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这件旗袍的下摆看起来这么齐整的针线其实全部是手工缝的。而这一件就不过是大街上的旗袍了……”
上海闻红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炳华摊开台上的一件可谓“古典”的旗袍,指着其下摆的针线纹路跟我比较穿在模特上的另一件现代普通旗袍。
人生际遇的无常在其额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皱纹,也留下了朴实干练的作风与勤奋钻研的深厚素养。
百年旗袍
叶炳华跟我津津乐道旗袍,是因为闻红服饰公司承揽了一个重大的活儿:上海艺术研究所即将主导的“百年旗袍展”展演旗袍制作。
旗袍,或许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服饰中最具影响的服饰品类。
而旗袍的重镇无疑是上海。
20世纪初期的老广告月份牌画上的旗袍女子、风华绝代的阮玲王与蝴蝶的明星效应、国母宋庆龄穿着旗袍时的贵冑风范……无时不在领导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尚。
事实上,旗袍21世纪的再度崛起得益于2000年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二十多套旗袍的动人演绎。
自从2005年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来,上海市也在去年公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继续向国家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就有上海艺术研究所以及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申报的“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旗袍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使得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王作很顺利。
而“百年旗袍展”,便是有丰富的历代服饰展览经验、善于利用公关与传播资源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推出的新展览项目。该项目一立项,就已受到上海市政府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甚至有市领导主动提出将之列为一个品牌项目,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北京奥运展演活动,甚至到全世界巡展。
就在3月21日下午考察闻红服饰公司时,我还经过闻红的办公室门口,看到她还在紧张地画新设计图稿。
我不敢打扰她,就随叶炳华去制作板房看刚出品的新旗袍。
以俗语来说,有些旗袍的确显得不怎么好看,尽管其工艺依然值得称道。当然,现在看以往的这些旗袍,“不顺眼”之处大多是过去的图案。叶炳华也告诉我这些有的是1930年代的旗袍。但我看到有件旗袍以蕾丝花边满布整件旗袍,看起来也很精致,并且具有现代感觉。这反而是一件1920年代的旗袍。
此次的百年旗袍展静态展约有100款旗袍,大多是原来的传世真品,包括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民间收藏家收藏的、以及上海艺术研究所收藏的(国母宋庆龄的旗袍由宋庆龄故居藏品提供)。闻红服饰公司也承担了其中一部分旗袍的复原制作。
但这次闻红服饰还是主要服务于与“百年旗袍展”配套的表演服装制作。这些表演性旗袍跨度很大,一直从1920年代到1930、1940,直至当代。这是为了演绎好百年旗袍的时代变迁。
“一般旗袍的手工缝合目前大多在两三千针,最精致的有六千多针,但我们现在有件旗袍可以做到9999针!”
这是这天叶炳华告诉我的第二句令人震惊的话。
显然,一些专家痛呼即将濒临失传的技艺正在闻红服饰这里得到了有效地传承、乃至于发扬光大。然而,旗袍只是此次展览引发的。闻红服饰远远不止旗袍那么简单。
政协提案与中华装
闻红服饰去年推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大动作:推出了一件“中华装”。由于许多海外客户的到来,这一影响甚至波及到海外了。有关中华装的报道本刊去年已经做过了(参见本刊2007年10月刊)。
不过,近来关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视似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会期间,一个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甚至对国家在重大场合应穿民族服饰提出了政协提案。该提案正是例举了“中华装”。
显然,去年的中华装信息一经发布,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事实上,至今人们还能记得当时发布的那件衣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大部分朝代和大多数民族采用的交领右衽的衣领设计方式、圆口立领的原型、传统滚边技艺、“宝剑头”工艺和下摆内贴边工艺,以及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中:滚、嵌、镶、宕、贴、盘、绣、钉、绘的精华元素。
中式传统服装的边插袋、各种大小圆角、西服的装袖工艺和二片袖裁剪方法。
内胆外做法:内胆的中字寓为“中华民族……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内胆中的“宝剑头”和下摆的贴边喻为“祖国山河”。门襟内为五粒扣,袖口为四粒扣,寓为五湖四海的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既采用了大身四片的传统裁剪方法,又采纳了唐装的省道转移方法。
这些民族服饰工艺与文化的融汇使得中华装一问世即引发了世人的惊叹。
而中华装的问世本就是闻红与叶炳华民族情怀与创意设计的完美结晶。
闻红的名人效应以及她担任2001年APEC唐装的设计制作组组长、总策划的经历形成推出中华装最佳基础。
而“曾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岗位工作的缘故,常常会陪同各级领导会见国内国外来自各个行业的人士,同时也经常出席海内外的各种论坛峰会”的叶炳华与闻红有着一致的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正式宴会还是在各种盛大的场合上,作为中国男士唯一可穿的正装是西装。于是,他们一直在自我扣问: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一件代表中华民族自己的正装?
“开发设计一件能代表中华民族特征的男士正装”成了当初最朴素的想法。
所以,尽管中华装的推广任重道远,但乐于传承民族服饰的闻红服饰依然承接了此次的百年旗袍展制作任务。况且,旗袍服饰本就是其未来要开发的中华装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的制作任务或许可谓加快了这一进程。
现代企业化与资本化道路
在开发中华装的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身为服装门外汉的叶炳华竟然也能够深入研究。他翻遍了古今图书档案资料,对整个中华56个民族的历代服饰语言及其精华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终于与闻红一起勾勒出一些贯穿始终的民族服饰元素,赋予中华装的设计中。
待到真正建立起上海闻红服饰有限公司,叶炳华担任政府官员及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副总指挥的领导才华与服务意识开始发挥强大的作用。
这也是与闻红的名人效应与设计才华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现代企业化运营与管理使得公司尽管有些吃力,但依然能够从企事业单位制服设计生产与唐装、中华装高级定制业务中获得支撑,从而可以同步开展他们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主要就是花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中华装研究。
现在,坦承每年经营的财务状况只能小有盈余的叶炳华看到了中华装的爆炸性轰动效应,也看到了快速成长的财政需要。于是,他开始寻求资本合作。 他的计划是:建立中华装的网站、在北京与上海开设中华装零售专卖店若干家、然后开始规模化的特许经营。
为此,他意识到需要庞大的财务支持。
而中华装的强大社会影响已经使得一些资本家对其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现在说可能迎来多大的成功都有些为时过早。
但不管如何,踏上了现代企业运营之道的闻红服饰公司确实带给人们更多的信心:他们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也有良好的基础与学习研究能力、甚至还熟韧于与现代资本人才等商业元素的结合……他们的中华装事业至少跨向了希望之门。而不像许多传统技艺那样总是让人为其担忧。
就在21日这天,我为其感动地即兴发挥了我对中华装、包括当场看到的旗袍的看法,并旁征博引地讲解我理解中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叶炳华马上表示深受启发,并立马拿出笔记簿来记录我的即兴话语。
事实上,我与叶炳华、闻红都已是沟通多次的老朋友。数月前我建议的解决中华装流水化生产工艺、以及自我开店推广的建议就被很快速地采纳。这一次我在闻红服饰公司的板房里就看到了他们的进展。
现在,担任过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副总指挥的叶炳华又迎来了往日王作成就与良好人缘的反哺:张江要将其当作创意企业的优秀代表引入园区,并给与一定的资源与财政支持。
这一切,或许都是对闻红与叶炳华的民族情怀及其勤奋钻研与学习精神的回馈。
记者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迪
在许多一般性传统技艺以及列入国家与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遗产项目中,太多的生存艰难与濒临灭绝故事总是让人晞噓不已。
然而,靠爱心与政府支持并非真正的解救与扬承之道。
遗产拥有者自身如果不积极进取,那么从达尔文主义来说似乎本就可将其视为不值得一扶的阿斗。
这种说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或许很残酷。然而,在这样的多样化、全球化并举竞争时代,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东西,那么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又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事实上,所有的列入与未列入保护目录的文化遗产在这样的一个高度资本化竞争的时代,都需要一种聪慧、机敏、以及自我成长与知识更新,方能“杀出一条血路”。
闻红服饰的中华装故事就带给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于其他老字号与诸多文化艺术更多的启迪:
1 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传承者是多么地重要;
2 传统技艺能否、以及如何走上现代企业化运营之道;
3 遗产如何继承、甚至“胜于蓝”式的发扬光大;
4 传统手工艺如何与现代时尚结合;
5 如何嫁接起传统技艺与现代资本、人才、资源的桥梁。
上海闻红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炳华摊开台上的一件可谓“古典”的旗袍,指着其下摆的针线纹路跟我比较穿在模特上的另一件现代普通旗袍。
人生际遇的无常在其额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皱纹,也留下了朴实干练的作风与勤奋钻研的深厚素养。
百年旗袍
叶炳华跟我津津乐道旗袍,是因为闻红服饰公司承揽了一个重大的活儿:上海艺术研究所即将主导的“百年旗袍展”展演旗袍制作。
旗袍,或许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服饰中最具影响的服饰品类。
而旗袍的重镇无疑是上海。
20世纪初期的老广告月份牌画上的旗袍女子、风华绝代的阮玲王与蝴蝶的明星效应、国母宋庆龄穿着旗袍时的贵冑风范……无时不在领导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尚。
事实上,旗袍21世纪的再度崛起得益于2000年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二十多套旗袍的动人演绎。
自从2005年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来,上海市也在去年公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继续向国家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就有上海艺术研究所以及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申报的“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旗袍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使得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王作很顺利。
而“百年旗袍展”,便是有丰富的历代服饰展览经验、善于利用公关与传播资源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推出的新展览项目。该项目一立项,就已受到上海市政府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甚至有市领导主动提出将之列为一个品牌项目,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北京奥运展演活动,甚至到全世界巡展。
就在3月21日下午考察闻红服饰公司时,我还经过闻红的办公室门口,看到她还在紧张地画新设计图稿。
我不敢打扰她,就随叶炳华去制作板房看刚出品的新旗袍。
以俗语来说,有些旗袍的确显得不怎么好看,尽管其工艺依然值得称道。当然,现在看以往的这些旗袍,“不顺眼”之处大多是过去的图案。叶炳华也告诉我这些有的是1930年代的旗袍。但我看到有件旗袍以蕾丝花边满布整件旗袍,看起来也很精致,并且具有现代感觉。这反而是一件1920年代的旗袍。
此次的百年旗袍展静态展约有100款旗袍,大多是原来的传世真品,包括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民间收藏家收藏的、以及上海艺术研究所收藏的(国母宋庆龄的旗袍由宋庆龄故居藏品提供)。闻红服饰公司也承担了其中一部分旗袍的复原制作。
但这次闻红服饰还是主要服务于与“百年旗袍展”配套的表演服装制作。这些表演性旗袍跨度很大,一直从1920年代到1930、1940,直至当代。这是为了演绎好百年旗袍的时代变迁。
“一般旗袍的手工缝合目前大多在两三千针,最精致的有六千多针,但我们现在有件旗袍可以做到9999针!”
这是这天叶炳华告诉我的第二句令人震惊的话。
显然,一些专家痛呼即将濒临失传的技艺正在闻红服饰这里得到了有效地传承、乃至于发扬光大。然而,旗袍只是此次展览引发的。闻红服饰远远不止旗袍那么简单。
政协提案与中华装
闻红服饰去年推出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大动作:推出了一件“中华装”。由于许多海外客户的到来,这一影响甚至波及到海外了。有关中华装的报道本刊去年已经做过了(参见本刊2007年10月刊)。
不过,近来关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视似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会期间,一个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甚至对国家在重大场合应穿民族服饰提出了政协提案。该提案正是例举了“中华装”。
显然,去年的中华装信息一经发布,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事实上,至今人们还能记得当时发布的那件衣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大部分朝代和大多数民族采用的交领右衽的衣领设计方式、圆口立领的原型、传统滚边技艺、“宝剑头”工艺和下摆内贴边工艺,以及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中:滚、嵌、镶、宕、贴、盘、绣、钉、绘的精华元素。
中式传统服装的边插袋、各种大小圆角、西服的装袖工艺和二片袖裁剪方法。
内胆外做法:内胆的中字寓为“中华民族……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内胆中的“宝剑头”和下摆的贴边喻为“祖国山河”。门襟内为五粒扣,袖口为四粒扣,寓为五湖四海的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既采用了大身四片的传统裁剪方法,又采纳了唐装的省道转移方法。
这些民族服饰工艺与文化的融汇使得中华装一问世即引发了世人的惊叹。
而中华装的问世本就是闻红与叶炳华民族情怀与创意设计的完美结晶。
闻红的名人效应以及她担任2001年APEC唐装的设计制作组组长、总策划的经历形成推出中华装最佳基础。
而“曾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岗位工作的缘故,常常会陪同各级领导会见国内国外来自各个行业的人士,同时也经常出席海内外的各种论坛峰会”的叶炳华与闻红有着一致的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正式宴会还是在各种盛大的场合上,作为中国男士唯一可穿的正装是西装。于是,他们一直在自我扣问: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一件代表中华民族自己的正装?
“开发设计一件能代表中华民族特征的男士正装”成了当初最朴素的想法。
所以,尽管中华装的推广任重道远,但乐于传承民族服饰的闻红服饰依然承接了此次的百年旗袍展制作任务。况且,旗袍服饰本就是其未来要开发的中华装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的制作任务或许可谓加快了这一进程。
现代企业化与资本化道路
在开发中华装的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身为服装门外汉的叶炳华竟然也能够深入研究。他翻遍了古今图书档案资料,对整个中华56个民族的历代服饰语言及其精华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终于与闻红一起勾勒出一些贯穿始终的民族服饰元素,赋予中华装的设计中。
待到真正建立起上海闻红服饰有限公司,叶炳华担任政府官员及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副总指挥的领导才华与服务意识开始发挥强大的作用。
这也是与闻红的名人效应与设计才华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现代企业化运营与管理使得公司尽管有些吃力,但依然能够从企事业单位制服设计生产与唐装、中华装高级定制业务中获得支撑,从而可以同步开展他们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主要就是花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中华装研究。
现在,坦承每年经营的财务状况只能小有盈余的叶炳华看到了中华装的爆炸性轰动效应,也看到了快速成长的财政需要。于是,他开始寻求资本合作。 他的计划是:建立中华装的网站、在北京与上海开设中华装零售专卖店若干家、然后开始规模化的特许经营。
为此,他意识到需要庞大的财务支持。
而中华装的强大社会影响已经使得一些资本家对其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现在说可能迎来多大的成功都有些为时过早。
但不管如何,踏上了现代企业运营之道的闻红服饰公司确实带给人们更多的信心:他们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也有良好的基础与学习研究能力、甚至还熟韧于与现代资本人才等商业元素的结合……他们的中华装事业至少跨向了希望之门。而不像许多传统技艺那样总是让人为其担忧。
就在21日这天,我为其感动地即兴发挥了我对中华装、包括当场看到的旗袍的看法,并旁征博引地讲解我理解中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叶炳华马上表示深受启发,并立马拿出笔记簿来记录我的即兴话语。
事实上,我与叶炳华、闻红都已是沟通多次的老朋友。数月前我建议的解决中华装流水化生产工艺、以及自我开店推广的建议就被很快速地采纳。这一次我在闻红服饰公司的板房里就看到了他们的进展。
现在,担任过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副总指挥的叶炳华又迎来了往日王作成就与良好人缘的反哺:张江要将其当作创意企业的优秀代表引入园区,并给与一定的资源与财政支持。
这一切,或许都是对闻红与叶炳华的民族情怀及其勤奋钻研与学习精神的回馈。
记者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迪
在许多一般性传统技艺以及列入国家与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遗产项目中,太多的生存艰难与濒临灭绝故事总是让人晞噓不已。
然而,靠爱心与政府支持并非真正的解救与扬承之道。
遗产拥有者自身如果不积极进取,那么从达尔文主义来说似乎本就可将其视为不值得一扶的阿斗。
这种说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或许很残酷。然而,在这样的多样化、全球化并举竞争时代,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东西,那么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又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事实上,所有的列入与未列入保护目录的文化遗产在这样的一个高度资本化竞争的时代,都需要一种聪慧、机敏、以及自我成长与知识更新,方能“杀出一条血路”。
闻红服饰的中华装故事就带给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于其他老字号与诸多文化艺术更多的启迪:
1 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传承者是多么地重要;
2 传统技艺能否、以及如何走上现代企业化运营之道;
3 遗产如何继承、甚至“胜于蓝”式的发扬光大;
4 传统手工艺如何与现代时尚结合;
5 如何嫁接起传统技艺与现代资本、人才、资源的桥梁。