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成为当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古诗文背诵谈谈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原《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课文的基础上具体确定为80篇,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背诵篇目量的积累。因为背诵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让“诗书”在“腹”,把书读“破”就是说要把读的文章牢牢记住,让它“烂熟”在心里。新课程要求80篇的记诵量也是合情合理的。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岁至16岁之间,这段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是背诵课文的最佳时期。这段时期既不是小学时期的机械背诵(而是理解性背诵),也不是高考压力下的应试背诵,所以背诵的速度和效果自然是最佳的。
80篇的背诵篇目中,古诗文就占了大半壁江山。拿语文版教材来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有50多篇。各版教材选编的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几千年来语言文学中的瑰宝,把它们读“破”了,那我们的文学修养、词语的积累、文章气势的形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古诗文语言凝练,词义、句法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是事倍而功半的。那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把诗文记得倒背如流、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呢?笔者结合同行们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尝试,归纳总结出一些古诗文记诵的方法。
一、教师范诵法
这虽然是“笨”办法,但确实是一种好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一篇文章,教师先摇头晃脑地深深陶醉地背上一遍,教师的典范作用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只要学生对背诵古诗文有了兴趣,有了积极的内驱力,背诵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二、竞赛背诵法
这也是激趣之法。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展开比赛,利用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使其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任务。比的范围可以是前后同桌比、组与组比、男女生比;比的内容也可灵活多样,比谁更熟,比谁更准,比谁更理解;比的时间视文章长短而定,短的古诗词(曲)可当堂比。
三、循思路背诵法
按文体特点寻找不同的背诵思路,叙事类古诗文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背诵。如《木兰诗》可引导学生按 “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的发展过程背诵。议论文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语句。这样的背诵,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记得深刻牢固。
四、动作提示法
对诗词中有一定人物或“情节”的叙事诗歌,教师可根据诗中的情节,模拟一定的动作进行提示。例如,在要求学生背诵《逢入京使》时,教师可根据诗中所描绘的诗人与使者路上相逢的场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在第一句诗中,可抓住“东望”一词,“表演”一个特定的动作。第二句可抓住“双袖”和“泪不干”,“表演”一个动作:即用双手不停地揩眼泪。第三句可抓住“无纸笔”“表演”一个动作:即轻轻地摆手(意为没有纸和笔)。第四句可抓住“报平安”三字,模拟“表演”一个动作:两手相握或抱拳于胸前。这样,四句诗就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四个特定动作表现出来了。学生一边诵读诗句,一边观察教师所展示的每一个动作,反复品味,大胆想象,很快就会根据诗中的景物、人事、情感描绘出一幅三维立体图,之后再进行背诵,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背诵以叙事为主篇幅稍长的古诗词。
五、画面记诵法
运用形象记忆的东西一般不容易遗忘。有些古诗文描绘的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具体景物:“空山”、 “松”、“清泉”、 “浣女”、“渔舟”、“明月”,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自然景物图。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就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六、音乐记诵法
音乐能唤起学生某种特定场面的感受,如能在背诵时配上音乐,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背诵李煜的《虞美人》时配上后人所谱的曲;也可以把诗词句编上某首歌的调子“唱背”,如用《读书郎》的调子唱《陋室铭》;有些诗词本来就已有前人谱上曲,直接唱“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七、抓中心句背诵法
许多古诗文,每段都有中心句或者名句,背诵只要抓住中心句或名句,学生就在此基础上拓展,快速背诵。如《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在……湖”、“若夫……霏”、“至若……明”三句,既是总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都是围绕这三句来写。学生领会这点,背诵时自然思路清晰,效率高。
古诗文记诵虽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我们只要引导好学生,使其背诵方法恰当,其绝非难事。当然,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只要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找到适合其自身的背诵方法,相信学生会在快乐的过程中记住那些看似“拗口”的古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原《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课文的基础上具体确定为80篇,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背诵篇目量的积累。因为背诵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让“诗书”在“腹”,把书读“破”就是说要把读的文章牢牢记住,让它“烂熟”在心里。新课程要求80篇的记诵量也是合情合理的。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岁至16岁之间,这段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是背诵课文的最佳时期。这段时期既不是小学时期的机械背诵(而是理解性背诵),也不是高考压力下的应试背诵,所以背诵的速度和效果自然是最佳的。
80篇的背诵篇目中,古诗文就占了大半壁江山。拿语文版教材来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有50多篇。各版教材选编的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几千年来语言文学中的瑰宝,把它们读“破”了,那我们的文学修养、词语的积累、文章气势的形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古诗文语言凝练,词义、句法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是事倍而功半的。那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把诗文记得倒背如流、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呢?笔者结合同行们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尝试,归纳总结出一些古诗文记诵的方法。
一、教师范诵法
这虽然是“笨”办法,但确实是一种好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一篇文章,教师先摇头晃脑地深深陶醉地背上一遍,教师的典范作用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只要学生对背诵古诗文有了兴趣,有了积极的内驱力,背诵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二、竞赛背诵法
这也是激趣之法。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展开比赛,利用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使其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任务。比的范围可以是前后同桌比、组与组比、男女生比;比的内容也可灵活多样,比谁更熟,比谁更准,比谁更理解;比的时间视文章长短而定,短的古诗词(曲)可当堂比。
三、循思路背诵法
按文体特点寻找不同的背诵思路,叙事类古诗文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背诵。如《木兰诗》可引导学生按 “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的发展过程背诵。议论文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语句。这样的背诵,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记得深刻牢固。
四、动作提示法
对诗词中有一定人物或“情节”的叙事诗歌,教师可根据诗中的情节,模拟一定的动作进行提示。例如,在要求学生背诵《逢入京使》时,教师可根据诗中所描绘的诗人与使者路上相逢的场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在第一句诗中,可抓住“东望”一词,“表演”一个特定的动作。第二句可抓住“双袖”和“泪不干”,“表演”一个动作:即用双手不停地揩眼泪。第三句可抓住“无纸笔”“表演”一个动作:即轻轻地摆手(意为没有纸和笔)。第四句可抓住“报平安”三字,模拟“表演”一个动作:两手相握或抱拳于胸前。这样,四句诗就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四个特定动作表现出来了。学生一边诵读诗句,一边观察教师所展示的每一个动作,反复品味,大胆想象,很快就会根据诗中的景物、人事、情感描绘出一幅三维立体图,之后再进行背诵,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背诵以叙事为主篇幅稍长的古诗词。
五、画面记诵法
运用形象记忆的东西一般不容易遗忘。有些古诗文描绘的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具体景物:“空山”、 “松”、“清泉”、 “浣女”、“渔舟”、“明月”,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自然景物图。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就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六、音乐记诵法
音乐能唤起学生某种特定场面的感受,如能在背诵时配上音乐,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背诵李煜的《虞美人》时配上后人所谱的曲;也可以把诗词句编上某首歌的调子“唱背”,如用《读书郎》的调子唱《陋室铭》;有些诗词本来就已有前人谱上曲,直接唱“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七、抓中心句背诵法
许多古诗文,每段都有中心句或者名句,背诵只要抓住中心句或名句,学生就在此基础上拓展,快速背诵。如《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在……湖”、“若夫……霏”、“至若……明”三句,既是总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都是围绕这三句来写。学生领会这点,背诵时自然思路清晰,效率高。
古诗文记诵虽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我们只要引导好学生,使其背诵方法恰当,其绝非难事。当然,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只要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找到适合其自身的背诵方法,相信学生会在快乐的过程中记住那些看似“拗口”的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