教育不应只关心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应关心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只关心学生做不做某种道德的行为,还要关心他们对待善举善念有没有积极向往的情感意愿;不只关心他们学会什么艺术方面的技能,更要关心他们的情趣如何。
1.关心学生情感,重视道德体验
随着社会文明、科学进步,人类对自身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作为教育者应该懂得,人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关怀;人不仅依赖于理性.同时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学校德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和生成,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道德体验不仅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而且它在人的整个道德形成过程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性体验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所以德育要打开道德体验的大门,使德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让德性在体验中生成。
2.引进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直接去实践的。要通过让学生在生活、游戏、小品表演或模拟情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搭建舞台。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己度人,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在体验中学会关心。
三、在道德反思中师生共同学会“关心”
古语说:“经一事,长一智。”学校德育要重视道德反思。道德反思是道德自律的要求,它引导学生参悟和体会人生经历,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教师在日常德育活动中以反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及时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而且可以及时修正和完善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待人处世”的行为和方式。只有师生之间达到健康、良好的人性关怀互动,才能促使师生双方良好素质的养成。
1.师生间通过日常交往达到人性沟通
学习如何关心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在做中学,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学,在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动中学。既要把学校和课堂生活中发生的人际互动事件作为教育学生的活教材,同时也要作为“镜子”探照师生双方言行和态度。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榜样力量” 示范“人性关怀”,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关心。
学校生活是一种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再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使人际交往问题突出,从而造成学生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要引导学生走进交往生活,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体谅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在交往生活中指导学生实践“关心”,让学生耳濡目染人性关怀的意义与效应,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的德育水平。
2.师生在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关心
学校和班集体中的道德环境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通过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集体氛围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
创造和谐的集体生活氛围,教师本人的品德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等态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集体生活氛围;而且有利于协调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友爱的形成与发展。這些都是人性关怀滋养的土壤。
实践证明,学生的“关爱”能力并非由抽象的教育直接转化而来,而主要来自他们每天所经历的丰富的关爱细节的体验,有时哪怕是极细小的生活细节,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震动和触动。要善于捕捉道德教育的细节,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使道德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会关心的核心是人性关怀,只有在教育中真正体现人性关怀,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事实上,关心的品质并不是靠学校教育教会的,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得来的,应该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会关爱。
一、在理解尊重中师生共同感受“关心”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德育活动的基础,是德育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发生效应的基本条件。在理解尊重中师生共同感受“关心”,意味着教师可以走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也可以深入教师的精神,体验教师的人格境界和生活及思想感受。
1.理解是人性关怀的前提
理解学生是关心学生的前提。理解学生,首先要理解并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便及时把握他们的情感需要。其次,要理解并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自己的价值标准。再次,要理解并体谅学生的难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经常会遇到与人交往上的难题,教师应理解学生的难处,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宽容和谅解。
2.尊重是人性关怀的原则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愿望和需要,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诉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尊重学生为原则,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本身就具有道德感染力和行为示范性。首先,从尊重生命开始,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问题。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学生既有共同的天性,又有不同的个性表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再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在情感体验中师生共同实践“关心”
良好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最为核心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校教育不应只关心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应关心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只关心学生做不做某种道德的行为,还要关心他们对待善举善念有没有积极向往的情感意愿;不只关心他们学会什么艺术方面的技能,更要关心他们的情趣如何。
1.关心学生情感,重视道德体验
随着社会文明、科学进步,人类对自身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作为教育者应该懂得,人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关怀;人不仅依赖于理性.同时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学校德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和生成,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道德体验不仅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而且它在人的整个道德形成过程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性体验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所以德育要打开道德体验的大门,使德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让德性在体验中生成。
2.引进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直接去实践的。要通过让学生在生活、游戏、小品表演或模拟情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搭建舞台。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己度人,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在体验中学会关心。
三、在道德反思中师生共同学会“关心”
古语说:“经一事,长一智。”学校德育要重视道德反思。道德反思是道德自律的要求,它引导学生参悟和体会人生经历,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教师在日常德育活动中以反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及时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而且可以及时修正和完善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待人处世”的行为和方式。只有师生之间达到健康、良好的人性关怀互动,才能促使师生双方良好素质的养成。
1.师生间通过日常交往达到人性沟通
学习如何关心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在做中学,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学,在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动中学。既要把学校和课堂生活中发生的人际互动事件作为教育学生的活教材,同时也要作为“镜子”探照师生双方言行和态度。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榜样力量” 示范“人性关怀”,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关心。
学校生活是一种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再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使人际交往问题突出,从而造成学生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要引导学生走进交往生活,在交往体验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体谅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在交往生活中指导学生实践“关心”,让学生耳濡目染人性关怀的意义与效应,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的德育水平。
2.师生在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关心
学校和班集体中的道德环境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通过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集体氛围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
创造和谐的集体生活氛围,教师本人的品德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等态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集体生活氛围;而且有利于协调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友爱的形成与发展。這些都是人性关怀滋养的土壤。
实践证明,学生的“关爱”能力并非由抽象的教育直接转化而来,而主要来自他们每天所经历的丰富的关爱细节的体验,有时哪怕是极细小的生活细节,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震动和触动。要善于捕捉道德教育的细节,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使道德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