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局限于书本知识,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育要围绕社会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围绕人的培养来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一、从生活中发现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流,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在讲到“你周围的人们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话题时,让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人说起:从我的同桌、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得到过老师各种各样的夸奖,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光荣幸福的一刻,再一次体验被夸奖的感觉。学生们在说“我的老师值得欣赏的地方有……”时,打开记忆的闸门,纷纷回忆起自己被老师表扬、赞美的愉快时光,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乐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上次数学小练习时,老师指着其中一道作业和蔼可亲地对我说:你真棒!这道题全班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上次课上,我和同学一起唱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夸奖我声音甜美,表情丰富,舞姿优雅……”从同学们充满自豪的发言中,从同学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夸奖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愉悦与自信。从而明白: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的情感。
二、到生活中体验。
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三、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我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老师像太阳,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老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感人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
在课上讲到“讲卫生,不乱扔垃圾”这个话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件我亲眼见到的事情:在我所住的那个小区菜场,有一家饭店的服务员端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往外走,不小心踩到了一根香蕉皮上,摔倒了,包子散落在地上。乱扔垃圾,不但影响市容,还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乱扔垃圾。我们每个人先管好自己,然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从生活中发现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流,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在讲到“你周围的人们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话题时,让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人说起:从我的同桌、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得到过老师各种各样的夸奖,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光荣幸福的一刻,再一次体验被夸奖的感觉。学生们在说“我的老师值得欣赏的地方有……”时,打开记忆的闸门,纷纷回忆起自己被老师表扬、赞美的愉快时光,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乐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上次数学小练习时,老师指着其中一道作业和蔼可亲地对我说:你真棒!这道题全班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上次课上,我和同学一起唱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夸奖我声音甜美,表情丰富,舞姿优雅……”从同学们充满自豪的发言中,从同学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夸奖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愉悦与自信。从而明白: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的情感。
二、到生活中体验。
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三、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我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老师像太阳,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老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感人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
在课上讲到“讲卫生,不乱扔垃圾”这个话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件我亲眼见到的事情:在我所住的那个小区菜场,有一家饭店的服务员端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往外走,不小心踩到了一根香蕉皮上,摔倒了,包子散落在地上。乱扔垃圾,不但影响市容,还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乱扔垃圾。我们每个人先管好自己,然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