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指不依赖、不盲从,喜欢质疑,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训练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了一些探索。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一切科学发现始于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如,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得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有学生说:“什么是分数?”也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分数是谁发明的。”有的学生说:“最小的分数是几?最大的分数是几?”……教师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需求进入数学学习过程。
(二)根据数学情景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百分比时,先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校园里有松树25棵,杨树20棵”,同学们充分思考后一般可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松树是杨树的百分之几?②杨树是松树的百分之几?③松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④杨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⑤松树比杨树多百分之几?⑥杨树比松树少百分之几?⑦松树比杨树多总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提问并解决问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引导学生实验操作
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在一个盛满水的水桶里放入一块砖,使学生观察到水溢出来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学生通过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悟出了砖的大小与流出水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认识了“体积”这一概念,而且还能主动地借助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体积,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看能把它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拼摆完之后,老师有选择地让若干名学生回答,自己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与原图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会把自己摆后观察到的结果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会了一些数学思考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探索规律
在教学“余数必然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出示题目①有9只苹果,每4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余几只?②有13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比较、分析:9÷4=2(堆)……1、13÷3=4(人)……l(支)、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使学生知道被除数就是要分的数,除数和商就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一份数,余数由表示不够一份而余下来的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就可以继续分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鼓励学生联想创造
思维与联想密不可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联想;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吸引学生创新
如在教学“平年、润年”时,我对学生任说的每一个公历年份,都能很快说出它是平年还是润年,学生觉得很新奇,举出的数据越来越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思考,相互讨论,得出了判断平年和润年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
(二)注重求异,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例如:“10元钱可以买大豆4千克,买同样的大豆16千克,还要用多少钱?”我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六种解法:(1)10÷4×16-10 (2)16÷(4÷10)-10 (3)10×(16÷4)-l0 (4)(10÷4)×(16-4) (5)(16-4)÷(4÷10) (6)10×[(16-4)÷4]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发展。
(三)及时表扬,保护学生的创新之苗
如:“电视机厂要装配一批电视机,计划每天装配600台,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4天,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装几台?”许多同学这样解答:600×5÷4-600=150(台),但有学生这样做:600÷4=150(台),我及时肯定了这种简洁的解题方法。这种肯定是对学生创新的一种鼓励,可以吹旺创新的火苗。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从单纯传授数学知识的传统问答、讲听、讲练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一切科学发现始于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如,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得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有学生说:“什么是分数?”也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分数是谁发明的。”有的学生说:“最小的分数是几?最大的分数是几?”……教师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需求进入数学学习过程。
(二)根据数学情景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百分比时,先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校园里有松树25棵,杨树20棵”,同学们充分思考后一般可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松树是杨树的百分之几?②杨树是松树的百分之几?③松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④杨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⑤松树比杨树多百分之几?⑥杨树比松树少百分之几?⑦松树比杨树多总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提问并解决问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引导学生实验操作
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在一个盛满水的水桶里放入一块砖,使学生观察到水溢出来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学生通过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悟出了砖的大小与流出水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认识了“体积”这一概念,而且还能主动地借助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体积,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看能把它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拼摆完之后,老师有选择地让若干名学生回答,自己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与原图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会把自己摆后观察到的结果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会了一些数学思考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探索规律
在教学“余数必然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出示题目①有9只苹果,每4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余几只?②有13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比较、分析:9÷4=2(堆)……1、13÷3=4(人)……l(支)、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使学生知道被除数就是要分的数,除数和商就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一份数,余数由表示不够一份而余下来的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就可以继续分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鼓励学生联想创造
思维与联想密不可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联想;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吸引学生创新
如在教学“平年、润年”时,我对学生任说的每一个公历年份,都能很快说出它是平年还是润年,学生觉得很新奇,举出的数据越来越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思考,相互讨论,得出了判断平年和润年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
(二)注重求异,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例如:“10元钱可以买大豆4千克,买同样的大豆16千克,还要用多少钱?”我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六种解法:(1)10÷4×16-10 (2)16÷(4÷10)-10 (3)10×(16÷4)-l0 (4)(10÷4)×(16-4) (5)(16-4)÷(4÷10) (6)10×[(16-4)÷4]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发展。
(三)及时表扬,保护学生的创新之苗
如:“电视机厂要装配一批电视机,计划每天装配600台,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4天,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装几台?”许多同学这样解答:600×5÷4-600=150(台),但有学生这样做:600÷4=150(台),我及时肯定了这种简洁的解题方法。这种肯定是对学生创新的一种鼓励,可以吹旺创新的火苗。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从单纯传授数学知识的传统问答、讲听、讲练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